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20xx-20xx年)内容摘要:

林业科技工程为标志的“ 363”科教兴林、人才强林计划,建成比较完善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 50%,成果转化率达到 60%;科技总体水平达到世界林业发达国家 2020 年的水平。 在生态建设方面,培育出满足不同生态区域需要的高抗逆优良品种;为我国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工程提供比较完备的技术体系;基本摸清森林植被与环境关系规律,基本探明我国森林(湿地)碳汇水平,推动森林认 证的运用。 在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工业用材林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0%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 8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增加50%以上。 在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抗转基因新品种;建成功能完备的国家数字林业体系;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材料高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提高生物技术产值比重 20%。 在人才建设方面,培养和吸引 30名左右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和吸引 1000 名左右在本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新秀,培养和稳定 20200 名左右基层技术骨干。 四、林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为了适应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跟踪世界林业科技发展前沿和新兴领域 ,促进林业学科建设 ,满足林业生产建设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 ,明确林业科技中长期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引导我国林业科技资源 ,围绕 11个重点领域,集中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一)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 本领域重点: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科学利用;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技术;主要树种、竹藤、花卉等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基因组学;木本植物速生、优质、高抗的基因工程;名特优新经济林和花卉良种 生产技术;药用珍贵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种选育;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 (二)森林与环境关系研究 本领域重点:森林植被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森林植被对水文过程的调控机制;环境变化和环境胁迫对森林植被及其功能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及履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与恢复机理;区域森林植被承载力及合理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价值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位观测及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发展、演化、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生态网络构建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 本领域重点:森林生态网络“点、线、面”体系构建技 术;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与模式;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技术与模式;西部重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低效生态林改造技术。 (四)荒漠化防治 本领域重点:沙尘暴与荒漠化形成机理与演变过程;沙尘暴与荒漠化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荒漠化综合防治原理与技术;土壤侵蚀机理与植被调控机制;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可持续发展;荒漠化地区人工生态系统健康保育。 (五)森林防灾减灾 本领域重点:森林灾害的生态、生物学管理技术;森林重大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多重胁迫对森林健康的综合 影响;森林健康维持与恢复技术;重大森林灾害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森林灾害的信息管理技术;森林火灾监测与扑救技术。 (六)森林可持续经营 本领域重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技术;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经营技术体系;森林生长动态模拟及预测技术;制浆造纸类、板材类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高效能源林培育与经营技术;森林健康及其维持技术;森林认证技术;森林食品、森林文化与森林保健功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七)林业生物资源高效利用 本领域重点:林业特产资源高效加工与高附加值开发利用技术;木本粮油、经济林 优质高产培育技术;高附加值森林食品开发利用技术;野生动植物药用物质提取、纯化与系列产品开发技术;非木质森林资源化学加工利用技术;木本饲料开发利用技术。 (八)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材料 本领域重点:低污染生物制浆造纸技术;木基复合材生产与国产化技术;木材(竹藤)高效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质气化(供热、供气)及其存储技术;有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物质材料的化学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特殊功能生物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九)信息技术与数字林业。 本领域重点: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管理技术;林业环境、资源的快速监测评估技术;林业重点工程监测、管理、评估技术;重大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于网络的林业资源基础数据与共享服务;林业信息可视化技术。 (十)林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本领域重点:工厂化育苗技术与装备;困难立地条件下的造林机械;森林病虫害防治装备;森林火灾防御与扑救装备;人工林抚育及采运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城镇园林绿化与维护机械与装备;林业生物资源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非木质森林资源深加工机械装备。 (十一)宏观战略与林业政策 本领域重点: 区域和行业林业宏观战略;城市林业发展战略;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战略;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与绿色 GDP;林业产权制度、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碳汇林的贸易机制及其认证;林业分类经营的体制与机制。 五、重大林业科技工程 为了实现林业科技中长期发展目标,快速提高林业科技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提高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与质量效益,根据“十一五”期间林业科学技术发展重点和未来 15 年国家林业科学技术需求,结合国家大力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中形成的新的科学 前沿 、 出现新的科学飞跃的大前提、大背景,凝炼集成并组织实施六项科学技术工程,以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加快我国林业科学技术在上述重点领域的发展,赶超世界科学前沿,突破技术瓶颈,增强技术储备,提高创新能力。 (一)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 该工程将以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针对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满足“三生态”林业建设对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需求,缓解林业科技成果结构性储备不足,服务于 16 个生态治理重点区域的科技支撑 ,系统研究和解决我国生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与关键 技术难题,提出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策略和森林生态网络构建技术体系。 同时开展典型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先进实用技术开发与应用,建立不同生态区域重点生态工程科技支撑体系。 主要实施内容: 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理论与技术。 主要包括不同尺度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布局与规划;城市森林建设技术;河流、铁路、公路等线域绿色廊道构建模式技术。 兴林抑螺理论与技术。 主要包括滩地钉螺滋生环境监控与预警技术;滩地生物多样性与钉螺滋生机理;抑螺林树种选择及培育技术;滩地抑螺林对河流水文及环境的影响评价。 重点退化生态 区植被恢复模式与技术。 主要包括抗旱节水、抗寒耐盐碱等困难立地抗逆性植被建设与快速恢复技术;高效复合经营系统结构配置与可持续经营技术;自然封育演替与人工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多途径植被恢复技术;不同空间尺度植被配置模式与结构优化技术;石漠化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 森林重大灾害防控技术。 主要包括森林生物灾害的信息管理;森林生物灾害的基因管理;森林生物灾害的生态管理;森林火灾预警预报与先进扑救技术和装备技术。 防护林体系营建与稳定经营技术。 低效传统生态型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生态经济型优化稳定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城 乡结合部、沿海等特殊地区稳定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 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与森林认证。 主要包括健康森林生态系统的保健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与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及其应用准则和认证体系。 荒漠化防治技术。 主要包括沙尘暴与荒漠化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技术;沙尘暴对环境、社会及人类健康的影响;荒漠化形成与沙尘暴传输机理;荒漠化综合防治原理与技术;旱地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经营;荒漠化地区人工绿洲健康保育。 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陆地生态 系统碳汇及碳平衡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育。 主要包括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森林、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自然保护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