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8-苗种培育内容摘要:

以上两种方法饲喂 2 周之后,就要改为以投饵为主。 开始可撒喂粉末状配合饲料,几天后将粉末料调成糊状定点投喂。 随泥鳅长大,再喂煮熟的米糠、麦麸、菜叶等,也可喂水蚤、轮虫、丝蚯蚓等活饵。 拌和一些绞碎的动物内脏则会使鳅苗长 势更好。 这时投喂量也由开始占体重的 2%~3%逐渐增加到 5%左右,最多不能超过 10%,通常凭经验以泥鳅在 1~ 2 小时内能吃完为度。 泥鳅苗种规格达到 2 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 50 厘米。 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 1 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 4~ 10%。 投喂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 15℃ 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 25℃ ~ 27℃ 时,食欲特别旺盛; 28℃ 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 30℃ 或低于 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再经 1 多月培育泥鳅苗体长可达 3~ 4 厘米,此时应分 池转入池塘养殖。 105 夏花培育的日常管理有哪些工作。 ⑴ 巡塘。 黎明、中午和傍晚要坚持巡塘观察,主要观察摄食、活动及水质变化。 如水质较肥,天气闷热无风时应注意鳅苗有无浮头现象。 ⑵ 水质管理。 鳅苗在孵出之后的半个月内尚不能进行肠呼吸,该阶段如同家鱼发塘期间,必须保证池塘水中有充足的溶氧,否则极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因泛池而死光。 半个月之后,鳅苗的肠呼吸功能逐渐增强,所以,这一阶段既不能使水质过肥缺氧,又要保持水色黄绿,有充足的活饵料。 前期保持水位约 30 厘米,每 5 天交换一部分水量。 通过控制施肥投饵保持水色,不能 过量投喂。 随着鳅苗生长到后期,逐步加深水位达 50 厘米。 ⑶ 水温调节。 由于水位不深,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176。 C 以内。 可采用搭建荫蓬、遮阳网、加注温度较低的水来加以调节。 ⑷ 饲料投喂。 满足泥鳅苗开口饵料是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 在饵料投喂上鳅苗与家鱼有很大的不同,刚孵化出来的泥鳅苗吸收卵黄的营养,在卵黄消失后的两个月内,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 最好专池培育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来投喂泥鳅苗。 粪肥、化肥都是饲养泥鳅的良好肥料,要不断地向培育池中增施肥料,使泥鳅苗种有足够的天然生物饵料。 鳅苗养到 ~ 2 厘米 时,其呼吸由鳃呼吸逐步转为兼营肠呼吸,但肠呼吸功能还未达到生理健全程度,所以这时投饵仍不能太足,蛋白质含量不宜太高,如果鳅苗吃食太饱,由于肠道充满食物,造成消化不全会产生有害气体,妨碍肠呼吸,且往往因呼吸不畅而造成鳅苗大批死亡。 因此要采取两段饲养法,前期采取肥水与投饵交叉的方法;后期则以肥水为主,适当投喂动物性饵料,以利其肠呼吸功能的形成。 等长至 3 厘米左右时,可适当加大饲料投喂量。 泥鳅具有偏食和夜间觅食习性,如改变其特殊习性,要进行人工驯化,每天傍晚投喂 1 次,投饵量由少到多,投喂时间逐渐提前,直至能在上午 10 时、下午 5 时左右摄食并能摄食人工饲料为止。 ⑸ 清除敌害。 防止敌害进入池中,发现敌害及时清除。 ⑹ 注意防病。 如果发现鳅苗离群,体色转黑,在池边缓慢游动,说明身体有病,须检查诊治。 如发现鳅苗肚子膨胀或在水面仰游不下沉,说明进食过量,应停止投饲或减量。 ⑺ 适时分养。 通过一个月培育,鳅苗长达 3 厘米以左右,即应及时分养。 106 如何判别泥鳅苗浮头。 鳅苗浮头和家鱼不同,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水中溶氧充足时,鳅苗散布在池底。 水质缺氧恶化时,则集群在池壁,并沿壁慢慢上游,很少浮到水面来,仅在水面形成 细小波纹。 一般浮头在日出后即下沉,若是日出后继续浮头,且受惊后仍然不下沉,表明水质过肥,应立即停止施肥、喂食,并冲新水以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鳅苗缺氧死亡往往发生在半夜到黎明这段时间,应特别注意。 在饵料不足时,鳅苗也会离开水底,行动活泼,但不会全体行动,和浮头特征不同,是容易区分的。 107 夏花培育阶段敌害如何防除。 鳅苗培育时期天敌很多,如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蜈蚣、水蛇、水老鼠等,特别是蜻蜒幼虫危害最大。 由于泥鳅繁殖季节与蜻蜒相同,在鳅苗池内不时可见到蜻蜒飞来点水(产卵 ),其孵出幼虫后即大量取食鳅苗。 防治方 法主要依靠人工驱赶、捕捉。 有条件的在水面搭网,既可达到阻隔蜻蜒在水面产卵,又起遮阳降温作用。 同时在注水时应采用密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池中。 发现蛙卵要及时捞除。 108 分养如何操作。 当泥鳅苗大部分长成了 3~ 4 厘米的夏花鱼种后,要及时进行分养,以避免密度过大和生长差异扩大,影响生长。 分塘起捕时发觉鳅苗体质较差时,应立即放回强化饲养 2~3 天后再起捕。 分养操作具体做法是,先用夏花渔网将泥鳅捕起集中到网箱中,再用泥鳅筛进行筛选,泥鳅筛长和宽均为 40 厘米,高 15 厘米,底部用硬木做栅条,四周以杉木板围成。 栅条长 40 厘 米、宽 1 厘米、高 厘米。 也可用一定规格的网片做成,网片应选择柔软的材料加工。 在分塘操作时手脚要轻巧,避免伤苗。 109 泥鳅苗种阶段的食性怎样。 泥鳅在幼苗阶段 (5 厘米以内 ),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原生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 当体长 5~ 8 厘米时,逐渐转向杂食性,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虫、蚬、幼螺、蚯蚓等,同时还摄食丝状藻、硅藻、植物碎片及种子。 人工养殖中摄食粉状饲料和农副产品及畜禽产品下脚料和各种配合饲料等。 还可摄食各种微生物、植物嫩芽等。 110 鱼种培育池塘如何准备。 培育泥鳅种的池塘要预先做好清塘修整铺土工作,并施基肥,做到肥水下塘。 池塘面积可比培育夏花阶段大,但最大不宜超过 200 平方米,水深保持 40~ 50 厘米。 每平方米放养 3 厘米夏花 500~ 800 尾,规格要整齐一致。 111 鱼种培育阶段如何投喂饲料。 在放养后的 10~ 15 天内开始撒喂粉状配合饲料,几天之后将粉状配合饲料调成糊状定点投喂。 随着鳅体长大再喂煮熟的米糠、麦麸、菜叶等饲料,如拌和一些绞碎的动物内脏则长势更好。 如是规模较大种苗也可以自制或购买专用配合饲料投喂。 喂食时将饲料拌和成软块状,投放在食台中,把食台沉到水底。 投喂配合配合饲料时,可沿池周定点均匀投喂(或撒投)。 人工配合饲料中的动、植物性饲料比例为 7:3,用豆饼、菜饼、鱼粉 (或蚕蛹粉 )和血粉配制成,如水温升至 25℃以上时,饲料中的动物性饲料比例应提高到 80%。 日投饵量随水温高低而有变化。 通常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 10%,最多不超过 10%。 水温 2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