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技术重点建设专业及建筑与艺术专业群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理类实训项目的教学实训需要;同时还能为本地和区域高职院校同类或相近专业提供生产性实训教学服务,成为区域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的平台。 4.建立企业化管理和市场运行机制。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由 8 个实训室构成,实训基地以仿真建筑装饰公司为核心实施公司运行与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相应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激励项目运行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 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根据项目群课程实训要求,研制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制订相应的实训实习标准及指导书开发。 对学生实训工作表现、业绩成果制定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辐射与带动其它实训室的建设。 图 2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 1)室内环保测试实训室 实训室主要完成室内空间设计项目群、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群课程的环保测试实训项目,进行装饰材料、气体、照明等室内环保项目的检测、鉴别及数据分析。 为企业及社会提供各种室内环保测试、人员培训和科研开发。 ( 2)室内光环境 实 训 室 室内环保测试实训室 室内光环境实训室 广西民族建筑装饰实训室 室内虚拟漫游实训室 仿真建筑装饰公司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新建专业教学实训室 模型制作实训室 装饰材料实训室 装饰施工工艺实训室 增加设备的原有实训室 188 实训室主要完成 室内空间设计项目群等课程室内光环境的实训项目,进行 照度、色温、间接照明、感应照明实验、智能控制等 实训环节。 开展各种室内光环境测试、科研开发活动。 ( 3)室内虚拟漫游实训室 实训室主要 完成数码辅助设计实训及设计表达项目群课程的实训,并开展“ CAD 工程师”、“动画设计师”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 4) 广西民族建筑装饰实训室 实训室能完成室内空间设计项目群 等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 进行民族建筑装饰与现代建筑装饰互融设计的研究与探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建设服务。 利用特有的地域优势与东盟合作机制的 良好平台,开展民族建筑装饰的国际交流。 ( 5) 模型制作 实训室 实训室能完成室内空间设计项目群等课程的模型制作实训教学环节。 对外承接房地产企业模型制作工程项目。 ( 6) 仿真建筑装饰公司 公司能完成专业毕业设计的仿真实践及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策划、设计、施工、招投标等实训任务。 营造 企 业的真实 环境 氛围 ,使实训教学更接近生产实际。 与企业及科研单位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在 “ 互 补 ” 、 “ 双赢 ” 的前提下,建立企业分支机构,对外承接 建筑装饰工程 项目,开拓 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 的新途径。 ( 7)装饰材料实 训室(新增设备) 实训室能完 成室内空间设计项目群、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群等课程的实训环节以及室内建筑师、室内装饰设计员等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的教学环节,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 ( 8)装饰施工工艺实训室(新增设备) 实训 室 能完成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群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了解和制作实物工艺构造 ,掌握各种装饰制作工艺过程。 可作为完成室内装饰设计员资质认证及装饰工程(含装饰镶贴工、金属工、打胶工、木工、图裱工)、装饰材料员、预算员、造价员、施工员、质安员等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的场所,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 (四)打造专兼结合 “双师”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建设 目标: 通过与广西建工集团桂港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广西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 189 等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及出国访问、培训学习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建筑装饰知名企业顶岗实践,丰富青年教师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通过校内外公司安排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聘请企业资深室内建筑师、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等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质教学团队。 1.完善专业与行业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和培养专兼结合教师团队的长效机制,发扬该专业教学资源 的特色,依托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和行业学会联合开发,拓展社会教学资源。 通过合作企业安排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企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提高企业设计师、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提升;聘请企业资深室内建筑师、建造师、项目经理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开发,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深度融合、相互学习,营建一支“双师”素质的兼职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专兼结 “双师”结构的优质教学团队。 其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20 名, 2 年内基本达到生产性实训教学主要由行业设计师、建造师担任教学的授课机制,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结构 比例达到 1: 1,并作为师资培养模式创新的示范。 2.通过以访问学者方式到亚洲、欧洲有关国家考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广西建工集团桂港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双甲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进一步提升本专业带头人的水平和资质的基础上,培养 2 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实践经验丰富,能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专业带头人,保障本专业教学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领先和示范地位。 3.大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选派 4 名骨干教师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国内名校进修培训,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室内设计大赛和各类教改科研项目,推动 专业教学的教改和科研与行业新趋向同步发展。 4.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内涵,鼓励专业教师开办公司或设计工作室,课余对外承接工程项目,成为行家里手,提高专业教师在行业的影响力和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的能力。 两年内分批安排 8名教师到行业知名企业、科研院所顶岗实践锻炼,在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构建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师团队的骨干力量。 190 (五)提升专业群整体建设水平 以室内设计技术重点建设专业为榜样,带动 建筑与艺术专业群(建 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环境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 的改革与建设,提升 专业群的整体办学水平。 1.建设目标 实施“项目群 2+1”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群”教学模式,进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立体化特色教材建设,编写“项目群”课程标准,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四位一体的广西一流的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带动其它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为广西高职高专同类专业提供示范作用。 2.年度目标 2020 年:组织专业群教师进行示范建设、改革创新的学习与讨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 一思想,完成建筑与艺术专业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2020 年:全面启动专业群改革与建设,以室内设计技术重点建设专业为榜样,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研究制订各专业的“项目群 2+1”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群”教学模式,研究配套改革措施,做好实施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 年内 建成景观设计、景观工程、影视动画实训室和仿真影视动画公司,完善建筑施工、土工与材料实验室 、房地产营销模拟实训室 ,进行与实训条件相关的内涵建设;培养 高层次专业带头人 4 人;培养骨干教师 8 人;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20 人;建设 2 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并达到院级精品 课程标准,编写特色教材 2 本,制作 2 门网络课件。 2020年:专业群各专业完全实施“项目群 2+1”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年内建成安装工程实训室,完善工程投资咨询、楼宇智能实训室,进行与实训条件相关的内涵建设;继续培养 4名 专业带头人 ;培养骨干教师 12人;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20人;建设 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1门争取达到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标准, 2门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标准;编写特色教材 3本,制作 3门多媒体课件,建成 2门网络课程。 专业群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有明显提高,在广西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示范作用。 3.建设内容 ( 1)以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群 2+ 1”人才培养模式为样板,实施专业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91 专业群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强化应用能力的要求,深入企业调研,以重点专业“项目群 2+ 1”人才培养模式为样板,进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合理分配理论和生产性教学学时配置,创建 “项目群 2+1”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构建“项目群”课程体系,编制体现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编制突出各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建立建筑与艺术设计企业或行业参与的课程评价与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提高专业群整体教学水平。 ( 2)进行专业群优 质专业核心课程与立体化教材建设 以重点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带动专业群精品课程建设。 对 5 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特色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网络资源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完成课程教学理论和生产性实训大纲、课程标准、习题库建设。 完成特色教材和生产性实训教材的编写,其中《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景观工程》、《建筑构造》达到院级以上精品课程水平。 《三维动画》争取达到自治区级以上精品课程水平,建成网络课程。 围绕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体现工学结合、岗位技能要求的《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景观工程》、《建筑装 饰施工技术》、《建筑构造》教材 4 本,与广西接力天高动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动画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影视动画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群”教材的编写并出版;同时进行配套电子教材的建设。 ( 3)建成广西一流、“四位一体”的建筑与艺术专业群实训基地 专业群将加强实训室的建设, 2020 年完成景观设计实训室、景观工程实训室、影视动画实训室和仿真影视动画公司,完善建筑施工实训室、土工与材料实验室 、房地产营销模拟实训室 ;进行实验实训条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