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内容摘要:

青混合料中,细集料和沥青结成呈椭圆形状或扁平状,直径或外径尺寸超过 10mm 团块。 原因分析 ( 1)填料和沥青用量偏多。 ( 2)原材料中集料有泥团。 ( 3) 0~ 5mm细集料含水量过高,或含粉量高。 ( 4)拌缸死角、或者拌缸壁积料,被沥青粘附后成块状下坠。 防治措施 ( 1)适当减少填料和沥青用量,生产 前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标准配合比, ( 2)严格控制原材料进厂质量,不合格原材料不得投入生产。 ( 3) 0~ 5mm 细集料堆放应有防雨棚,防止雨水进入。 采购 0~ 5mm 材料时应控制好质量,对含粉量高的细集料在使用时适当增加 3~ 5mm颗粒含量。 ( 4)经常清除拌缸内积料。 四、沥青混合料干枯 现象 沥青混合料温度超过规定的出厂温度或低于规定的出厂温度。 沥青混合料温度高,冒青烟,表面没有光泽。 沥青混合料温度低,显得干硬,尤其粗集料上沥青包裹不足,这种沥青混合料强度低,不易压实,易松散。 原因分析 ( 1)燃油泵压 力超高。 ( 2)集料含水量或高或低。 ( 3)冷料进料速度不均匀,集料进料比例控制不当。 ( 4)温度仪表显示失准,导致工人误操作。 防治措施 ( 1)根据集料含水量的变化,适当调整燃烧压力,使集料达到规定温度, ( 2)控制好粗细集料进料比例及速度。 ( 3)加强仪表维修和保养工作。 ( 4)加强生产过程检测工作,及时调整、维修温度仪表。 五、沥青混合料松散 现象 沥青混合料没有粘结力,出现松散。 原因分析 ( 1)沥青加热温度太高,致使沥青老化,粘结力下降或没有粘结力。 ( 2)没有按标准配合比拌制。 ( 3)掺用黄砂太多。 ( 4)酸性石料没有掺抗剥离剂。 防治措施 ( 1)沥青加热到规定温度。 ( 2)严格按标准配合比进行生产。 ( 3)适当减少黄砂用量或用 0~ 5mm细集料代替黄砂。 ( 4)采用酸性石料拌制沥青混合料时须掺加抗剥离剂。 第 13 页 共 217 页 六、砂粒式沥青混合料中混有大石料 现象 砂粒式沥青混合料中含有 少量粗集料。 原因分析 ( 1)加热仓筛网破损,粗集料漏进小仓。 ( 2)运输车辆没有清扫干净。 ( 3)储料仓粘料、拌缸死角料或拌缸积料没有清除干净。 防治措施 ( 1)经常检查筛网,对破损筛网及时更换。 ( 2)大仓或中仓集料溢满时及时放回笼。 ( 3)运输车辆装料前应清扫干净。 ( 4)定期清除储料仓或拌缸死角料或粘料。 七、沥青混合料和易性差 现象 沥青混合料过分粘稠手工难于摊铺。 原因分析 ( 1)沥青混合料温度低。 ( 2)沥青、细集料或填料太多。 ( 3)拌制特细砂时未加黄砂或少加黄砂。 防治措施 ( 1)严格控制好产品出厂温度。 ( 2)适当减少细集料、填料、沥青用量。 ( 3)按标准配合比掺加黄砂。 沥青混合料性能 一、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达不到要求 现象 沥青混合料成型后抵抗外力能力比较低, 易松散和脱粒。 原因分析 ( 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未达到标准配合比及最佳沥青用量。 ( 2)填料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 ( 3)粗细集料针片状含量高,压碎值达不到要求,细集料含泥量高。 ( 4)沥青加热温度过高,致使沥青老化,或沥青质量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 1)根据标准配合比拌制沥青混合料。 ( 2)严格控制好原材料质量,加强原材料进货检验和试验工作,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沥青、填料及集料不得投入生产。 ( 3)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好沥青和石料温度,将沥青温度和石料温度加热到规定温度。 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流值达不 到要求 现象 沥青混合料变形过小或过大,冬天易开裂,或者夏天易变软。 原因分析 第 14 页 共 217 页 在矿料配合比正常情况下,填料与沥青用量比例不当。 防治措施 ( 1)在矿料级配符合规范情况下,填料用量多,相应增加沥青用量。 填料与沥青用量比例宜为 1~。 ( 2)精心设计标准配合比,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三、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空隙率达不到要求 现象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大、易渗透雨水,沥青易剥落。 空隙率太小,路面失稳或路面过于光滑。 原因分析 集料集配不佳。 防治措施 ( 1)精心配置标准配合比,严格按照标准 配合比进行生产。 ( 2)选用合格、适当的各种规格集料。 四、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沥青饱和度达不到要求 现象 饱和度是沥青填充空隙的程度,饱和度太小,耐寒性、耐水性差;饱和度太大热稳定性差。 原因分析 ( 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沥青用量没有达到标准配合比及最佳沥青用量要求。 ( 2)计量器具失准。 防治措施 ( 1)按标准要求精心设计标准配合比,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 2)加强对计量器具。 五、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残留稳定度达不到要求 现象 残留稳定度是检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的一项指标,残留稳定度达不到要求 ,表明沥青混合料抗水性能差、易剥落,使用寿命短。 原因分析 ( 1)沥青与矿料拌制不均匀。 ( 2)不是标准配合比及最佳沥青用量。 ( 3)酸性石料没有掺抗剥离剂,或剥离剂掺量不符合要求。 ( 4)矿料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 ( 5)抗剥离剂本身质量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 1)严格按标准要求的拌和时间进行拌和。 ( 2)精心设计标准配合比,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 3)酸性石料按规定掺和一定比例抗剥离剂。 抗剥离剂掺量占沥青用量 %~0 .4 %。 ( 4)碱性石料加强检验和试验,对粘附性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石料,掺加一 定数量抗玻璃剂。 ( 5)加强抗剥离剂品质检验,不合格的剥离剂不得投入生产。 装运过程 第 15 页 共 217 页 一、运输车辆底部粘料 现象 沥青混合料从自卸汽车卸料后,沥青混合料或沥青与车厢板面粘结,不能卸清。 原因分析 ( 1)车厢侧板和底板没有涂隔离剂。 ( 2)沥青混合料中填料严重偏少。 防治办法 ( 1)车厢侧板和底板涂一薄层油水混合液或少量肥皂水,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 2)按标准配合比要求掺加填料。 二、运输车辆底部沥青混合料有白料或花料 现象 沥青混合料从自卸车卸下后上表面层有花料。 原因分 析 ( 1)隔离剂为油水混合物,柴油严重偏多。 ( 2)车辆没有清扫干净。 防治办法 车厢底板涂一薄层油水混合液(柴油与水的比例为 1: 3)或少量肥皂水,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三、车运沥青混合料粗细料分离 现象 沥青混合料在装运车厢内成一个独立的圆锥状,中间沥青混合料细,周围沥青混合料粗。 原因分析 ( 1)沥青混合料进入储料仓中,由于储料仓直径过大,造成储料仓内沥青混合料粗细料分离。 ( 2)装满储料仓的沥青混合料卸到最后一车时,车厢内的沥青混合料粗细料分离。 ( 3)装运沥青混合料时车辆固定不动 ,混合料成一个独立的圆锥状,粗细料离析。 防治措施 ( 1)沥青混合料储存仓应选用圆锥体,且直径不宜过大。 ( 2)装满储存仓的沥青混合料在卸到最后一车时,应适当增拌新混合料与其混合,以减少分离现象。 ( 3)车辆装料时,移动运输车辆,避免成一个独立的圆锥状。 四、车运沥青混合料表面结块 现象 沥青混合料从运输汽车卸料时上表面有一层结块。 原因分析 ( 1)车厢内的沥青混合料存放时间过场,表面温度下降。 ( 2)车辆装运途中遇雨水,表面冷却结块。 ( 3)气温过低,车运途中冷空气侵入,表面降温。 ( 4)沥青 混合料保温油布覆盖不严密,造成局部表面散热形成结块。 防治措施 ( 1)车运沥青混合料应尽快运到摊铺现场,并及时摊铺。 ( 2)避免雨季施工。 ( 3)避免在气温多低季节摊铺沥青混合料。 第 16 页 共 217 页 ( 4)运输途中,保温布应覆盖严密。 