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内容摘要:

案例: 分析: 抑郁 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 主要症状: 压抑的心情 兴趣或快乐减退 消极的自我观念:自我抱怨与负罪感 体重激增或剧减 睡眠困扰(很难入睡或早睡来) 易激动或行动迟缓 注意力不集中 想死或自杀 抑郁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近年来,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大量产生,在西方国家,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当然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例如认知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大量研究证实,单独心理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都不如 同时使用两者的治疗效果好。 同时,抑郁症患者应当调整自己生活节奏,放松自己,好好休息。 随着医学的发展,抑郁症已经是一种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 解决策略 ( 1)疏导与渲泄 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抑郁症患者多数都有一定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如工作、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严重受挫,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他们来到心理医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达痛苦,吐露心声,但又顾虑重重,医生应该做的是除了为患者提供宽松、保密的环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热情地接纳患者,给予患者一定指导劝解,帮助解决 现实的困难,同时应倾听他们的痛苦,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明确生活的动机, 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2) 改变不良的认知 从心理的角度看,抑郁症的深层问题是患者的病理性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它导致了患者的感知错误,促使其情感及行为异常,当然也影响到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形成心身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 这种病理性认知模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如患者对自身、对以往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前途总 是负性评价,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过去一无是处,前途一片灰暗。 在对具体的人际交往或学习工作及生活上,患者常任意推断,过分概括,放大或缩小,选择性注意,二分法思维(非此即彼),个人化(“揽错”于己) 等。 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认知)是决定其情绪和行为的内在因素。 认知治疗是通过医生帮助患者辨认这些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亲自用事实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等方法,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镜”引导患者走出“云雾山中”,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 使患者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看待世界,预测未来,该病也就从根本上 得以治愈。 ( 3) 接受现实,积级行动 要将“顺其自然 , 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应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痛苦,自己按本身应有的“生的欲望”积极的行动。 行动是去做你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具有建设性的活动。 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 经反复实践再行动再成功再喜悦,以这种良性循环替代失败与痛苦的恶性循环。 ( 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改进抑郁的重要措施。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 家人、朋友、同事的精神支持,经常与其谈心,密切朋 友关系,将有助于病情康复。 通过社会 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可以说,社会支持是比物质帮助有效得多的“灵丹妙药” ! (三)愤怒 案例: 这是一位大一女生的自述:“我来自一个并不富有但也比较宽裕的家庭,父亲非常爱我,但在我童年中,发生过重大创伤性生活事件,自从这件事发生后,我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很多人们确信不移的比如友谊、爱情等,我想通过努力学习离开原来的生 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摆脱童年生活的阴影,来到大学后,看到同学们都快乐无忧地生活着,长久潜藏于心的愤怒悄悄地滋长着,我不知道如何化解与排解这种情绪,便经常翻同学的书柜和床位,将他们正在看的参考书藏起来,我并不是为了看书而是看到他们焦虑、着急的样子,我内在的愤怒便找到了渲泻的口,这样我还不解气,我将同学的存折悄悄取出,并将钱全部花掉以化解我心中的愤怒。 ” 分析: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 、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是 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往往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 如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而恼羞成怒;有的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 如此种种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 ,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的好激动、易动怒的不良情绪特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时有体现。 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解决策略: ( 1) 换位思考 , 在心理学上叫“感情移入”。 当学生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对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后,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我的感受会是如何呢。 ”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女同学看到同学着急的样子,认为自己的愤怒得到了宣泄,但是如 果想想自己的东西找不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真正的体会一下对方的心情。 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 于理解别人,有利于抑制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蔓延,这是避免易怒心理行为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 2)寻找合理宣泄途径: 如果自己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宣泄自己的情绪。 (四)嫉妒 案例: 小 A 与小 B 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 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A 活泼开朗,小 B 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小 B 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 A 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 A 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 A。 大学三年级,小 A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 小 B 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 A 不在宿舍之机将 A 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 A 的床上。 小 A 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 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分析: 小 A 与小 B 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 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 —— 嫉妒。 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 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 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