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习题解答内容摘要:

mm、长为 1200mm的长轴外圆。 已知:工件材料为 45 钢;切削用量为: vc=120m/min, ap=, f =。 刀具材料为 YT15。 在刀具位置不重新调整的情况下加工 50 个工件后,试计算由刀具尺寸磨损引起的加工误差值。 解: 根据 p145 公式 (42), 0 1000NBKlNB NB 根据题意,切削 50 个工件的切削长度: 1200 50lDf   查 p155 表 41 得, YT15 刀具切 45 钢时, NB0=8μm, KNB=8μm/km; 则 12020 60 46 0 μ m10 00 10 00NB      = 11 工件 直径增大至: 60+2 =, 直径误差。 46 成批生产习题 46 图所示零件,设 A、 B 两尺寸已加工至规定尺寸,今以底面定位镗 E 孔,试求此镗孔工序由于基准不重合引起的定位误差。 习题 46 图 解: 假定孔 E 的中心至定位面距离为 F177。 TF/2,则 F 和 A、 B、 C 组成一直线尺寸链,F 为封闭环, A、 C 为增环, B 为减环。 F =A – B + C 封闭环公差 jb F A B CT T T T    ,这是基准不重合误差, 假定定位基准制造误差为0,则定位误差为: dw jb jw FT      47 按习题 47 图所示方式定位在立式铣床上铣槽,其主要技术要求为: ( 1)槽宽  mm。 ( 2)槽距尺寸  mm。 ( 3)槽底位置尺寸为  mm。 ( 4)槽两侧面对外圆轴线的对称度公差  mm。 已知:外圆尺寸   mm 与内孔尺寸   mm 均已加工至规定尺寸,内外圆的径向圆跳动公差值为。 试分析计算该工序的定位误差。 习题 47 图 解: (1) 在工件轴向  mm,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无定位误差。 (2)在工件径向:  mm 定位误差分析: 12 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并有内外圆的径向跳动公差 T(c)=; 40 0 . 0 1 6( ) 0 . 0 2 0 . 0 2 822jb T Tc     mm 工件用内孔和心轴定位,并处于水平心轴位置,按 p158 公式 (44)则定位误差为: 1 ()2jw D d sTT     其中 TD=,定位心轴 6 20g  mm, Td=; m in m a x 2 0 ( 2 0 0 .0 0 7 ) 0 .0 0 7s Dd      mm,代入上式可得 1 ( 0 . 0 2 1 0 . 0 1 3 0 . 0 0 7 ) 0 . 0 2 0 52jw    mm 所以,径向定位误差为: 28 20 5 48 5dw jb jw       mm (3) 键槽对 称度 e=: 外圆轴线是键槽对称度的基准轴线,故对称度对 h 方向尺寸定位误差没有影响。 48 习题 48 图所示为铣键槽工序的加工要求,已知轴径尺寸   mm,试分别计算习题 48 图 b、 c 两种定位方案的定位误差。 习题 48 图 解:图 b)定位误差分析: 在 y 方向:没有基准转换误差,考虑定位元件无制造误差,则在 y 方向定位误差为0。 在 x 方向:工件外圆公差  mm 对键槽加工有影响, / 2 x T  mm,由于对称度要求为 , x 向定位误差小于对称度要求,故该方案符合要求。 图 c)定位误差分析: 按教材 p160 图 415 b)的分析结果 公式 (47),定位误差为 01 0 . 1 11 1 0 . 0 2 0 7 12 s in ( / 2 ) 2 s in ( 9 0 / 2 )ddw T               mm 13 49 习题 49 图所示齿轮坯在 V 形块上定位插齿槽,要求保证工序尺寸 mmH 。 已知: 0 0. 02 50. 1 080 m m, 35 m mdD 。 若不计内孔与外圆同轴度误差的影响试求此工序的定位误差。 解: 如 习题 49 图所示,外 圆公差 Td=;内孔公差: TD=。 