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职教中心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业培训 4000人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重点建设内容 (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专业一: 计算机应用 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建 设 计划 需求论证 根据工业与信息部发布的关于 IT 市场构成的报告,截至 2020 年底,全国 IT 产业平均就业人数 1000 余 万人,其中技术工人约占 80%,远不能满足 IT产业发展的需要。 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奇缺。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网络系统管理、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柘城 产业集聚区工业生产渐成规模, 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有基础,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用工紧张,尤其是初等、中等技能型人才的紧缺。 但目前我市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专业技术人才还较为缺 乏,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还急需较大提升,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细化,技能教学需要进一步强化,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快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捷。 但商丘市计算机方面 的 技能人才远远不能满足 IT 企业对计算机类技能人才的数 量和质 量 的 要求。 基于此,我们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更要进行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充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 12 才的需求。 这也为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 的就业空间。 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 1997 年,该专业作为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 专业教师的队伍均有了一些增长和壮大。 计算机专业的相应硬件设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长远的规划、长期的培养和严格的要求,使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拥有了一支数量完备、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尤其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假期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真正使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已形成一个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根据相关行业企业 计算机 专业人才的调查 得出,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 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 具体工作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发送、接收、查寻;操作、维护 (修 )控制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信息领域操作、维护和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网络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出版领域软件工具的操作;计算机硬件软件销售领域 , 软硬件现场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产品介绍等技能型实用人才。 建设目标 ( 1) 总体目标 立足 柘城 ,放眼全国,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质量与数量需求 处于上升趋势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 才为宗旨,通过不断深化 “专业 技能 +一技之长 +就业 岗位” 、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 人才培养模式 ,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已构建成工学结合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建设,提升本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的实力,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力争 2 年时间内,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办学优势。 ( 2) 具体目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 教 材建设:开发《 计算机网络技术 》、《 VisualBasic 程序设计》 2 本校本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与行业(或企业)合作,将《计算机 组装与维修 》和《企业局域网 搭建 》 2 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开发专业教学的资源的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资源、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前沿信息载入到平台上,以实现教学资 13 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技术运用:实现教师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方式两个转变。 设 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为支撑,建成一支 17 人左右具有高尚职业道 德情操、双师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培养。 选拔 2 名专业骨干教师作为市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专业骨干教师培养。 选拔 4 名专业教师作为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双师型教师”培养。 每年均安排 2 名专业教师到校外工作站挂职锻炼或参与合作项目 3 个月以上。 分期分批选派 2 名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或行业(企业)技能培训。 行业(或企业)、社会兼任教师的聘任。 新聘 5 名具有工程师或技师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 设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应包括保障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双赢机制等。 订单培养机制。 坚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学思路。 学校将在原有基础上每年新增一个企业冠名班,每年订单培训学员 50 人以上。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 2 名企业专家或者生产一线现场专家参与,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校企共建培训中心。 未来 2 年学校将与专业相关科技公司(集团)等共建培训中心,每年培训人数在 100 人次以上。 建设思路 改革办学模式,采用双证制,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模 式,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较多的问题,从细化专业方向做起, 确 定职业岗位,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实验实训场地 和设施 ,加强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更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训练和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同时,注重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提高,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教师技能,满足教学需要。 推动重点专业建设,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河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进一步深化“ 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实训室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实现零距离上岗。 教师在实训中通过 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成为“懂技术、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聘请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与专业带 14 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信息反馈,把本专业所涉及的就业岗位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最终构建工学结合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建设内容 ( 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 1 制定计算机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开发学生专业能力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强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模块化项目教学方案,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的方法 , 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稳步提高。 