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第7章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病害 一 、棉花枯、黄萎病 (一) 症状识别 子叶期即可发病,至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 苗期主要有黄色网纹型、紫红型、黄化型、青枯型四种症状类型。 现蕾前后,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矮缩型 、急性青枯型。 剖茎检查,各种类型病 株(苗)的木质部(导管)都变为深褐色或 墨 绿色。 一般现蕾后开始发病,到花铃期达到高峰。 首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 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和叶脉之间出现淡黄色斑块,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而主脉及附近叶肉仍保持绿色,呈 “ 花西瓜皮状 ” 或 “ 掌状 ”。 有时病叶 微向下卷,病部皱缩不平,最后变褐干枯。 夏季暴雨过后,田间病株有时形成急性型萎蔫状。 剖茎检查病株的木质部变为淡褐色。 (二)发生规律 棉花枯、黄萎病初侵染来源多,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土壤中的病残体是近距离传播的重要 病原, 同时带菌的棉籽饼及种子壳、病残体及带菌粪肥和其他田间寄主都是重要的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通过根系直接侵染,创伤更有利于侵染。 (三)综合防治 采取 “ 改造重病田,控制轻病田,消灭零星病田,保护无病区 ” 的防治策略。 (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棉种消毒 带菌种子要用硫酸脱绒,并用 80%402 抗菌剂 2020 倍液浸种 30 分钟,药液为种子质量的 2~ 倍,或 40%多菌灵胶悬剂 375g 加水 50kg 浸种 20kg,浸种 14 小时;( 3)建立无病留种田,生产无病种子。 对零星病田要拔除病株,就地烧毁,并在病点 1 平方米内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每平方米可用棉隆原粉 70g 拌入 30~ 40cm 的土层中,然后用净土覆盖或浇水封闭。 应采取以轮作为主,以三年水稻一年棉花的轮作方式为最好。 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主。 二 、棉花苗期病害 167。 北方棉区以立枯病和炭疽病为主,红腐病出现频率也较高。 167。 立枯病属土传类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土壤中扩展蔓延,反复侵染。 炭疽病、红腐病是以种子传病为主的病害。 167。 棉花苗期病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