由外圆公差引起的工件中心的变化量 可按教材 p160 公式 (417)计算 : 1 01 0 . 1 11 1 0 . 0 2 0 7 12 s in ( / 2 ) 2 s in ( 9 0 / 2 )ddw T               mm 考虑外圆和内孔无同轴度误差,所以孔的公差变化引起的定位误差为: 2 0 .0 2 5 0 .0 1 2 522Ddw T   mm 所以,该工序尺寸 H 的定位误差为: 12( ) 332 1dw dw dwH     mm。 410 按习题 410 图所示方式定位加工孔 mm  ,要求孔对外圆的同轴度公差为 。 已知: 0 0. 1460 m m, ( 30 7 ) m mdb   。 试分析计算此定位方案的定位误差。 习题 49 图 习题 410 图 解 : 如 习题 410 图所示, 0 .1 4 m m, 0 .0 4 5 m m, 0 .1 4 m mdbT T T  , 只考虑 V 型块定位时,定位误差按教材 p160 公式 (417)计算 : 01 0 . 1 4 11 1 0 . 0 2 8 9 92 s in ( / 2 ) 2 s in ( 9 0 / 2 )dd w y T                mm 当尺寸 b 变化时,在 x 方向产生的误差为: x bT   mm 两部分作用几何和为实际的定位误差, 2 2 2 20 . 0 2 8 9 9 0 . 1 4 0 . 1 4 3 0d w d w y d w x       mm 411 习题 411图所示工件以大外圆表面及端面 M作定位表面,在小外圆上铣键槽, 14 要保证尺寸 H、 L。 已知: 0 0 00 . 1 5 1 0 . 1 2 2 0 . 1 65 5 m m , 4 0 m m , 6 0 m mA d d    ,大、小外圆的同轴度误差 m m , =90t  ,试分析计算该工序的定位误差。 习题 411 图 解: 该题与 49 题类似,不过要考虑在直径方向同轴度的影响。 Td1=; Td2=。 外圆 d2产生的定位误差按教材 p160 公式 (417)计算 : 2 01 0 . 1 6 11 1 0 . 0 3 3 1 42 s in ( / 2 ) 2 s in ( 9 0 / 2 )dd w d T                mm 外圆 d1 产生的定位误差为: 11/ 2 d dT  mm; 同轴度产生的定位误差为: t mm; 所以,该工序工位误差为: 21 dw d dw d dw t         mm。 412 习题 412 图所示工件采用 V 形块(夹角 o90 )定位,加工两个直径为 φ10mm 的小孔。 已知:外圆直径尺寸   mm,内孔尺寸  mm,内孔与外圆的同轴度误差 t =,内孔中心线是工序尺寸 R 的工序基准, o30。 试分析计算加工 O1孔的定位误差。 习题 412 图 解: 根据题意, Td=, TD=。 定位误差分为几个部分。 外圆引起的定位误差按教材 p160 公式 (417)计算: 15 1 01 0 . 1 11 1 0 . 0 2 0 7 12 s in ( / 2 ) 2 s in ( 9 0 / 2 )ddw T               mm 同轴度引起的定位误差为: 2 t   mm。 考虑到 R 和 β 没有误差,所以 O1的定位误差与 O 相同; 定位误差为 12 0 .0 2 0 7 1 0 .0 5 0 .0 7 0 7 1dw dw dw       mm。 413 在三台车床上分别加工三批工件的外圆表面,加工后经测量,三批工件分别产生了如习题 413 图所示的形状误差,试分析产生上述形状误差的主要原因。 习题 413 图 解: 产生图 a)的原因主要是:工件刚性差,而机床刚性很好; 产生图 b)的原因主要是:工件刚性好,但机床主轴、尾座刚性均较差; 产生图 c)的原因主要是:工件和机床主轴刚性都很好,但 机床尾座刚性较差。 刀具磨损有一定的影响,但磨不了这么快;磨损影响在切削多个工件才能反映出来。 414 在外圆磨床上磨削习题 414 图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