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大纲内容摘要:

安排课外时间完成,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强化理论课程的学习。 (四 ) 实验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学生课外实验必须按计划进行,做好实验记录,提交实验报告,课任教师根据实验结果给出相应成绩。 实验内容可安排在课程考核项目中,也可单独给出实验成绩。 12 四、 学时分配建议 单元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数 合 计 讲 授 实验 机 动 1 直流电路 14 10 4 2 单相交流电路 10 8 2 3 三相交流电路 8 6 2 4 三相异步电动机 4 4 5 继电器接触 器控制 6 4 2 6 基本放大电路 10 8 2 7 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8 6 2 8 逻辑门电路 6 4 2 9 组合逻辑电路 8 6 2 10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触发 器的应用 10 8 2 11 可编程控制器( PLC)结构原理及编程简介 6 4 2 12 步进电机原理及驱动 6 4 2 机 动 总 计 96 72 24 五、教学质量标准 严格按照大纲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全部完成,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手段先进,学生掌握良好,可评定为教学质量优 秀。 有部分内容未按大纲要求完成,但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手段先进,学生掌握良好,可评定为教学质量良好。 按照大纲教学,但教学效果一般,学生掌握一般,可评定为教学质量中等。 六、教与学方式、方法与手段建议 建议使用电子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可以在实验室或实训室进行。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考核方式建议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闭卷,实践部分可以实操形式开卷进行,成绩为理论 70 分,实践 30 分,总计 100 分。 八、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潘兴源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程》 顾永杰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3 《 机械基础 》教学大纲 开课系:机电工程系 适用专业: 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 学时: 90 学分: 5 撰稿人: 黄劲枝、范爱民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机械基础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本 课程 是一门介绍机械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培养一定机械分析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是高职机械类、近机类各专业的基础平台课 程 , 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在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综合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择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 ( 1) 掌握常用机构及其传动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应用场合、技术规范、选用和分析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了解现代技术的应用; ( 2)掌握相应的计算、绘图、实操、使用技术资料、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 ( 3)具有分析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结构、工作能力、精度等的能力;并初步具备综合分析和解 决实际生产中现有机械设备和产品在使用、维护、维修、仿制、改造等过程中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 4)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通识教学目标 培养 综合运用知识 分析、 处理问题 的能力。 培养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培养综合素质、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形成正确、规范的思维方式 和分析方法。 具有认真负责、 勤奋 努力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专业教学目标 具有 分析机械传动系统中 执行构件的运动形式、原动 机的类型、 所用机构的类型、功能、 工作原理、 性能特点、运动特点、运动参数、几何参数及标准等 的能力。 具有 分析机械传动装置中各基本机构、 通用 零部件及其组合的结构 以及 结构 的 合理性 等的能力。 具有 分析通用零件与部件的功能、特点、结构、材料、标准,并作载荷分析、受力分析、失效分析 与对策 、 工作 能力核算 等的能力。 具有 根据整机及其零部件的功能要求,分析其尺寸精度、配合精度、形状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 的能力。 具有 相应的计算、绘图、实操、使用技术资料、撰写实训报告和有关说明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 初步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现有机械设备和产品在使用、维护、维修、仿制、改造等过程中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具有 对一般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 和一定的 拓展 、创新 能力。 14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理论教学内容 (一)静力学 教学内容: 静力学基础 力系等效定理 汇交力系和力偶系 平面一般力系 摩擦和空间一般力系、重心 教学要求: 掌握静止物体的平面受力分析及绘制受力图。 掌握平面力系等效定理(平面的力系)的应用。 掌握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 通专结合点: 通过约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平衡、摩擦的讲述,引导学生用哲学中矛盾对立统一的观念去认识自然规律,认识到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中庸之道。 (二)材料力学 教学内容: 轴向拉伸与压缩 剪切与挤压 圆轴的扭转 弯曲内力 弯曲应力 弯曲变形 应力状态分析、组合变形的强度及压杆稳定的概念 教学要求: 掌握材料拉伸和压缩时轴力图的绘制、应力计算和强度计算。 掌握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掌握扭矩图的绘制和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强度、刚度计算。 掌握梁的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及弯曲应力计算。 了解提高梁强度和刚度的措施。 了解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的基 本概念。 