乳化沥青 一、沥青与水溶液油水分离 现象 沥青与水不能均匀混合成一体。 原因分析 ( 1)控制装置失灵,沥青与水比例失调。 ( 2)乳化剂和稳定剂用量不当。 ( 3)不同用途的乳化沥青,石油沥青强度等级选择有误。 防治措施 ( 1)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特别是对沥青及沥青和水溶液计量泵 进行检修,确保油水比例符合规定要求。 ( 2)调整胶体磨间隙,使沥青均匀分散在乳液中。 ( 3)严格控制沥青和水溶液的温度。 ( 4)对不同用途的乳化沥青应严格控制沥青与乳化水溶液比例,乳化剂和稳定剂比例。 二、乳化沥青与石料缺乏粘结性 现象 乳化沥青与是石料拌和后,石料表面只有一层薄薄乳化沥青膜,雨水浸湿后易剥落。 原因分析 ( 1)使用酸性石料未掺抗剥离剂。 ( 2)沥青与水比例不对。 防治措施 ( 1)使用酸性石料时在沥青中预先掺入占沥青用量 %抗剥落剂。 ( 2)检查沥青与水控制装置,加强设备维修 和保养。 三、筛上剩余量超标准 现象 乳化颗粒分布不均,不稳定。 含有乳化不完全颗粒及结块,严重的产生结皮或沉淀现象,影响乳液沥青质量。 原因分析 ( 1)胶体磨乳化机的转子定子之间间隙太大。 ( 2)沥青温度太低。 ( 3)水溶液温度过低。 ( 4)乳化剂使用量过小。 ( 5) pH值太大。 防治措施 (1)调小胶体磨乳化机的转、定子间隙,直到乳液达到规定细度。 如间隙调小后,乳液细度仍无变化,则应检查旋转轴的支撑装置有否松动。 (2)适当提高沥青温度,降低沥青粘度,使沥青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3)适当提高水溶液温度,检查乳化剂等外加剂是否充分溶解。 胺类乳化剂水溶液应呈透明状态。 (4)针对不同沥青种类、强度等级,试制乳化剂最佳用量,提高乳化效果。 乳化剂用量 (按有效含量计算 )宜为沥青重量的 %~ %。 (5)根据 pH值,加入适量盐酸或其他添加剂,控制 pH值范围 5~ 7,增加乳化剂本身活第 17 页 共 217 页 性。 四、蒸发残留物含量过高或过低 现象 蒸发残留物含量过高,乳液粘度变大,贮存稳定性不好。 蒸发残留物含量过低,乳液粘度变小,施工时易流失。 原因分析 ( 1) 沥青或水溶液流量控制不精确,或流量计发生故障。 ( 2) 沥青温度或水溶液温度过高,发生汽化,导致乳液浓度变化。 ( 3) 沥青管路、泵、容器阀门等加热保温设施不完善。 防治措施 ( 1) 检查沥青和水溶液流量。 对由阀门控制流量,靠自重流入乳化机漏斗的开式系统用直观方法调节流量;对闭式系统根据流量计调节流量,流量计误差偏大时应及时调换。 ( 2) 降低沥青温度或水溶液温度。 沥青温度一般为 120~ 160℃,乳化剂水溶液温度一般为 40~ 70℃。 ( 3)沥青管路、泵、容器阀门等设施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沥青粘度。 所 以流动性的部位都应有保温设施。 五、乳液标准粘度或恩氏粘度过大或过小 现象 粘度过大,乳液流动性差,贮存稳定性不好。 粘度过小,乳液容易流失 (施工时 ),减少沥青与骨料的粘附厚度。 原因分析 ( 1)沥青含量过高或过低。 ( 2)乳化剂含量过高粘度变大、乳化剂含量过低粘度变小。 防治办法 ( 1)调整沥青含量。 增大沥青含量可提高沥青粘度,降低沥青含量可减小沥青粘度。 一般沥青含量为 50%~ 60%。 ( 2)调整乳化剂用量。 六、贮存稳定性不合格 现象 在容器内产生絮凝、结皮、沉淀。 原因分析 ( 1)容 器破损,乳液在规定贮存期内,接触空气时间过长。 ( 2)乳化剂本身活性不能保证贮存稳定性。 ( 3)高温下太阳暴晒,或严寒冰冻环境贮存。 防治措施 ( 1)需贮存较长时间的乳液,应装入密闭的塑料桶或其他能密封的容器中,防止和空气直接接触。 在贮存期间应定期检查贮存质量。 ( 2)掺入一定量的稳定剂,如胺类乳化剂 CaCl2178。 2H2O 等稳定剂或盐酸等延长乳液贮存时间。 ( 3)乳化沥青贮存在阴凉通风处,切忌曝晒和冷冻。 改性沥青 第 18 页 共 217 页 一、改性剂未充分以微粒均匀分散于沥青中 ( 胶体磨剪切碾磨式 ) 现象 改性沥青用肉眼 或显微镜能观察到粒状聚合物或微粒大小不均。 特别是微粒超过规定细度要求,颗粒没有呈微粒状均匀分散在沥青中。 原因分析 ( 1)基础沥青温度过低,或加工过程补充“冷”沥青过多造成基础沥青温度下降至规定碾磨温度以下。 ( 2)剪切、碾磨次数不够。 ( 3)聚合物性能发生变化,如分子结构变化,熔点变大等。 聚合物颗粒变大,如受潮结团或颗粒中混有团块。 ( 4)改性沥青贮存时间过长,聚合物与沥青分离。 ( 5)胶体磨间隙太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