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经理手册内容摘要: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因此,应对采购活动进行适当控制。 公司的责任是确保从外部得到的所有材料和服务充分满足公司及其客户的要求。 这里需注意的是,来自公司本单位或兄弟公司的供应应与来自外部来源的供应都要服从相同的控制。 (1) (2)采 (3) (4) (5) (6) (7)通过培训、技术咨询、专用工具、量规和检测设施 (适用时 ) 12 (8) (9) □ 对分销商或卖主的评定 这对采购控制是很关键的,因为采购产品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供应者。 建立评定这些供应者的制度化的 (1) (2) (3) (4) (5) 评定未来供应者的方法有很多。 供应者在以往供应相同或相似种类产品的表现是很有用的评定参考。 从这一点 说,保持对进货以及他们质量状况的详细记录是很重要的。 至少,这个记录应包括详细的供货数量、拒收数量、履行交货计划和在复审期间对公司总供应 (所提及的材料或服务的 ) 由主要买主如国防企业或由认证机构对分供方或卖主的质量保证体系的批准可以作为评估的起始点。 然而,还需要确定分供方的工厂和设备的加工能力是否符合所供应产品的质量要求。 另外,评价其生产能 对一次性购买或当购买量很小时,买主应在批准产品投入使用前对其做详细的检查和检验。 □ 能力评价方法 既然能力评价是一种采购功能,采购部门要对这一活动负总的责任。 通常,由公司的专家访问分供方或卖主的工厂。 在组织这一访问之前,应要求分供方或卖主提供关于其生产设施、组织、人员和财政等方 对供应商的评定需要有不同领域,如加工工程、质量控制和财政方面的专家参加,在采购部门可能缺少一些专家,所以通常指定一个委员会来承担这项任务。 这个委员会由各个功能单位的专家组成; 由采购部门负责总体协调。 该委员会核查由供应商提交的数据。 也许,这种核查会发现某供应商不具备执行订货 对选定的供应商,专家组要到其工作场地对其设施、结构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实际评价。 这种评审应机敏地进行。 当评审组需要获得他所需要的数据时,不要扮演检查员的角色,不要对供应商及其设施提出批评。 评审组应亲自确认直接影响供应商执行相关订货的能力的区域。 通常,建议使用标准的询问单。 以 (1) (2) (3) (4)该公司是否大量使用来自商业方面或来自分供方的零部件。 如果是,他是如何控制这些零部件的 (5)该公司的原材料来源是什么。 他是否有足够的储备以防材料供应中 (6)该公司是否具备与目前生产有关的完整的检验设施。 如果没有,在进行装货前检查时有什么替代 (7)该公司是否已执行了一个与正在考虑的 产品相类似的产品订单。 若是,应获得该订单的详细情况。 (8) (9) (10) ① 13 ② ③ 如果该公司具有重大缺陷, 应针对特定产品对分供方或卖主实行注册并限定期限,如两年。 除监督他们提供的产品外,公司还要定期检查所注册的分供方或卖主是否保持规定的作业标准。 采购部门应组成专门小组来执行这种对分供方 所有的发现都应做适当的记录,并依据这个数据更新注册分供方或卖 □ 采购资料 采购的成功起始于采购要求的确定。 通常,这些要求包含在提交给分供方或卖主的合同规范、图纸和 应制 定适当的办法来保证明确对供应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分供方或卖主完全地理解。 这些办法可包括制订规范、图纸和采购订单的书面程序;发出采购订单前公司与分供方或卖主的协议;其他与所采购 (1) (2) (3) 所有检查检验方法和技术要求应指明相应的国家和国际标准。 订购单中提到的所有文件的状态应清楚地说明。 当要引用技术要求、图纸和检查程序时 应在订货单上详细说明质量要求,任何中间检验要求以“要点”的形式在订货单或检查规程单上表明。 “要点”是指制造过程中的环节。 此外,没有得到买主明确的同意,分供方或卖主不能违背“要点”要求。 例如,压力容器的焊接必须在下一步处理前进行检验,在订货单中应规定由分供方或卖主提供检验证书的副本。 在将订货单发放给分供方或卖主之前,买主应充分审查订货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实施这种审查的 □ 采购资料的控制 (1)所有规范 (如技术的、冶金的、机械的和其他质量要求 )应在图样上明确说明,以保证这些规范能 (2) (3) (4) 需要遵守的其他程序也应在订货单上明确下来, 以防止有时对这些程序的错误执行。 例如,买主希望在正式生产前看一下样品或使用特定形式的包装,如事先未予明确,分供方或卖主也许根本没把这些要求 (1)对重要的材料,购买者应明确地声明是否希望在材料使用前进行批准。 在铸造的情况下,若买方 (2)若对生产前的样品有要求,则要让分供方或卖主知道样品的型号规格、发送形式和对样品进行检 (3)应明确规定对图纸、规范 或与质量要求有偏离的批准程序。 分供方或卖主不能假定买方可能接收 (4)应清楚表明接受检查的地点和方法。 若要求抽样检查,应事先明确抽样计划的细节。 被否决产品 (5) (6) 14 □ 采购物资的验证 订货单上应明确产品验 证体系。 该验证体系应在订货单完成之前由供方和分供方达成协议。 下面方法 (1) (2) (3) (4) (5) 买主必须在订货单上明确指出最终用户 (若有最终用户参与 )是否在分供方或卖主的场地进行验证活 分供方或卖主应提供所有设施和 ISO标准明确规定分供方或卖主不能对买主在分供方或卖主的场地进行的检验采取庇护。 