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顶管施工流程内容摘要:

浆压力为 0. 25— 0. 35Mpa。 先将注浆管压入土层至设计深度,然后接上压浆机,边向上拨起注浆管边向土层内注浆。 通过控制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来达到设 计要求。 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管线沉降控制保护措施 : 地表沉降预测 由派克法,地面沉降的横向分布似正态分布曲线。 Smax=V/() Smax 最大沉降量 V 地表损失量 I 沉降槽宽度系数 I= R(Z/2R) = ( *) = 地表损失量 V与以下因素有关 开挖面引起的 vf= = 纠偏引起的 V2= (1/2)π RrL%= 1/2 1 %= 工具管与管子外径空隙引起的 V3=π = = 其它因素引起的 V4= ∑ V= Smax= 2. 53= = 9mm 地面监测,优化掘进机参数 在掘进机初始推进的 20m 范围内,要精心组织地表监测,在横截面沉降槽宽度为 10m 上布点,间距为 m。 在轴线方向每隔 5m 布一个沉降槽断面。 通过地表监测得到的隆沉量与相对 应时的掘进机主参数(包括推进速度、设置刀盘土压力值,出土率等)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掘进机参数指导以后的顶管推进。 注浆稳定措施 除了在初始推进阶段,优化推进参数以外,在顶进过程中加强同步注浆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必须尽可能将膨润土泥浆套随机头向前移动,形成连续的环状浆套。 要选择触变性能良好的膨润土制浆材料。 置换泥浆措施 在顶进结束后,我们必须立即用纯水泥浆置换膨润土泥浆 . Q=: 处理顶管机头碰到原有地下障碍物的措施和方法 : 对 Telemole掘进机,由于该掘进机采用面板式大刀盘结构 ,而且切土口的开启量又小,所以一般较大的地下障碍物无法进入掘进机,而是被挤到开挖面以外去了。 较小的障碍物则能通过管道排出来。 另外,刀盘上的硬质合金刀头能够切削强度为 加固体。 ,采用中间接力顶进的中继间设置情况 顶力计算和中继间设置 F1= rHtg2(45o+φ /2)A= tg2(45o+12o/2)(π /4) 2 = 28T (设定土的容重 r=,土面至管中心深度 H= , 土的内摩擦角φ= 12o ) 管道周边摩阻力 F2=π D* L* f D管外径 L顶进长度 f单位面积周边阻力。 根据大量顶管工程实例,取经验数据 f=, L=( F控 F1) /π Df = 252/ π = 114m 由以上计算,结合工程实例,本工程φ 1000 及φ 1200 根据顶距,部分地段考虑安排中继间。 顶管注浆工艺 顶力控制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顶进阻力,而降低顶进阻力最有效方法是注浆。 我们设想在管外壁与土层之间形成一条完整的环状的泥浆润滑套 ,变原来的干摩擦状态为液体摩擦状态。 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顶进阻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严格执行顶管注浆操作规程,由专人操作,质量员检查严格把好质量关。 顶进过程中,线型控制及量测设备 : 测量仪器配备与检验 顶管施工需进行三维动态测量,其精度要求特别高,必须采用精度高,性能优良的测量仪器。 为此,特配备了全站仪 、 经纬仪, 铅垂仪 , 水准仪等一系列精密高档仪器。 顶管施工测量所使用的仪器、附件须及时送质检单位检验,做全面鉴定,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进行检查。 . 控制测量 (a) 平面控制 为确保两井间顶管贯通,横向、竖向误差小于 100mm,在两端头井附近埋设地面导线点,利用空导点和地面导线点,以导线测量形式,将平面控制成果引测到施工现场。 (b) 利用空导点和地面导线点建立平面控制网。 导线测量采用 TC2020 全站仪,方向观测 6 测回,测角精度 +1”, 测距 6 测回,双向观测,测距相对误差1/80000,对观测结果进行平差。 (c) 井上座标点向井下传递采用联系三角形方式,点位由铅垂仪垂直投设。 (d) 井下控制顶进方向的基准点用钢架埋设成固定点,采用全站仪跟踪观测 机头平面偏差方向。 . 高程控制 (a) 利用施工区域附近的已知高级水准点,布设二等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工作井附近,并设立施工高程控制点。 水准测量采用 NA2型带平行玻璃板测微器水准仪配合钢尺进行,往返观测。 (b)地面高程传递到井下时,可用钢尺垂直悬挂,下系线锤至标准拉力,然后地面、井下两台水准仪同时观测。 钢尺应进行尺长、温度两项改正。 井下布设2~ 3 个地下起始高程控制点。 (c) 顶管机头高程控制水准仪和连通管两种方式,连通管测量为从掘进机到管尾挂一根φ 10mm 透明塑料管,管内充满水,根据连通原理,读出二端 液面差,再计算出掘进机头水平偏差。 每顶进 20cm 测量一次偏差值,做到及时掌握机头姿态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纠偏 (a) 地面沉降点在路面用道钉埋设,特殊要求的构筑物用红三角标记。 (b) 地面沉降观测在顶管施工过程中每天进行,沉降量控制在 +10mm、30mm之间。 . 顶管姿态测量 (a) 为保证顶管机严格按设计轴线推进,必须及时观测顶管动态数据,从而调整顶管各施工参数,指导顶管正确、安全推进。 (b) 在顶管机头部纵向设一对水平横尺,利用布设的三维坐标控制点,测量各尺读数,经精确计算得顶管转角、顶管中心方向偏差值、顶管坡度、顶管中心高程等数据,从而相应调整顶管机的各个施工参数。 (c) 顶管推进轴线应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如有微小偏差,可按比例分段纠偏。 地上、地下挖弃土的安排及处理 : 对顶管,在工作井处布置沉泥箱( 6 ),泥水系统输 送的泥浆,经过沉泥箱逐级过滤,经沉淀的泥浆用密封车外运。 挖弃土的安排及处理必须特别注意文明施工,应严格按文明施工要求执行。 工作井、接收井设置 : 因本工程的地质勘查报告暂缺,施工前须进行地质调查。 根据设计图纸管线位置,有部分顶管工作坑需设置在河边,管道埋深在 6m 左右。 据经验估计,该地段的土质较差、含水率较高,施工时有产生流砂的可能性,故该处工作井拟设置沉井。 其余路段地处原道路结构层下,经验估计,这些地段的土质情况较好、含水率较低,施工时不易产生流砂的可能性,故采用竖井结构作为顶管工作井。 、接收井采用竖井结构。 井壁混凝土为 C30 砼,封底混凝土为 C20 砼。 出入洞口处采用 D500mm 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及止水。 工作井为内尺寸 4000 6000mm 的矩形井,接收井为内尺寸Φ 4000mm 的圆形井。 竖井施工方法为: a、基坑开挖 竖井的基坑分层开挖深度通常为 (若需加快进度,可根据土质情况适 当调大深度),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放样边线后,竖井基坑可用挖掘机挖土及人工配合削边及整平基底,土方可随即用车辆外运。 沿基坑底周边处设置集水井,供基坑地下水排放之需。 b、第一节竖井施工 开挖 到第一节竖井深度后,在墙身投影下放置木板或钢板作为隔离层,然后沿井壁四围钢筋网,复核验收符合规范规程要求。 浇筑井壁砼,然后进行养生使砼达到设计强度。 c、第二节竖井施工 第一节竖井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进行第二节竖井的开挖施工,为防止整体开挖时,第一节井体下滑的现象,采用先挖竖井对称的两条边的基坑,保留另外两边的土体暂不破坏,挖到设计深度后即可按第一节的施工方法完成这两边的砼喷筑,待砼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开挖剩余的两侧。 需注意的是:在进行第二节井壁制作时需对第一节井壁底部凿毛处理,拔接预留钢筋成为整体。 以下各节均依 次类推。 d、最底节竖井施工 最底节井壁施工具体方法与上同,但需埋设计进洞口或出洞口的止水装置。 按设计的进洞口具体尺寸预留孔洞,孔洞用 水泥砂浆砌砖墙封堵。 e、封底 竖井施工至设计标高后观察其稳定性,在 8 小时内自沉累计量不大于 10mm情况下可进行干封底。 干封底的方法如下:人工整平基底,向井内抛填块石和碎石 10cm 厚,井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