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技术与设计介绍内容摘要:

1)选择安装风管的最佳位置; ( 2)根据室内的得热量 /热损失计算来选择并确定空气分布器和回风格栅的位置; ( 3)根据热泵的风量和静压力,布置风管的走向,确定风管的尺寸。 室内末端系统一般采用既能供热又能供冷,因此设计时必须二者兼顾。 一个不能提供舒适 性环境的系统运行时效率必然很低。 土壤热泵系统通常采用两种类型的送风系统:地板四周下 送风系统和吊顶上送风系统。 对于只有一层的建筑来说,热泵系统的送风装置的理想安装位置就是沿房间外墙地板或四 周的地板。 这种送风方式是处理过的空气形成一股垂直向上分散的气流,这使系统无论在冬季 还是夏季都能保证良好的气流分布和良好的舒适感。 地板下送风系统通常采用吊顶回风或上回 风方式回风。 上回风系统中,顶棚周围的热空气由于虹吸作用被吸入回风管内,当系统开始运 行时冷空气从地板下向上流动,并充满整个房间。 由于在制冷运行期间,将最热的空气返回系 统,故系统的效率较高。 由于经过土壤热泵系统处理的空气比空气源热泵处理的空气温度高,但比从锅炉出 来的空 气温度要低 , 为了保证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 设计的风管和散流器应能向室内送入足够的风量。 其他注意事项 1) 与常规空调系统类似 , 需在高于闭式循环系统最高点 处 (一般为 1m) 设计膨胀水箱或膨 胀罐,放气阀等附件。 2 )在某些商用或公用建筑物的土壤热泵系统中,系统的供冷量远大于供热量,导致地下 热交换器十分庞大,价格昂贵,为节约投资或受可用地面积限制,地下埋管可以按照设计供热 工况下最大吸热量来设计,同时增加辅助换热装置(如冷却塔+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主要 是使建筑物内环路可以独立于冷却塔运行)承担供冷工况下超过地下埋管换热能力的那部分散 热量。 该方法可以降低安装费用,保证土壤热泵系统具有更大的市场前景,尤其适用于改造工 程。 17 二、土壤热泵系统( GCHP)的土壤换热器设计 筑龙网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其 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热交换器形式及管材选择,管径、管长及竖井数目、间 距确定,管道阻力计算及水泵选型等。 对于给定的建筑场地条件应尽量使设计在满足运行需要 的同时成本最低。 土壤换热器的选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土壤换热器埋管的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布 置 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 选择方式主 要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 经济;如果场地面积有限时则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场合下这是唯一的选择。 实际工程中往往在现场勘测结果的基础上, 考 虑现场可用地表面积、当地土壤类型以及钻 孔费用,确定热交换器采用垂直竖井布置或水平布置方式。 尽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浅层埋管,可 采用人工挖掘,初投资一般会便宜些,但它的换热性能比竖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 地面积的限制,故一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 二 层双管、单沟二层四管、单沟二层六管等形 式 , 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一个较稳定的温度场 , 换热效率好于单层 , 而且占地面积较少, 因此应用多层管的较多。 18 筑龙网 w 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 一 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一种是螺旋状管。 它 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 管路的埋设视岩土情况,可采取挖沟或大面 积 开挖方法,在商用建筑的施工中常借助水利 工程相关施工机械如开渠机等。 从国内实际工程经验看中,单层管最佳深度 ~ ,双层管 ~ ,但无论任何情 况均应埋在当地冰冻线以下。 由于水平管埋深较浅,其埋管换热器性能不如垂直埋管,而且施 工时,占用场地大,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是单层与多层互相搭配;螺旋管优于直管,但不易施 工。 