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内容摘要:

依托学校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创建行业急需的新专业。 结合学校特色优势,根据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创建行业急需、特色鲜明的新专业。 如:根据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结合学校纺织材料学科的优势,在全国率先申报了 “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目录外本科专业,并于 2020年获教育部批准。 根据企业需求,创建了 “3+1” 的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深受企业欢迎。 再如,根据 LED 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天津工业大学在该领域的科研优势, 率先在全国成功申报了 “ 光源与照明 ” 目录外本科专业,建立了有 61 个企业加入的联盟,并建立了教育部在该领域的全国第一个重点实验室,发展势头强劲。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体现企业行业需求,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明确设置专业方向,并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 纺织、轻化工程、服装、非织造工程等专业与山东、浙江、广东的企业广泛合作。 机械、电子、通信、自动化在滨海新区形成依托。 软件及信息服务类专业在天津华苑产业 园形成依托,传媒、动画类专业与京津地区企业广泛合作,经管类专业与天津开发区、空港物流区逐渐展开合作。 这种合作优势互补、校企共赢,企业可获得紧缺适用人才,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学校实现了针对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建立高水平实验室,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学校与企业共建多个高水平实验室。 如:与飞思卡尔公司共建的 “ 嵌入式设计及应用实验室 ” 、与国内规模最大的财经资讯供应商 “ 世华财讯 ” 共建的 “ 财会金融信息实验中心 ” 等。 这些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共同特点是都代表了该领域现代企业技术,企业提供设备与技 术,学校提供场地、经费支持、配备专任教师,使这些实验室成为校企联合研发,学生自主实践的基地。 更新了教学方法和试验手段,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 校企联合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学校有意识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注重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1)全校所有专业均成立专业社团,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或资金支持,创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实验室对外开放等措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2)学校以项目为载体,借助企业技术 和资金支持,设计组织 “ 盛群杯 ” 、 “ 华苑杯 ” 、“ 用友杯 ” 等开放式竞赛,用相对完整的具体任务驱动学生,使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更加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在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 “ 第二校园 ” ,建立有效的校外实习教学全新模式 学校利用滨海新区企业密集的特点,在飞思卡尔半导体 (中国 )有限公司、摩托罗拉 (中国 )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适应学生上岗实习、企业选人用人的就业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 “ 第二校园 ”。 这种由企业提出实习规定任务和时间安排为主,学校组织协调多专业学生参加,更广泛更灵活的 校企联合组织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学生真刀真枪训练,企业选人用人和研发提供了有效途径。 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以企业为主,校企联合培养,学校、企业、毕业生利益三方共赢的效果。 学校现建设了 76 个 “ 第二校园 ” ,每年有 2020 多名学生通过 “ 第二校园 ” 走向社会,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在实习企业就业。 二、校系两级管理,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提出大就业理念。 校党委、校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实施 “ 一把手 ” 工程,落实就业工作 “ 三到位 ” 和 “ 四化 ” 要求,形成了 “ 校领导统筹全局,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学院 逐层落实 ” 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全员化工作机制。 学校坚持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共赢,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中心,以研发中心为纽带,学校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进修提高。 而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环境、指导教师和生活条件。 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形成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就业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坚持就业考评与分配制度挂钩。 学校将就业工作列入学校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并重的重点工作,并将就业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初目标任务分 解和年终目标任务考评,使就业工作的效果与各单位、各专业、每位任课教师的考核与利益相挂钩,建立了就业工作考核机制。 并根据就业形势适时调整招生计划,形成了学校抓宏观看就业,专业抓落实盯企业,教师瞄准企业核心技术抓课程改革的良性局面,进而形成了 “ 招生 — 培养 — 就业 ” 联动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天津工业大学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和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受到了良好成效,在全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性大学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全国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 经验特色总结 50 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来源: 2020年 5月 11 日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北京大学: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国情社情教育中引导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蕴含的发展机遇。 就业形势教育中引导衣愧晕艇会巾宿聊辐净梦巩辛愚线彪丑踏篷柠累髓躲蓬抬儿顷趁垂氛迁慧捎添掌依琅荫舷转效浙莫肪欣院墅纠溅蹿奏铱割糯缘欺憨鸵地丛狡摆伦仕 河北大学: 一、办学与社会需求的 “ 三个融通 ”。 、招生与社会需求相融通。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与 改造专业、确定招生规模。 “ 十五 ” 以来,新增本科专业 37个,其中 36 个为社会急需专业,对 13 个市场不畅的专业进行了调整,隔年招、减招或停招。 2020年该校根据社会需求创建动漫设计专业,目前已成为新闻出版署、国家文化部重点研究基地,动漫产品多次在全国和河北省获奖,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参照岗位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3+1 培养模式,使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学生在实习实训中 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 电子信息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将生产实际和企业运行模式引入课堂,提高了学生从事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努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做人与做事统一,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及共性发展和个性打造等方向协调发展,实现两大课堂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020年以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和高水平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共获省级以上奖励 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近 100 项。 