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项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日 ,最低水位 年 7 月 13 日。 洱海多年1952~1995 年平均入湖水量 108m3,平均出湖水量 108m3。 洱海水位经 2020 年洱海管理条例修订 ,最高运行水位为 ,最低运行水位为,洱海水位变化如图 23 所示。 土壤 由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复杂 ,形成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主要土类有 :亚高山草甸土 ,灰色棕壤 (棕色针叶林土 ),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水稻土、冲积土。 根据洱海流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气象等特征将流域划分为四区二种类型 ,分区特征描述见表 21。 表 21 土壤植被分区特征描比表 分区 项目 地形地貌 土壤 植被 降雨 mm/a 面积 km2 湖东区 山地 中山谷地及湖滨复合地型 ,海拔 1965~2800m 山原红壤、红色、石灰土 荒山草丛 650~850 农田冲积性水稻土红壤性水稻土 稻、麦、谷 湖南区 山地 中山谷地及湖滨复合地型 ,海拔 1965~3300m 红壤、紫色土等 云南松及次生灌丛 850~950 农田冲积性水稻土 稻、麦、豆 湖西区 山地 高山分水岭 ,冰成坝地型 ,海拔 1965~4122m 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红壤、冲积土 针阔混交及次生灌草丛 950~2020 农田冲积性水稻土 ,湖积性水稻土 稻、麦、豆 湖北区 山地 中山冲积坝型 , 海拔 1965~3000m 暗棕壤 、黄红棕壤、冲积土 云南松及次生灌丛 650~850 农田冲积性水稻土 稻、麦、豆 森林植被 洱海藻类有 192 种 ,隶属于 7 门 72 属 ,其中蓝藻门 7 属 ,绿藻门 30 属 ,硅藻门 26属 ,隐藻门 3属 ,甲藻门 3属 ,裸藻门 2属 ,金藻门 1属 ,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 浮游动物中轮虫有 50 种 ,隶属 8 科 22 属 ,数量 10~140 个 /L。 枝角类有13种 ,隶属 5科 8属 ,数量在 7~15个 /L。 桡足类有 4种 ,隶属 2科 4属 ,数量在 17~99个 /L。 水生微管束植物有 54种 ,分属 26科 44属 ,其中沉水植物 12种 ,浮叶植物7 种 ,漂浮植物及悬浮植物 6 种 ,挺水植物 11 种 ,其它 18 种。 优势种为微齿眼子菜 ,全湖的生物量春季为 40 万 t,秋季达 97 万 t,年净生长量达 57 万 t。 鱼类有 17 种 ,隶属 4 科 9 属 ,其中鲤科 12 种 ,鳅科 3 种 ,青 ?科、合鳃科各1 种。 引入外来鱼种后 ,使土著鱼种减少 ,现在洱海鱼类主要有草鱼、鲢鱼、青鱼、鳙鱼及史氏黄幼、中华 ??、兴凯 ?、波氏栉 ?虎鱼、麦穗鱼、桂花鱼等外来鱼种。 水禽 59 种 ,其中 78%是候鸟 ,%是留鸟 ,%是旅鸟。 历史、传统和人文 请洱海管 理局的陈可完成本部分内容 ! 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项目的重要性 项目将建成独具特色的建筑 “科普中心”的建成将使大理成为除全民健身中心中心外的又一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理 ,其三坊一照壁和四合院是白族风情特色浓厚的表现的建筑风格。 同时 ,全民健身中心的建成已使大理拥有地标性体育建筑 ,因此 ,“科普中心”的建成将为大理奉献出现代化气息浓的另类建筑。 项目将成为洱海保护的系统性宣传教育平台 “科普中心”的建成将为洱海保护提供系统性宣传教育平台 ,为广 大想关心、了解、参与到洱海保护工作中来的人士能便捷地了解洱海现状、洱海保护理念、洱海保护取得的成效、洱海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等提供直接、透明的宣传教育平台。 “科普中心”的建成将能吸引、汇集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洱海保护中来 ,从而使洱海保护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新模式中来。 同时项目的建成将使洱海保护从工程措施的实施、管理机构的完善、宣传教育的推广实现全方位的推进 ,以最终实现洱海保护的从“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变成“人人想参与、人人来负责”的积极主动的模式中来。 项目将促进广大居民更好地了解 洱海保护 “科普中心”的建成将通过洱海保护知识演示、洱海水生生物的实物及标本展示等形式使广大居民能更好的了解洱海、认知洱海、保护洱海。 “科普中心”的洱海保护知识的宣传演示将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丰富、更详尽、更系统的洱海资料及洱海保护知识。 洱海水生生物的实物及标本展示将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解洱海水生资源 ,水生生态系统 ,洱海保护价值、洱海的变化等方面的机会。 项目将有效推动大理旅游业的发展 建成后“科普中心”将通过水生生物实物展示的水族馆、水生生物标本展示的标本馆、洱海保护 知识的现代多媒体演示等提供居民和游客参观旅游的场所 ,使广大民众和游客即能参观欣赏洱海水生资源的实物和标本 ,又能以参观欣赏的方式了解洱海 ,对广大居民和游客来说可谓一举两得。 