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比赛初赛试题复习范围内容摘要:

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 选题策略:( 1)注意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 ( 2)注意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 3)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2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原则:( 1)过程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评价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 a 学生自我评价 b 学生互评 c 小组评价( 2)发展性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 3)总结性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 “研究性学习 ”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 “研究性的学习 ”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张媛 (2020522 08:08:02)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 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 请你例举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 webquert(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 ? 导言( Introduction) ? 任务( Task) ? 过程( Process) ? 资源( Resources) ? 评估( Evaluation) ? 结论( Conclusion) 3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答案: 24 题的一部分。 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答案要点:师生是平等的研究者,学习研究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教师是研究课题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 3网络是把 “双刃剑 ”,如何理解在使用 INTERNET 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教师 “把关人 ”的作用。 答案要点:( 1)互联网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地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 2)但网上资源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充当 “把关人 ”的作用,把学生教学所需要的网址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 3)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 (新课程理论) 3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 理解后简答即可 学习情境、教学资源、 会话交流、知识建构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⑴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⑵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 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⑶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⑷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 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 ——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 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 作,平等交流。 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 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 3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 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学科 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 答案要点:( 1)地方课程是以省为单位的课程设置。 ( 2)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硬件环境不同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地方课程具有其合理性。 ( 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结合每省的实际情况而定。 结合本地区、本校说明 3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课程设置要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具有以下优点:( 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 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 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 3)有助于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 3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 “专制 ”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 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 “文本课程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 ),而更是 “体验课程 ”(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 “自己的课程 ”。 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 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 “生态系统 ”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 张媛 (2020522 08:08:48) 4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理解后简答即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 ⑴ 交往的本质属性 ——主体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 处于教 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 “人与人 ”、 “我与你 ”的意义存在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 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⑵ 交往的准则 ——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 “生态条件 ”,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 交往就会萎缩。 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 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 “师道尊严 ”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 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 用 “教学交往 ”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 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4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 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 2)学生是独特的人 A 学生是完整的人 B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 学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