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一套表企业端操作手册内容摘要:

地区的行政区划代码。 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均填写本项。 经营性单位收入 指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在全年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收入。 限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填写本项。 非经营性单位支出(费用) 限事业、机关、社团、基金会、居村委会及其他产业活动单位填写本项。 其中具有行政事业性质的产业活动单位填报日常业务支出,包括除固定资产购置以外的所有经常性业务支出;其他产业活动单位填报各种费用合计,包括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 指标审核要点行业代码所填列的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与所属行业要一致登记注册情况所有工业企业应填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国家税务部门、地方税务部门的登记机关级别与登记注册号,不得填报其他登记注册类型如单位登记注册类型改变,但未重新办理变更登记,应按原登记注册类型填写。 工商营业执照上登记注册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要区分是私营企业还是非私营企业企业控股情况与企业实收资本的构成基本关联与登记注册类型的关系:登记注册类型为国有、国有联营、国有独资公司,控股情况为“国有控股”;登记注册类型为集体、集体联营,控股情况为“集体控股”;登记注册类型为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情况为“集体控股”;登记注册类型为港澳台商投资,控股情况为“港澳台商控股”;登记注册类型为外资企业,控股情况为“外商控股”;登记注册类型为国有与集体联营,控股情况为“国有控股”或“集体控股”。 隶属关系登记注册类型为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其他港澳台商投资、外资企业、其他外商投资,隶属关系为“其他”营业状态多数企业应为“营业”状态,临时性停产和季节性停产视为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应选填“筹建”执行会计标准类别所有工业企业应填报“企业会计制度”机构类型所有工业企业应填报“企业”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注意与上报的财务状况表进行关联产业活动单位数单产业法人填报“总数工业1”;多产业法人填报的总计及分项数应与填报的产业活动单位情况表相对应是否为工业新建投产企业指年报期或上一年度由基建完成的新建投产企业,不包括“重新登记注册、合并、拆分、改制、搬迁或扩建等”新生成的企业;正式投产年月与企业开业(成立)时间概念不一样是否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或区外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或虽不在区内但经科技管理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二) 财务状况(B1031表)与工业企业成本费用(B1032表) (1)资产负债类资产总计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执行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合计+非流动资产合计;未执行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合计+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合计+无形及递延资产小计+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合计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合计”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应收账款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存货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其中:“年初存货”是年初数,不是期初数,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年初余额数填报。 注意:“存货”具有实物形态,不属于无形资产,由于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购置的土地、尚未销售的商品房等均计入“存货”。 产成品 根据会计“产成品”科目的借方余额填报。 其中:年初存货中的“产成品”根据该科目的上年借方余额填报。 在产品 根据会计“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余额填报。 其中:年初存货中的“在产品”根据该“生产成本”科目的上年借方余额填报。 固定资产合计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注意: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差别较大。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清理 原制度新准则固定资产原价 固定资产原价 根据会计“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报。 累计折旧 可根据会计“累计折旧”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报。 本年折旧 根据会计“财务状况变动表”中“固定资产折旧”项的数值填报。 若企业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根据会计核算中《资产减值准备、投资及固定资产情况表》内“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项本年增加数填报。 在建工程 根据会计“在建工程”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报。 负债合计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合计”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非流动负债合计;未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递延税款期末贷方余额。 流动负债合计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合计”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应付账款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非流动负债合计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非流动负债合计”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未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非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税款”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 所有者权益合计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合计”项目的期末余额数填报。 实收资本及其分项 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下“实收资本”的期末余额数填报,可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2) 损益及分配类营业收入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根据会计“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报。 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未设置该科目,以“营业收入”代替填报。 营业成本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营业成本合计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 根据会计“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报。 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未设置该科目,以“营业成本”代替填报。 营业税金及附加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含“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其他业务税金及附加”。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根据会计“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报。 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未设置该科目,以“营业税金及附加”代替填报。 其他业务利润 根据会计“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减“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计算填报。 