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的实习报告内容摘要:

6。 45176。 白云岩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 1001 卫张震 13 / 30  大红峪组 以发育碎屑岩为特色。 主要由石英岩状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白云岩组成,中部为富钾粗面岩、火山碎屑岩。 自下而上可分二段,一段为灰白色石英岩状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夹翠绿色富钾页岩,上部为富钾粗面岩 — 粗玄岩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二段为含燧石白云岩。 底部以紫红色页岩夹砂岩为标志与下伏团山子组整合接触;顶界则以遭受侵蚀的锥叠层石白云岩顶面为界。 石英岩状砂岩具交错层理和波痕,白云岩含叠层石和燧石条带。 总厚度 408m。 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岩浆岩喷出后,由于压力降低,挥发组分呈气体析出,聚集成气泡并向浮动,同时又随岩浆流动,当岩浆凝固事,气泡的孔壁固化,内部的气体或散失或凝为液体,大部分流失,只保留空洞,即为气孔构造;若气孔被矿物成分 填充,即为杏仁构造。 根据气孔构造的形态,可以判断层 面的方向。 层面方向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 1001 卫张震 14 / 30  火山角砾岩 火山爆发时随着深部岩浆的喷出,由于通道附近围岩碎片的加入,加上喷发强度及深度诸多因素的影响,可出现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等。 大红峪组火山角砾岩十分发育,分布范围广,角砾岩主要 为白云岩、燧石、玄武岩等。 角砾大者称为火山集块岩。 出现火山角砾岩的地方距离火山口也就不远了,老师开玩笑,在这里能找到宝贝。  泥石流 在大红裕组段的路边还发现了泥石流的迹象。 老师解释此处的山坡俯视为鲸鱼形状,坡度也陡立,中间很多松散堆积物,很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右图为防护栏后面的泥石流堆积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 1001 卫张震 15 / 30 物。 下图 山坡俯视示意图(手绘) 组别 倾向 倾角 岩性 大红峪 组 24176。 36176。 白云岩夹喷发岩  高于庄组 主要为灰色、黑色白云岩,含燧石团块或条带,底部燧石条带尤多,且呈网状。 本组特点:下部含叠层石丰富,中部普 遍含锰较高,上部含各种形状的结核,顶部多含钙质和沥青质。 厚405— 1963 米。  波痕 在高于庄组的底部,大红峪组的顶部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波痕。 波痕事 由风、水流、 波浪交互作用于沉积物表面而形成。 老师进一步判断此处当时处于几十公分的动水环境,后来在大红峪组形成时期火山活动频繁,喷出的水汽形成降水是地面水位迅速抬升,使得波痕较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老师强调是个人观点) 组别 倾向 倾角 岩性 高于庄组 25176。 37176。 白云岩、页岩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 1001 卫张震 16 / 30  节理玫瑰花图 王老师并没有带领我们对岩石节理进行专门的统计,但实习内容要求 绘制节理玫瑰花图,因而 我借用其他组同学的数据来练习绘制 ,数据如下: 走向 倾向 倾角 条数 备注 241 346 46 8 216 310 75 3 303 32 445 6 211 300 87 3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 1001 卫张震 17 / 30 二、 野溪 斜河涧地质路线 概况 野溪 —— 斜河涧属于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位于门头沟区东北部,东距北京市中心近 30 公里,距离门城 10 公里,是连接门头沟深浅山区的纽带,永定河、 109 国道穿镇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理优势。 斜河涧在永定河边的山上,丰沙铁路线正好 从村子与永定河之间穿过。 地层出露比较完整,是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厚层灰岩,从构造上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褶曲,如箱形褶曲,柔性褶曲,还可见到多处小断层。 永定河流沿山蜿蜒回流,使永定河段比较宽缓的水流地段。 观测情况  观测点 1: 斜河涧,观察永定河中游河谷两岸的地貌特征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 1001 卫张震 18 / 30 永定河是流经北京市辖境最大的河流,它的洪积冲积扇为北京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域空间。 河谷两侧山崖壁立,山体由石灰岩构成,深度风化。 随着沟的继 续深入,可以明显看到一级阶地出露。 其底部可见裸露基岩,基岩起伏不大,其上被砾石层夹黄土层覆盖,这是河流沉积中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砾石层与基岩陡峭,说明当时地壳运动强烈,使谷底迅速抬升,河流下切强烈。 基座阶地表面有非常厚冲积层,由于地质运动的原因使河流切穿冲击层,切入了基岩。 可以看出基座阶地由上部的冲积层沉积物和下部岩基组成。 山前洪积扇典型,河漫滩也十分清晰。 河床多卵石,砂和粘土 在河流的侵蚀作用下,在永定河两边形成不同的河岸特征,有凹岸和凸岸相间而成,在河流的侵蚀作用下,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大形成的是凸岸,由 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大形成的是凹岸,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永定河的河谷特征也完全暴露出来,在位于妙峰山山地有丁坝形成,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级阶地二级阶地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一级阶地适合种植和房屋建筑,二级阶地比较适合种植对于建筑不太合适。 在河岸北侧,是妙峰山的山体,在河对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妙峰山的褶皱构造。 自西向东,褶皱的形态越来越大,表现出的形态也逐渐模糊。 在山体最西侧,是一个倾斜的向斜构造,紧接着的是一个背斜、直立褶皱,下一个又是向斜、倾斜褶皱(三个向斜,两个背斜),这样一直延续到山体东侧。 在地壳运动的作 用下,妙峰山上有一条大的断层,越靠近断层,褶皱越紧密。 在最北西侧山体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分化作用而缺失。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 1001 卫张震 19 / 30  观测点 2:顺河流流向,观察其右岸的箱形褶皱特征 地质构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