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与环保设备选型、实用参数建议; ⑤ 清洁生产水平补充措施与建议; ⑥ 其他建议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章节的基本内容 1. 项目概况; 2. 工艺过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3. 污染物排放统计; 4.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5. 清洁生产分析。 对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资源能源储运等环节带来生态影响等环境影响因素的,还要专门列出。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内容 1)工程概况:介绍项目的名称、建设地点(线路)、性质 、规模和工程特性。 项目工程特性表、项目组成表和工程施工布置图是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概况不可缺少的内容。 2)施工规划:结合工程的建设进度,介绍施工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关系的规划建设内容和施工进度要做详细的分析。 3)生态影响源分析:(典型工程活动的影响因素:占地、植被破坏,动物影响,水土流失,工程爆破,泄洪,清淤,地表形态改变。 ) 4)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尤其建设期 5)替代方案的分析比选: 1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总体要求 1)工程组成需完善: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保 工程、临时工程等。 2)重点工程应明确 3)全过程分析:即反映工程施工建设、生产营运及退役或关闭的全部过程。 4)污染源分析 5)其他分析:包括环境风险等其他可能存在或发生的环境影响分析。 1 污染源与污染物 污染源 :是指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 按来源:自然污染源 (生物污染源和非生物污染源);人为污染源(生产性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按对环境要素的影响: 大气、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和噪声污染源等。 10 按污染源几何形状: 点源、线源、面源及体源。 按污染物的运动特性: 固定源和移动源。 污染物: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 的物质 ,称为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 按物理、化学、生物特性: 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综合污染物。 按环境要素: 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 三者可以相互转化。 1 环境现状调查中的污染源调查 (水、大气)评价等级较高,需要评价区内现有污染源和项目新增污染源在特定污染大气条件下对关心点的叠加影响时,应需要调查评价区内现存的同类污染源; 区域内 需要对现有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削 减,以平衡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项目建设提供总量空间,则需要对区域内产生 该 种污染物的污染源项、源强、排放总量区域削减要求等情况进行调查; ,需要了解规划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现状,以便进行规划分析、环境容量分析等。 1 工程分析中的污染源调查 ,计算‚三本帐‛及确定现有环境问题,需要对现有工程污染源进行调查。 ,需要对类比的同类工程污染源进行调查。 1 污染源调查的一般原则: 1. 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 2. 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 3. 确定可能对环境要素造成明显影响的污染因子 1 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1. 详查; 2. 普查(多以调查表格依据特定的调查目的自行制定,要统一调查时间、调查项目、调查方法、调查标准和计算方法) 1 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方法: 1. 物料衡算法; 2. 经验计算法; 3. 实测法 第 4 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污染 :科学意义上讲,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 恶化的现象。 人们常说的大气污染,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者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 称 为大气污染源(排放源)。 大气污染源分为 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物堆、渣场等排放 线源: 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现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 等; 体源: 有源本身或者附近的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是污染物成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11 大气污染物: 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包括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两类。 常规污染物: 指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 SO2)、颗粒物( TSP、 PM10)、一氧化碳( CO)、二氧化氮( NO2)等污染物。 特殊污染物: 项目排放的污染物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的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 物。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 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 粒径小于 15um 的颗粒污染物也可以划为气态污染物。 环境空气敏感区 : 指 评价范围内按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还有二类功能区中的居住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简单地形和复杂地形 简单地形 : 距 污染源中心点 5km 范围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 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 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 0m。 复杂地形: 距 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者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长期气象条件、复杂风场 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级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近五年内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近三年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复杂风场: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 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者局地环流, 入海 边、山谷、城市等地 带会产生的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 等。 (过山气流) 常用的大气环境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 适用于建设项目用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于 2020年 12 月 31 日发布, 2020 年 4 月 1 日实施。 大气环境导则修订内容: 1. 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 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和要求; 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和要求; 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及要求; 5.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空气质量评价。 2020 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环境控制量标准》的修改单。 A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B 常见的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单位 mg/m3 12 污染物名称 取样时间 浓度限值 一级 二级 三级 SO2 年:≥ 144d 日 : ≥ 18h 小时 : ≥ 45min TSP 年:≥ 144d 日 : ≥ 18h PM10 年:≥ 144d 日 : ≥ 18h NO2 年:≥ 144d 日 : ≥ 18h 小时 : ≥ 45min CO 日 : ≥ 18h 小时 : ≥ 45min O3 小时 : ≥ 45min C 修改单的主要内容是: a 取消氮氧化物( NOX)指标; b 二氧化氮( NO2)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 日平均浓度限值由。 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 ; c 臭氧( O3)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 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3971996) A 本标准规定了 33 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并设置了 三项指标 : a 通过排气筒排气的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 按 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c 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B 本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现有污染源( 1997 年 1 月 1 日前)分一、二、三级,新污染源( 1997年 1 月 1 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类标准。 说明: 1)一般应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 250m 范围内设参考点,排放源下风向 250m 范围内设监控点;2)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一般应于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 10m 范围内。 如果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越出 10m 范围,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的最高点。 *排放氯气、氰化氢、光气的排气筒不得低于 25m。 C 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a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 200 米半 径范围的建筑 5 米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出排放速率标准严格 50%执行; b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产生)的排气筒,若距离小于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c 若某种排气筒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当某13 种排气筒高度大于或者小于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d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该低于 15m,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 15 米时,其排放速率值按外推法计算的结果在严格 50%执 行。 e 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值。 f 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 1 级。 D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 a 等效排气筒的排放速率计算: Q=Q1+Q2; b 等效排气筒高度: h= c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 1 和排气筒 2 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 1 为原点,则 x=a( 1) /Q=aQ2/Q x 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 1 距离; a 排气筒 1 至排气筒 2的距离。 E 内插法和外推法: 内插法 如某排气筒高度处于列表两高度之间 时 11( )( ) ( )a a a a a aQ Q Q Q h h h h     Qa 比某排气筒高度低的列表限值最大值 外推法 如排气筒高度高于表中最高值或排气筒高度 低于表中最低值 如排气筒高度 高于表中最高值: 2()b bh h h 某排气筒高度 hb列表内最高高度 如排气筒高度 低于表中最低值: 2()c ch h h 某排气筒高度 hc列表内最低高度 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9078199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20) 大气圈层: 1)大气圈 :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大气边界层:由于受下垫面影响而 湍流 化的低层大气。 通常为距地面 12km 以下高度的大气层。 大气混合层:在大气边界层内,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着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 湍 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 称 为混合层。 2)主要气象因素 : 干球温度、湿球温度 云量: 根据离地面的高度可分为高云、中云、低云。 如在云层中还有少量的空隙(空隙总量不到天空的 1/20)记为 10;当天空无云或云量不到 1/20 时,云量 0。 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运量的层次和高度, 云 量记录方法 10/7。 风: 风频是指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 风速决定污染物的扩散稀释程度。 风玫瑰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多年地面气象资料中,在极坐标中按 16 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静风也需表示) 能见度: 正常人的 眼睛能看到的最大距离叫能见度。 气象因子: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 )( 2221/21 hh 14 气象的动力因子:湍流和风 气象的热力因子:温度层结 (上升 100m温度下降 ℃) 和大气稳定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 估算模式 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 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 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