由于浅埋水平管受地面温度影响大,地下岩土冬夏热平衡好,因此适用于单季使用的情况 (如欧洲只用于冬季供暖和生活热水供应 ) , 对冬夏冷暖联供系统使用者很少。 位于美国北方一 工程水平埋管系统的典型实例显示,地下埋管换热器有效换热 量 70kW,系统液体的流量为 ( L /s)。 24 个循环回路 , 12 条沟 , 沟间距。 每个回路的换热负荷 , 液体 流量 ( L /s), 单位换热量的液体流量为 kW( kW)。 可 利 用 19 的地面积是 83m 30m=2 490m2。 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 , 一般有单 U 形管 , 双 U 形管 , 套管式管 , 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 螺旋盘管 , 立式柱状管 、 蜘蛛状管等形式 ; 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 埋 ( ≤ 30m) 、 中 埋 ( 31~ 80m) 和深埋( 80m)。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单 U 形管( SingleUpipe) ,双 U 形管( DoubleUpipe) ,简单套管式管 ( Simple Coaxial pipe) ,下面作一简述。 1) U 形管型是在钻孔的管井内安装 U 形管 , 一般管井直径为 100~ 150mm, 井深 10~200m, U 形管径一般在 φ 50mm 以下(主要是流量不宜过大所限 )。 由于其施工简单,换热性能较好, 承压高 , 管路接头少 , 不易泄漏等原因 , 目前应用最多。 如美国加州斯托克斯大学供应了 48 万 m2 空调建筑的地源热泵系统,有 390 个深度超过 120m 的地下埋管,据介绍,采用这种地源热 泵系统较常规空调每年可节约各种费用 万美元 , 其中能量费用 33 万美元 , 节电 25%, 节约 燃料费 70%。 国外有的工程把 U 形管捆扎在桩基的钢筋网架上,然后浇灌混凝土,不占用地面,这种技 术称为桩基换热器或是能量桩。 也有直接在建筑物框架内直接埋设布置管道,作为厚板埋管工 程( embedded pipework slab)的一个应用。 20 筑龙 . 如瑞士某工厂地源热泵系统从 600 个桩基中吸收热量或冷量,用于 2 万平方米建筑物的供 暖和制冷。 2)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直径一般为 100~ 200mm,内管为 φ 15~ φ 25mm。 由于增大了管 外壁与岩土的换热面积,因此其单位井深的换热量高,根据文献试验结果,其换热效率较 U 形 管提高 %。 其缺点是套管直径及钻孔直径较大,下管比较困难,初投资比 U 形管高。 在套 管端部与内管进、出水连接处不好处理,易泄漏,因此适用于深度 ≤ 30m 的竖埋直管, 对 中 埋 采用此种形式宜慎重。 为防止漏水,套管端部封头部分宜由工厂加工制作,现场安装,以保证 严密性。 土壤换热器的埋管深度 水平埋管埋设情况比较简单,前面已述。 关于竖直埋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当地地质情况, 工程及场地的大小,投资及使用的钻机性能等情况综合考虑。 结合国情与工程实践,其中有几 21 点应注意到: ① 钻井深 60m 以内井深的钻机成本少,费用低,如果大于 60m,其钻机成本会提 高 ; ② 井深 80m 以内 , 可用国产普通型承 压 (承压 ) 塑料管 , 如深度大于 80m, 需采用 高承压塑料管,其成本大大增加; ③ 据比较,井深 50m 的造价比 100m 的要 低 30%~ 50%。 上 述是针对地面中央机房而言,如果采用分室型的水源热泵系统还要考虑建筑高度的影响。 一般来讲 , 浅埋管优点是 : 投资少 , 成本低 , 钻机要求不高 , 可使用普通承 压 ( ~ ) 的塑料管 , 由于受地面温度影响 , 一般地下岩土冬夏热平衡性较好。 其缺点是占用场地面积大, 管路接头多,埋管换热效率较中深埋者低。 深埋管优点是:占用场地面积小,地下岩土温度稳定,换热效率高,单位管长换热量大, 管路接头少。 其缺点是投资大 , 成本高 , 需采用高承 压 ( ~ ) 塑料管 , 钻机性能要求 高 ; 由于深层岩土温度场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 , 因此必须注意冬季吸热量和夏季排热量的平衡, 否则将影响地源热泵的长期使用效果。 在国外,有的采用在系统中加装冷却塔和辅助加热的措 施,帮助地下岩土实现热平衡。 中埋管介于浅、深埋两者之间,塑料管可用普通承压型的。 从统计的国内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