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现场改善宝典:6qc七大手法内容摘要:

四原則︰ a 自由奔放 b 意見越多越好 c 嚴禁批評他人 d 搭便車 四 . 功能 特性要因圖的功能非常廣泛,除可用於現場製程外,其他在事務上、研究上、教育上及新產品的開發上均能派上用場。 在「原因」或「對策」之尋找,必須透過相關人員的知識和經驗的聚集並整理,而成一種有系統有組織的程序與方法,以得到分析管理的效果。 其功能可整理 成下列四點: 1. 改善解析 為改善品質、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增加工作效率,於進行現狀分析時,特性要因圖所考慮之各原因,將有何種程度影響,可配合柏拉圖分析並研究提出改善對策。 2. 製程管制 SPC 主要以管制圖判斷製程是否穩定,當出現管制界線外的不良品,或是出現八種管制界線內的不良現象,欲察明可能知因素時,可利用特性要因圖找出關鍵因素或以直方圖來明瞭製程能力,當直方圖超出規格界線時,亦有賴於特性要因圖以查明其真正原因。 3. 制定操作標準 將特性要因圖分析徹底後,表示對於製程的變異有充分的掌握,之 後在制定或修改操作標準時,即可針對原因以適當的對策因應。 4. 實施品管教育 當所有相關人員參予討論,可以利用特性要因圖將每個人的經驗及技術內容整理出來,使大家獲得完整的觀念與思想,增進管制者的解析能力。 五 . 特性要因圖的兩種制作辦法 1. 用發散整理法製作特性要因圖 a 決定問題或品質的特征 b 盡可能找出所有可能會影響結果的因素 c 找出各種原因之間的關系 ,在魚骨圖中用箭頭聯接 d 根據對結果影響的重要程度 ,標出重要因素 干部學習 FMEA 改善品質記錄稽核 IPQC與 FQC交叉擔綱 每日始業點檢 推動模具稽核 每日 IPQC作業點檢 點檢結果反饋 隨時問題反饋 模具問題反饋 規格問題反饋 來料問題反饋 每周品質狀況匯整 QIT活動10次以上 協助生產品質教育訓練 品質檢討會 推動成立 QCC 18圈以上 他山之石匯整 加強生產作業稽核 品質情報及時反饋 推動品質活動 e 在魚骨圖中標出必要信息 :此方法包括兩項活動 :一找原因。 二系統整理出這些 原因注意事項 : a 嚴禁批評他人的構想和意見 . b 意見愈多愈好 . c 歡迎自由奔放的構想 . d 順著他人的創意或意見發展自已的創意 . 2. 用邏輯推理法製作特性要因圖 a 確定品質的特征 b 將品質特性寫在紙的右側 ,從左至右畫一箭頭 (主骨 ),將結果用方框框上 . c 列出影響大骨 (主要原因 )的原因 ,也就是第二層次原因作為中骨 ,接著列出第三層次原因 d 根據對結果影響的重要程度 ,標出重要因素 e 在魚骨圖中標出必要信息 注意事項 :﹔ 利用 5 個為什麼進行追踪原因 六 . 特性要因圖的畫法 (略 ) 七 . 繪圖時應注意事 項﹔ 1. 是集合全員的知識與經驗而繪出整理的﹐並依腦力激盪術原則而做得。 2. 應按特性別繪製多張特性要因圖 3. 把要因加以層別 計量的原因 (壓力﹑速度﹑溫度 ) 與計數的原因 (機械別﹑人別﹑群體別 )應加以分開來﹐為使管理責任明確﹐應依部門別加以分類層別。 4. 把問題放在解決問題上﹐並依 5W2H 的方法逐項列出 (1) Why 為何必要 ? (對象 ) (2)What 目的為何 ? (目的 ) (3) Where 在何處做 ? (場所 ) (4) When 何時做 ? (順序 ) (5) Who 誰來做 ? (人 ) (6) How 甚麼方法 ? (手段 ) (7) How much 花費多少 ? (費用 ) 5. 原因解析越細越好 . 6. 確認原因的重要程度 ,應考慮其可行性﹑價值﹑並經檢討表決後決定 7. 品質特性的決定以現場 第一線所發生的問題來考慮 Q (Quality) 品質 壽命﹑市場抱怨 … 等。 C (Cost) 成本 工數﹑原料數 … 等。 D (Delivery) 交期 生產數﹑能力﹑操作率 … 等。 M (Morale) 士氣 出勤率﹑改善提案件數﹑團對精神 … 等。 S (Safety) 安全 整理整頓﹑災害﹑安全 … 等。 8. 經過三階段的醞釀 一個完整的特性要因圖﹐需經過三階段的醞釀 ﹔ (1) 提出 原因﹓ (2) 說明原因﹓ (3) 圈選要因﹓ 第六 節 直方圖 一 . 直方圖的定義 (略 ) 二 . 名詞解釋 次數分配﹔將許多數據按其差異的幅度分成若干組﹐各組內測定值的出現次數 相對次數﹔各組出現數據的次數 / 全部數據個數 全距﹔ 所由數據中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 組距﹔ 全距 / 組數 算術平均數﹔數據總和 / 數據個數 幾何平均數﹔各數之乘積開 n 次方 調和平均數﹔算術平均數的倒數 中位數﹔數據由小到大排列後﹐位居中央位置的 數﹓若是偶數位數是﹐則取中央兩數據的平均數 眾數﹔ 出現次數最多之值 組中點﹔一組數據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和之平均值或稱 (上組界 + 下組界 ) / 2 . 三 . 直方圖的步驟 步驟 1﹔收集數據並且記錄在紙上 .(收集數據時應均勻的抽查﹐數據應大於 50 個以上 ) 步驟 2﹔求出數據中的最大值 (L) 與最小值 (S) 步驟 3﹔求全距 (R) = 最大值 (L) 最小值 (S) 步驟 4﹔定組數 (K) 組數即直方圖的柱形數量﹐用數學家史特吉斯 (Sturges)提出之公式 ,根據測定次數 N 來計算組數 K,有公式 : K = 1 + Log N 數據個數 組數 ~50 5~7 50~100 6~10 100~250 7~12 250~ 10~12 注﹔若為小數時 ,組數必須取整 ,為簡單起見可採用上表 步驟 5﹔求組距 ( h or c ) = 全距 / 組數 (小數位數與測定值相等 ) 步驟 6﹔求各組上下界 最小一組的下組界 = 最小值 – 最小測定單位 /2 最大一組的上組界 = 最大值 + 最小測定單位 /2 eg: 124  1 為最小測定單位 ﹓  為最小測定單位 最小一組的上組界 = 下組界 + 組距 第二組﹑第三組 …… 如此類推 步驟 7﹔求組中值 (組中點 ) = (該組上界 +該組下界 ) / 2 步驟 8﹔作次數分配表 組號 組界 組中點 劃記 次 數 1 ~ IIII 4 2 ~ IIIII IIIII 10 3 ~ IIIII IIIII III 13 4 ~ IIIII II。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