新建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内容摘要:

选测项目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应考虑围岩代表性、围岩变化、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的变化。 监控量 测断面应在相应段落施工初期设置,并及时开展量测工作。 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 监测 频率 地表下沉 、 拱顶下沉 和 净空变化 量测频率 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应与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 各项量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分别按表 61确定。 6 当按表 61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 表 61 量测频率 (按位移速度 ) 位移速度( mm/d) 量测频率 ≥ 5 2 次 /d 1~ 5 1 次 /d ~ 1 1次 /2~ 3d ~ 1 次 /3d < 2 次 /7d 表 61 量测频率(按距开挖面距离)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 m) 量测频率 ( 0~ 1) b 2次 /d ( 1~ 2) b 1次 /d ( 2~ 5) b 1 次 /2~ 3d > 5b 1次 /7d 注: b隧道开挖宽度 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 必要时,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德描述频率应加大。 选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以及必测项目反馈信息的结果确定。 监 测基准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已经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7 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参照 表 62。 表 62 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 围岩级别 隧道埋深 h( m) h≤ 50 50< h≤ 30 300< h≤ 500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 %) Ⅲ — — — Ⅳ — — — Ⅴ — — — 拱顶相对下沉( %) Ⅲ — — — Ⅳ — — — Ⅴ — — — 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 63要求确定。 表 63 位移控制基准 类别 距开挖面 1B( U,B) 距开挖面 2B( U2B) 距开挖面较远 允许值 65%UO 90%UO 100%UO 注: B 为隧道开 挖宽度, UO 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根据位移控制基准,可按表 64分为三个管理等级。 表 64 位移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距开挖面 1B 距开挖面 2B Ⅲ U< U1B/3 U< U2B/3 Ⅱ U1B/3≤ U ≤ 2U1B/3 U2B/3≤ U ≤ 2U2B/3 8 Ⅰ U> 2U1B/3 U> 2U2B/3 注: U 为实测位移值。 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取最小值。 钢筋内力、喷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内力、围岩压力(换算成内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 压力(换算成内力)、锚杆轴力控制基准应满足《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100032020)的相关规定。 爆破振动控制基准应按表 65的要求确定。 表 65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振速 序号 保护对象类别 安全允许振速( cm/s) < 10HZ 1050 HZ 50100 HZ 1 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 2 一般砖房、非抗震的大型砌块建筑物 3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4 一般古建筑与古迹 5 水工隧道 7— 15 6 交通隧道 10— 20 7 矿山隧道 15— 30 8 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控制设备 9 新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龄期:初凝 — 3d 龄期: 3— 7d 龄期: 7— 28d — — — 12 9 注: 1 表列频率为主振频率,应指最大振幅所对应波德频率 2 频率范围可根据类似工程或现场实测波形选取。 选取频率宜可参考下列数据:深孔爆破 1060HZ;浅孔爆破 40100HZ。 3 特殊要求的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 采用分布开挖法的隧道应每分部分别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应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 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 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作应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 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 90%以上,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 五 、 量测方法 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图 施工中的监控量测是施工安全的保障,在施工过程中按要求进行此项工作,并将结果做系统处理后及时反馈指导施工。 监控量测工艺流程见“隧道监控量测工艺流程图”。 10 隧道监控量测工艺流程图 监测量测内容、方法和仪器 地质和支护状况信息的观察 观察记录工作面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作地质素描。 观察开挖面附近初期支护状况,判断围岩、隧道的 稳定性和初期支护的可靠性。 由各队技术主管组织技术人员进行。 方法: 监测小组中由专人负责围岩及支护情况监测。 在隧道开挖施工时,观察围岩变化情况、地下水渗透情况及土体在开挖后稳定情况,同时观察支护结构变形、开裂情况等。 根据监测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必要时采用超前钻孔探测,进行地质预报,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 范围:工作面及初期支护后的地段进行观察。 原施工设计 现场施工 监控量测 量测结果的微机信息处理系统 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 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反分析 量测结果的形象化,具体化 监测设计 资料调研 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