销售费用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销售费用”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管理费用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税金 根据“管理费用明细账”中“管理费用——税金”的期末借方余额分析填报。 注意事项:税金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四项合计。 尤其是印花税,只要签定合同,有经济往来,就要缴纳印花税。 差旅费 根据“管理费用明细账”中“管理费用——差旅费”的期末借方余额分析填报。 工会经费 根据“管理费用明细账”中“管理费用——工会经费”的期末借方余额分析填报。 财务费用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利息收入 根据企业“财务费用明细账”中“财务费用——利息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填报。 如果企业没有设置该科目,此处可填“0”。 利息支出 根据企业“财务费用明细账”中“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填报。 如果企业没有单独设立“利息收入”科目,应填报利息支出减去银行存款等的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资产减值损失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或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科目的余额填报。 余额在贷方,则为净收益,余额在借方,则为净损失,以“”号记。 投资收益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投资收益”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如为投资损失以“”号记。 营业利润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利润”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补贴收入 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会计 “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 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报;未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会计“补贴收入”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报。 营业外收入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未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营业外收入”中不含“补贴收入”。 营业外支出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利润总额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利润总额”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应交所得税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 “所得税”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3)成本费用类制造成本 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 制造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消耗 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包装物、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备品配件)和其他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消耗价值量按不含进项税的购进价格计算。 购进价格由下列各项组成:买价;运杂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库费等);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包括整理挑选中发生工、费支出和必要的损耗,并扣除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购入材料负担的税金(指进项税以外的其他应负担的税金);外汇价差和其他费用。 直接人工 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的比例计算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其他直接费用 指企业发生的除直接材料费用和直接人工以外的,与生产产品有直接关系的费用。 其他直接费用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指企业发生的其他直接费用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和上交给政府管理部门的各项费用。 制造费用 指企业各生产车间(或分厂,下同)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维修费、办公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但不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 指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福利费 指为生产车间管理人员提取的福利费。 折旧费 指生产车间根据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和规定折旧率计提的资产折旧费。 包括生产车间的厂房、建筑物、管理用房屋和设备的折旧费。 修理费 指生产车间为修理房屋、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等资产所支付的费用。 经营租赁费 指生产车间租用办公用房、生产用房、机械设备、低值易耗品等所支付的租赁费用和土地租赁费用。 保险费 指生产车间当年支付的房屋、设备等财产的保险费。 取暖费 指生产车间当年支付的取暖费。 运输费 指生产车间在生产或销售产品过程中进行运输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劳动保护费 指生产车间为职工配备的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等所发生的支出和高温、高空、有害工作津贴、洗理费等。 保健补贴、洗理费 指劳动保护费中所有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各种保健补贴和洗理费。 工具摊销 指生产工具摊销和车间管理用品摊销。 设计制图费 指生产车间当年支付的设计制图费。 研发、试验检验费 指生产车间当年支付的用于研发、试验检验的费用。 水电费 指生产车间支付的用于外购的水费和电费。 水电费中上缴的各项税费 指企业的水电费中包含的代政府部门征收的各种税费,具体包括水费中的污水处理费,电费中的三峡基金、农网还贷、水库移民资金等。 机物料消耗 指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机物料消耗。 差旅费 指生产车间支付的差旅费,包括市内公出的交通费和外地出差的差旅费。 办公费 指生产车间发生的各项办公经费支出。 劳务费 指生产车间给雇佣的临时生产人员的,而且没有包括在直接人工中的劳务费用,如果这部分劳务费用已经包括在直接人工中,则此项免填。 通信费 指生产车间用于通信方面的费用,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微机联网等的费用。 外部加工费 指企业委托外单位(企业)加工支付的加工费。 社保费 指生产车间为本单位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的总计数,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待)业保险、劳动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企业为个人支付的商业保险等。 其他制造费用 指企业在报告期发生的除上述制造费用以外的所有制造费用。 该指标与企业会计账目中的“其他制造费用”项的数据不同,因为它不仅包括企业会计账目中的“其他制造费用”项,还包括企业制造费用中核算了的、但本调查表中未列出的制造费用项目。 即本表的“其他制造费用”是企业会计账目中的“制造费用”扣除本表已列出的各项制造费用之后的差额。 其他制造费用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指其他制造费用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和上交给政府管理部门的各项费用。 销售费用中的:运输费 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进行运输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装卸费 指企业在销售自销产品时所应负担的装卸费。 包装费 指企业在销售自销产品时所应负担的包装费。 保险费 指企业列支在销售费用中的保险费,既包括销售部门的房屋、设备等财产的保险费,也包括为销售货物投保的保险费。 仓库保管费 指企业在销售自销产品时所应负担的仓库保管费用。 委托代销手续费 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销,按代销合同规定支付的委托代销手续费。 广告费、展览费、宣传费 指为销售本企业产品所支付的广告费,参加展览、展销所支付的费用和进行各种宣传所支付的费用。 业务费 指企业按销售收入的比例给销售人员的提成费。 经营租赁费 指企业为扩大销售而租用的柜台、设备等的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