同时 ,建成后“科普中心”将于现有的全民健身中心、洱海音乐喷泉、洱海月湿地公园连为一体 ,形成大理市近郊型休闲旅游综合场所。 项目将成为民众了解洱海文化及历史渊源的窗口 “科普中心”的建成通过介绍、宣传、演示等方式为民众提供了解洱海文化及历史渊源 ,以使民众 ,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好地了解大理文化底蕴。 在不同历史时期 ,洱海在大 理的作用及作出的贡献。 洱海的流域的发展和保护经历的历史时期等方面的内容 ,从而为丰富民众的历史知识提供窗口。 项目将提供洱海保护的科研平台 建成后的“科普中心”水生生态系统展馆将为从事水生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 ,水生动物 ,湖泊演化、污染及保护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基础平台。 同时 ,建成后的“科普中心”洱海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为从事植物标本、洱海生态系统演替、洱海演化过程等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丰富资源。 另外 ,建成后的“科普中心”将为从事洱海污染及保护的模型、数字化模拟、智能流域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 条件、设施及实现的可能性。 项目的必要性 作为洱海保护的软设施建设 ,“科普中心”将填补洱海保护系统性宣传教育设施的空缺。 项目建设将有利于科学、系统地宣传洱海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展示洱海文化和经历的历史过程、洱海保护的成效、列出洱海保护存在的问题、阐述洱海保护的长期计划 ,从而有利于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洱海保护的进展。 有利于为民众和游客提供休闲旅游场所。 作为洱海保护的软环境建设 ,”科普中心”将汇集多年来洱海保护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未来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元化的现代手段有效展示洱海的 各方面知识 ,从而使公众直观、真切地了解与洱海保护有关的知识 ,倡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洱海保护的工作中来 ,以最终推行公众参与式的洱海保护及生态修复。 “科普中心”通过对洱海水生生物资源、水生生物食物链关系等实物、模拟、标本等展示使广大国内外湖泊治理专家能有效了解洱海、及时掌握洱海保护的基础资料、为洱海保护提供科研基础和平台 ,从而为实现集海内外湖泊治理专家及技术均有效应用与洱海保护提供基础。 “科普中心”的建设亦是展示洱海保护、洱海资源、洱海文化的平台 ,游客通过参观游览”科普中心”可便捷、直观、有效地 了解洱海 ,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洱海的知名度。 综合各方因素 ,“科普中心”建设无论从洱海文化、洱海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洱海保护、公众参与、科研需要、推动大理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均具有较为紧迫的必要性。 总体方案设计 设计原则 (1)节能、节水的原则 :“科普中心”的建筑主体结构和辅助设施工程都需符合节能、节水的现代化环保理念。 “科普中心”的建成不能能有效展示洱海保护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同时 ,“科普中心”亦将成为大理市著名的节能环保建筑。 (2)科学、系统地 宣传教育原则 :项目建设乃当地政府及各级部门对洱海保护的专门性宣传教育平台 ,将实现对洱海全方位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宣传和教育。 (3)倡导公众参与原则 :项目建设将为倡导公众参与到洱海保护提供窗口 ,使洱海保护的公众参与实现从“人人参与、人人有责”转化为“人人想参与、人人来负责”的积极主动行动中来。 (4)体现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项目的建设将通过宣传、展示、演示等形式充分体现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 (5)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原则 :项目的建设将是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窗口和平台 ,通过对洱海保护的 宣传使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6)集洱海保护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原则 :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实现对洱海保护的有效宣传 ,同时也是洱海周边休闲旅游的场所 ,从而实现洱海保护生态旅游化、休闲旅游生态化得双向目的。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项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