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总承包(epc模式)的利弊浅析[权威资料]内容摘要:

质量等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同时也要求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解决我国承包企业中管理水平落后的关键是科学的分析当前国内外项目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了解国际通用 模式的程序和标准,取长补短,与时俱进,找出适合我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这对于提高我国承包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我国项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更快地与世界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三、工程总承包的特点 工程项目模式代表了现代西方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是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CM)和设计的完美结合,也是成功运用这种模式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投资目的的典范。 曾因其建筑工程承包业以高速度、低成本地建造高层建筑和大型工业项目而著称于世。 EPC 的关键是依赖称职的专业分包商及标准化的过程控制与程序,因此在西方发达国 家广泛采用。 这是其实现简洁高效的设计、制造与施工的基础。 其特点为: (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不仅业主将工程首先视为投资项目,而且建筑师、承包商都从这一优先次序出发。 为了有效地参与竞争,一般都将整个项目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包。 由不同的专业分包商负责各个工作包的设计、制造或提供材料与构件并负责施工与安装。 这种双重的协调反馈、依靠项目相关各方均能遵循公认的控制程序、规范和技术标准。 ( 2)咨询工程师提供各专业完整的设计,但设计阶段只到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深度,不出详细设计即施工图 ,而后者是由承包商完成的。 特别是一些较独立的分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有时亦称二次设计,是由专业分包商独立完成的,但需由建筑师批准。 ( 3)需要建筑师熟知市场状况,他们不仅将其设计看作建筑作品,亦了解其设计是影响业主投资回收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奠定了 EPC 模式中承包商早期介入项目的基础,承包商对设计提出的便于施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建议不会受到建筑师的轻视甚至因影响建筑效果引起其反感。 没有这二基础存在,承包商对设计的充分介入是很难实现的。 由此可见,工程总承包存在着大量的风险 价值,这就要工程承包商对其优缺点了如指掌,在承包过程中,认真分析其中的利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