通专结合点: 材料的破坏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防微杜渐。 通过讲述材料的拉伸和压缩破坏,教育学生应张紧有度。 通过不同材料的许允应力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起决定作用。 ( 三 ) 常用平面机构 教学内容: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其自由度 平面连杆机构。 凸轮机构。 间歇运动机构。 15 教学要求: 了解自由度、约束的概念;掌握运动副及其分类、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理解运动链的可动性及运动确定性的条件;能正确计算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及其应用;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熟悉凸轮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了解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及其它间隙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分类和应用。 通专结合点: 通过 各种 常用 平面机构 的类型、 应用 、 特性 及工作原理分析 , 培养 学生 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公差、配合与测量 教学内容 : 概述 尺寸极限与配合 形状和位置公差 表面粗糙度 几何量检测 教学要求: 掌握孔、轴公差带与 配合的标准化、极限与配合的应用、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的应用、形位公差的应用、表面粗糙度的应用。 了解几何量的检测。 通过案例了解圆柱公差与配合的应用、平 键 公差与配合的应用、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的应用,能进行简单装配体的精度分析。 通专结合点: 通过 机械零部件精度分析 及相关国家标准 , 培养 学生 工程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 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通过公差配合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相互配合、协调的必要性。 (五) 螺旋传动及螺纹联接 教学内容 : 螺纹。 螺旋传动。 螺纹联接。 教学 要 求: 了解螺纹及其主要参数;了解螺纹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了解螺旋传动的 类型 、 特点 及应用;了解滑动螺旋传动的结构及材料、滑动螺旋传动的使用与维护;初步了解滚动螺旋传动。 掌握螺纹联接及其标准件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原理和方法;掌握螺栓联接的选用、使用与维护;了解合理布置螺栓位置所考虑的因素、螺栓组布置应遵循的原则、提高螺栓强度的措施。 通专结合点: 通过 螺旋传动的 类型 、 特点 及应用 等, 培养 学生 工程意识、 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带传动和链 传动 教学内容 : 带传动的主要类型、 特点和应用。 16 带传动的 受力分析和传动比。 V 带 传动的 张紧、使用与维护。 其它带 传动 简介。 链传动 简介。 教学要求: 了解 带传动的 分类及其 特点 和应用;了解 V 带 及 V 带轮。 掌握带 传动的 受力分析、带 的 应力分析等方法;了解带 传动的 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掌握带传动的传动比的计算。 掌握带 传动的张紧 方法及使用 与维护 的知识。 了解高速 带传动 和同步 带传动。 掌握 链传动的 分类及其 特点 和应用;了解 滚子链 及链轮;了解 链传动的 运动特性;掌握 链传动 使用 与维护 的知识。 通专结合点: 通过带传动 的类型 、 应用 、工作情况分析 等, 培养 学生 工程意识、 分析问题的能力。 ( 七 )齿轮传动 教学内容: 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齿轮传动的失效分析和齿轮材料。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简介 齿轮的结构和齿轮传动的使用与维护。 齿轮系。 教学要求: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应用、齿轮传动的类型、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了解渐开线的形成及其特性、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熟悉渐开线齿轮各部分名称、齿轮的基本参数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掌握一对渐开线直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正确安装条件。 了解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它们的传动比的计算。 了解齿轮的结构和齿轮传动的使用与维护 掌握轮系的分类和应用及传动比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轮系的功用。 通专结合点: 通过 各种 齿 轮系讲述,使学生明白不同的配合可以产生效果,理解自然辨证法中系统和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的工作。 (八)轴及轴件 教学内容 : 轴承 联轴器和 离合器 轴及轴毂 联接 教学 要求: 了解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应用、典型结构、材料及润滑;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代号、选用及与轴的配合。 掌握轴系的支承结构型式、 轴承的轴向固定 、轴系 轴向位置 的调整、 轴承 游隙的 调整 、 轴承 17 的预紧、 轴承的 装拆等;了解滚动轴承的润滑与密封;掌握轴承使用与维护的知识。 掌握刚性 联轴器 和弹性联轴器的常见类型、结构、特点、标准和选用以及使用与维护的知识。 了解轴的功用、分类及特点、常用材料及其选用;了解轴上零件的装配方案、常用固定方法;掌握确定各轴段直径和长度的方法 ;了解轴的结构工艺性和提高强度和刚度的常用措施;了解轴的扭转强度和弯扭合成强度核算方法。 了解轴毂连接方法及其特点和应用;掌握平键的选择和强度计算及与轴的配合。 (九)其它 教学内容 : 弹簧简介 机械平衡 机械组合与创新 教学要求: 了解弹簧的功用、类型、材料、制造及使用维护。 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原理及回转件的平衡试验方法。 、 了解机构创新的基本方法。 实践教学内容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实现 理论联系实际 、学用结合;并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熟悉有关仪器设备的用 途和工具的使用,掌握一定的实验手段、方法和技能。 养成踏实细致、严谨认真的作风。 (二)实验内容 与理论课程内容配套,以学生拆装、分析为主,由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较灵活的安排时间和内容。 (三)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研究、分析机械的初步能力。 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四)实验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不单独考核,主要在学生专业中反应。 四、学时分配建议 单元 课程内容 学时数 合计 讲授 实验 机动 1 静力学 12 10 2 2 材料力学 14 14 3 常用平面机构 12 12 4 公差、配合与测量 14 10 4 5 螺旋传动及螺纹联接 6 4 2 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