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新手入门内容摘要:

增大跨中配筋。 ,增大跨中配筋。 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 ,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 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 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 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 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3)。 关于过梁布置及轻隔墙。 现在框架填充墙一般为轻墙,过梁一般不采用预制混凝土过梁,而是现浇梁带。 应注明采用的轻墙的做法及图集,如北京地区的京94SJ19,并注明过梁的补充筋。 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 不建议采用加气混凝土做围护墙,装修难做并不能用在厕所处。 (4)。 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 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 竖筋应放在板中部。 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预制挡板的相交处极易裂缝。 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 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 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较长外露挑板(包括竖板)宜配温度筋。 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 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 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顶层阳台必须设雨搭。 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大间距钢筋,给工人以下脚的地方,防止踩弯。 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挑板端部板上筋通常兜一圈向上,但当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2时是难以施工的,应另加筋。 (5)。 楼梯布置。 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 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6)。 板顶标高。 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7)。 梁布置及其编号,应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 柱布置及编号。 (8)。 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 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 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 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 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 板适当加厚,洞边加暗梁。 (9)。 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0)。 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1)。 在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米)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 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 当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时,可做一大厚板将其跨过。 (3)。 混凝土基础下应做垫层。 当有防水层时,应考虑防水层厚度。 (4)。 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 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以利于防水。 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 设置地下室可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尤其是在周围有建筑时有用),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 可在筏板区格中间挖空垫聚苯来调整高低层的不均匀沉降。 (5)。 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可取消。 (6)。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 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 如深于原有基础,否则应打抗滑移桩,防止原有建筑的破坏。 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 (8)。 独立基础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与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条基。 柱下条形基础的底板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 两根柱的柱下条基的荷载重心和基础底版的形心宜重合,基础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阶形,或调整挑梁两端的出挑长度。 (9)。 采用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 独立基础是介于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间的结构。 面积不大的独立基础宜采用锥型基础,方便施工。 (10)。 独立基础的拉梁宜通长配筋,其下应垫焦碴。 拉梁顶标高宜较高,否则底层墙体过高。 (11)。 底层内隔墙一般不用做基础,可将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局部加厚。 (12)。 考虑到一般建筑沉降为锅底形、结构的整体弯曲和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协同作用,顶、底板钢筋应拉通(多层的负筋可截断1/2或1/3),且纵向基础梁的底筋也应拉通。 (13)。 基础平面图上应加指北针。 (14)。 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一是没用,二是容易出现裂缝。 (15)。 可用JCCAD软件自动生成基础布置和基础详图。 ,生成的基础详图名为JCXT。 (16)。 基础底面积不应因地震附加力而过分加大,否则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规情况下反而沉降差异较大,本末倒置。 请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础规程。 :(1)。 沟盖板在遇到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 (2)。 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 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 (3)。 洞口大于400时应加过梁,暖沟应加通气孔。 (4)。 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5)。 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 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6)。 暖沟一般做成1200宽,1000的在维修时偏小第四章:结构设计之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短柱问题的处理在层高一定的情况下,为提高延性而降低轴压比则会导致柱截面增大,且轴压比越小截面越大;而截面增大导致剪跨比减小,又降低了构件的延性。 因此,在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为满足规程[1]对轴压比限值的要求,柱子的截面往往比较大,在结构底部常常形成短柱甚至超短柱。 另外,诸如图书馆的书库、层高较低的储藏室、高层建筑的地下车库等由于使用荷载大,层高较低,在设计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柱。 众所周知,短柱的延性很差,尤其是超短柱几乎没有延性,在建筑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或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很容易发生剪切破坏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倒塌,无法满足“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准则。 为了避免短柱脆性破坏问题在高层建筑中发生,笔者认为,首先要正确判定短柱,然后对短柱采取一些构造措施或处理,提高短柱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短柱的正确判定规程[1]和规范[2]都规定,柱净高H与截面高度h之比 为短柱,工程界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也都据此来判定短柱,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因为确定是不是短柱的参数是柱的剪跨比λ,只有剪跨比 的柱才是短柱,而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H/h≤4的柱其剪跨比λ不一定小于2,亦即不一定是短柱。 按H/h≤4来判定的主要依据是:① ;②考虑到框架柱反弯点大都靠近柱中点,取 ,则λ=M/Vh=/Vh=/h≤2,由此即得H/h≤4。 但是,对于高层建筑,梁、柱线刚度比较小,特别是底部几层,由于受柱底嵌固的影响且梁对柱的约束弯矩较小,反弯点的高度会比柱高的一半高得多,甚至不出现反弯点,此时不宜按H/h≤4来判定短柱,而应按短柱的力学定义剪跨比λ=M/Vh≤2来判定才是正确的。 框架柱的反弯点不在柱中点时,柱子上、下端截面的弯矩值大小就不一样,即Mt≠Mb。 因此,框架柱上、下端截面的剪跨比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即λt=Mt/Vh≠λb=Mb/Vh。 此时,应采用哪一个截面的剪跨比来判断框架柱是不是属于短柱呢。 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框架柱上、下端截面中剪跨比的较大值,即取λ=max(λt,λb)。 其理由如下:框架柱的受力情况有如一根受有定值轴压力的连续梁,柱高Hn相当于连续梁的剪跨a,已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对于剪跨a不变的连续梁,当截面上、下配置的纵筋相同时,剪切破坏总是发生在弯矩较大的区段;对于框架柱,临界斜裂缝也总是发生在弯矩较大的区段。 事实上,在柱高Hn或连续梁剪跨a的范围内,最大剪跨比是出现在弯矩较大区段上的。 钢筋砼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是随剪跨比λ增大而降低的。 所以,同样条件下,弯矩较大区段的截面抗剪承载力要比弯矩较小区段的小,在荷载作用下,如果发生剪切破坏,就只能是在弯矩较大区段上。 用来判断框架柱是否属于短柱的剪跨比λ当然应是可能发生剪切破坏截面的剪跨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