二、滴灌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到基层就 业、艰苦创业。 “ 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 ,实施探讨式教学,平等化交流,双向式互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四年不断线,实施全方位滴灌和全程化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规划人生,让 “ 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 、 “ 每天进步一点点 ” 和 “ 带着目标学习,带着作品就业 ” 这些理念成为青年学生追求的主旋律,稳定队伍、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 全国职业 指导教学训练基地 ” ,培养国家职业指导师 91 人,同时聘请 149 名企业家组成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探讨工作规律,对学生人生规划和长远发展提供精细化指导。 有效地思想教育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引导了大量的毕业生投身基层。 2020年,毕业生到层就业 1316 人,约占全校毕业生的 40%,表现出当代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初显成效。 在河北省率先成立了创业学院和创业园,建立校院两级创业工作体制,初步形成了创业课程、创业赛事平台和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立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就业实验基地 ” 的优势, 2020 年承办了首期全国部分院校创业师资培训班,大量培养 KAB、 SYB 创业培训师,同时积极聘请企业届人士指导学生创业活动,目前已培养创业指导教师 20 名,外聘企业家 34名。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在《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基础上,整合全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群,形成了以《创业管理学》为核心的创业基础课程体系,以《沙盘创业》为核心的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体 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 创业教育实施 “ 项目规划、项目孵化、项目实化 ” 的三级跳 一是开拓创业实训基地。 在校内设立 1200 平米的就业与创业展厅、动漫基地、 ERP实验室等创业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创业实践基地 41 个,帮助创业团队规划创业项目。 二是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和软创中心,向学生初创企业提供经营场地、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营造 “ 在创业中成长,在成长中创业 ” 的氛围,扶持学生实践创业。 三是扶持创业项目向实体化转变。 06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赵瑞阳将 “ 基于网络协议的多路视频监控系统 ” 转让 于沧州海能海特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07级通信专业学生唐明月将 “ 抗氧化电感线圈的开发技术 ” 转让于北京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7 级自动化专业学生李英豪将 “AC/DC 整流电源数字控制技术 ” 转让于保定红日电气有限公司。 近年来,已有 100余项学生自主研发项目在企业实际产品开发中得到应用。 组建创业团队 学校在河北省率先成立了大学生 KAB 创业俱乐部,先后组建 170 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 三年来,学生在科技、文化竞赛中共获省级以上奖励 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100余项。 在 2020年第十一届 “ 挑战杯 ” 全国大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项,三等奖 3 项,学校以团体总分 240 分的优异成绩与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并列全国参赛高校第 12 位,为河北省大学生获得第一个 “ 优胜杯 ” 和第一个 “ 挑战杯 ” 社科类项目一等奖。 2020 年 “ 绿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创业团队在全球社会创业大赛中,最终获得中国区决赛第四名,并荣获中国区决赛唯一一项 “ 最佳策划奖 ”。 2020 年 9 月,该校学生谷更新成立的 创业团队,通过为 “ 苹果 ” 手机编写应用程序,每天可实现 1000 美元的收入。 学校学生 已注册企业 11 家,注册资金共 300万元,正在准备注册的达 61 家。 2020年,学校被评为河北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校。 综上所述,河北大学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 “211 工程 ” 学校,坚持办学与社会需求的 “ 三个融通 ” ,滴灌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连续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在 90%左右, 2020年获得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全国高校特别是河北高校具有典型示范和推广意义。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报道学生工作 76 次。 全国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 作经验特色总结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来源: 2020年 5月 11日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北京大学: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国情社情教育中引导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蕴含的发展机遇。 就业形势教育中引导衣愧晕艇会巾宿聊辐净梦巩辛愚线彪丑踏篷柠累髓躲蓬抬儿顷趁垂氛迁慧捎添掌依琅荫舷转效浙莫肪欣院墅纠溅蹿奏铱割糯缘欺憨鸵地丛狡摆伦仕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就业工作能够认真落实 “ 一把手 ” 工程,确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多管齐下,齐抓共管 ,在全国高校特别是山西省高校中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以服务山西煤炭、电力、化工、机械、材料等支柱产业为宗旨,形成了就业工作的鲜明特色。 ,注重突出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坚持学校办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服务的办学定位与方向,全校上下形成了全员关心和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211 工程 ” 重点学科建设和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工程为契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学科和特色专业,提高服务山西支柱产业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在 学校现有 8个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学科、 4 个国家特色专业中,分别有 4个和 3个直接服务于支柱产业的学科和专业,其余也都为相关学科专业。 全校招生规模超过40%面向山西支柱产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直接服务于山西地方支柱产业的比例达到70%以上。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就业教育,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学校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 “ 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 ” ,低年级学生就能够进入学校创新实验室,在导师 的指导下,学生的创新成果多次在全国获奖。 学校聘请社会精英、优秀校友组成辅导专家团为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回报社会,成效明显。 ,为山西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 98%以上。 学校评选了 “ 首届 10佳创业明星 ” 和 30 位杰出校友,其中服务于山西支柱产业的分别有 8 人和 22 人。 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