由行业 企业 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开发出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和能力培训项目。 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进一步推行 “ 双证书 ” 制度,构建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途径,把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的双证书通过率逐步提高 ,不断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层次和种类,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 2 课程 及教材建设 按照突出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增强适应能力的原则,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同时学校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设立教材建设基金,开发校本教材,有计划地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工作。 计划开发《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二 门课的实训项目,汇 编成校本教材;根据规划,继续开发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完成实训教材 《计算机组装维护》《 Photoshop》 两门课程的 开发与编 印。 ○ 3 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构建 以及 购置教学软件 、整理相关教学资源 综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和该专业办学的教学经验,我们精心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以形成本专业合理的课程体系。 开发《 FLASH 动画制作》、《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为优质核心课程。 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20202020 年将《计算机组装 与 维护》《 Photoshop》 《数据库技术》《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 》 建成精品课程。 利用自主开发、购买和搜集等方式建设多媒体课件、试卷库、教学案例、实训案例、习题库等多维教 学资源库。 ○ 4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 法改革 按照企业对 计算机应用专业 人才的要求,以 市场岗位需求 的工作内容、任务和过程为参照,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推行模块式教学法。 实施“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以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 15 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化课程。 实训课程 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为适应市场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 调动 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组织专门的教学方法研讨会,引导老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撰写教学方法方面的理论文章,进行交流,评选出优秀论文加以奖励。 ○ 5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技术 实训室。 该实训室用于完成计算机设备、设施及网络建设的实训项目,包括:局域网的构建、中小型企业网构建、网站建设、管理与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动态网页制作等教学内容。 计算机 硬件实训室。 购置计算机原理实验箱、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仿真实验系统、速印机、彩色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及可拆卸的电 脑若干台,能完成微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办公设备使用及维护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 校外实训基地,成立校外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硬件的维修及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 ( 2) 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带头人 2 名 制定年度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两 篇教学论文; 主持一项市级以上教研课题结题。 培养 4 名骨干教师 制定年度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参与一项市级教研课题; 市级教研课题结题。 培养 6 名“双师型”教师 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主持一项市级以上教研课题结题。 聘用 5 名兼职教师 建设进度 16 重点专业名称 计算机应用 建设负责人 张传松 建设内容 2020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20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人才 培养 模式 与课程 体系 改革 1. “专业技能 +一技之长 +就业岗位”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预期目标: 结合当地及外地企业,实现 “ 专业技能 +一技之长 +就业岗位” 培养模式目标的开展。 验收要点: 完成人才培养需求调研报告, 制订校企合作培养方案, 制订工学结合管理措施, 制订顶岗实 习学生管理规定, 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 100%。 预期目标: 完善 “专业技能 +一技之长 +就业岗位” 培养模式。 验收要点 1.完成 “ 专业技能 +一技之长 +就业岗位 ”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 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深化与 英业达公司、华硕公司校企合作。 3. 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 取证率达 100%。 2.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实训教材研发 预期目标 : 建成两门优质核心课程和一门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 1. 《 FLASH动画制作》 一 门核心课程的证明材料 2. 《 Photoshop》 《数据库技术》 精品课程证 明材料; 3 教材编写计划和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等。 预期目标 : 再建成两门优质核心课程和一门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 1. 《办公自动化》 一 门核心课程的证明材料; 2. 《计算机组装维护》 、《 Viaual Basic程序设计》 精品课程证明材料; 3. 教材编写计划和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等。 价改革 预期目标 : 实施模块化项目教学法,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稳步提高。 验收要点 : 1.项目教学法实施方案与进度计划;。 预期目标 : 完善模块化项目教学法,形成校企岗位轮换、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验收要点 : 1.完善项目教学培养方案;。 4.信息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 预期目标 : 建成网络技术实训室。 验收要点 : 预期目标 : 建成 计算机硬件维修实训室 和 校外实训基地。 验收要点 : 17 1.查看建立网络技术实训室所购买的硬件设备和账册。 2查看网络技术实训室的运行情况。 1. 查看建立计算机硬件实训室所购买的硬件设备和账册。 2. 查看计算机硬件实训室的运行情况。 3. 查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所购买的硬件设备和账册。 4. 查看校外实训基。柘城县职教中心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0cm 间距,以利施工。 ( 2) UPVC 塑料管粘接施工与安装给水管道管径 100 管材采用 UPVC 塑料给水管:公称压力 ;承插式胶粘剂粘结。 a. 施工时应根据工程情况做出使用 UPVC 管及管件的规格、数量的计划,接收后施工单位应负责保管,谨慎运输放置,管材应水平堆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叠置时,外悬的端部不宜大于 100mm,应避免阳光嚗晒,安装前要熟悉 UPVC 管的性能及施工要求。
分别编制技术标与经济标: 技术标投标文件: 1 份正本(含电子文件一套), 5 份副本。 经济标投标文件: 1 份正本(含电子文件一套), 5 份副本。 独自分开的封包数共为 4 包。 19 投标文件提交地点 及截止时间 收件人: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地点: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开始接收投标文件时间: 2020 年 日 时 截止时间: 年 日 时 20 开标时间
垃圾数量随时清运出现场。 施工车辆(机具)驶出工地前必须进行清扫冲洗干净,不得污染马路。 运输散粒材料、流体材料或清运建筑垃圾时,要加盖蓬布,不得撒漏飞扬污染市容,建筑垃圾清运到规定的地点。 施工现场的路面将安排专人进行清扫,随时洒水,防止进出车辆的尘土飞扬。 禁止高处倾 倒垃圾,污染周围环境,搅拌砂浆需控制投料顺序,防止水泥飞扬。 水泥采用水泥库存放,以防止水泥粉尘外扬。
他任何原因造成的损失、损坏或费用。 业主在投标人及其代表考察过程中不负任何责任。 在现场考察中由业主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只是为了使投标人能够利用业主现有的资料。 业主对投标人由此而作出的推论、解释和结论概不负责。 不论投标结果如何,投标人应承担其投标文件编制与递交所涉及的一切费用,业主对上述费用不负 任何责任。 16 投标答疑 疑问提交时间: 年 月 日 时前。 答疑会时间: 年 月 日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