分供方或 有关检验程序的协议应规定检查或检验数据的交换,其目的是促进质量的提高。 检验程序的协议要尽 □ 采购材料的质量记录 应保留对采购材料恰当的质量记录,这不仅可作为采购控制的证明,还是监督分供方或卖主表现的一种手段。 大公司应有一套 依据客观标准评价分供方或卖主的体系。 与分供方或卖主共同使用评价体系能帮 采购材料的质量数据也可成为以后采购中的接收规范和检查的基础。 应编制标准程序和表格以便记录 □ 与分供销商或卖主的关系 近年来,“供应者管理”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日本的一些公司经验的结果。 早期的多渠道供货选择和通过促使分供方或卖主之间的竞争来获得最佳选择为合作和伙伴关系提供了途径,并可建立长期的关系。 一个公司应尽量使其分供销商 或卖主认清其质量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各自要求的相互理解。 在共同寻求解决质量问题方面,公司应向分供销商或卖主提供技术指导。 必要时,应对分供销商或卖 六、不合格品控制法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出不合格品是难以避免的。 ISO标准不仅要求供方应有一套防止将不合格品提供给需方的书面程序,还规定了在生产过程的任何工序中,一旦检出不合格品,该工序便不能再进行。 □ 标识 通常,生 产流程中的任一次检验都可能检出不合格品。 不合格品一经发现,应用适当的编号或标记进 □ 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处理 当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考虑是否停止该工序的进行。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产出更多的不合格品。 因此,为证实产品的合格状况,有必要对不合格品发现之前的一批产品进行 100%的检验。 □ 隔离 供方应有一个使不合格品 与合格品隔离开来的程序。 应设置一个用以存放不合格品的隔离区域,并对 15 □ 评审 (1)目前状况下的认可。 不合格品的不合格程度较小,且不会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可视该产品为合 (2)返工。 有的不合格品经返工后能达到产品规定要求。 例如,某一轴的直径超过了公差允许范围,就可通过返 (3)返修。 对一批或数量较多的不合格品可采用返修、再加工方式,使其达到规定要求。 例如,对农 (4) (5) □ 获取让步接收的程序 不合格品被直接使用或经重新加工后被接收,该过程称为让步接收。 若供需双方有合同制约,供方应就不 合格品的性质、数量上的影响和整改计划等内容向需方提供一份正式申请。 通常要求获取让步的建议有标准的格式。 无合同约束时,供货公司应在指定职权范围之内征得评审委员会的同意后才能获得让步接 □ 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后作出的决定应迅速实施,以使生产过程所受的影响最小。 对返工和返修的产品,在进入下道工序和投入流通之前,供方应对返工、返修和重新检验的操作过程作详细描述,以便对其合格 □ 通告 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有赖于书面程序中提出的与之相关的一 系列措施。 有关不合格品的不合格程度和决定由谁承担处理等内容应通告书面程序中的有关部门。 尤其应立即通知生产部门,以便尽快采取 上述评审、处置和通告几项内容同样适用于与中间的有关不合格品识别的契约。 中间商与供方的合同 □ 文件 不合格品通常在检验、试验过程中发现。 检验、试验报告中应记录不合格品偏差的大小。 为控制不合格品,必须汇总一份包括详细列出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合格品对产品数量的影响和不合格品发现后所采用的措施的单独报告。 为 (1) (2) (3) (4) (5) (6) 七、质量记录法 ISO标准描述的质量体系,要求供方应制订质量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存贮、保管和处理程序,并贯彻执行。 质量记录是获得必要 如前所述,购买产品的质量与最终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供方和分供方的质量记录应考 16 下面介绍质量记录的两种主要类型 (在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运行方面 ) □ 产品质量记录 (1) (2) (3) (4) (5) (6) (7) (8) □ 质量体系运行记录 (1) (2) (3) (4) (5) □ 典型的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是实 施质量体系各要素的原始证据。 通常不被认为是质量成本。 以下是一生产企业应用质量记录的典型例子。 这一核查表可随着公司的规模、产品的类型、合同的要求和质量体系的改变而变化。 核 1. (1) (2)管理评审记录,包括评审结论,采取措施的记录。 (3) (4) 2. (1) (2) (3) 3. (1) (2) (3) 4. (1)编制有效文件 (包括文件的正式前言 ) (2)批准文件修 (1) (2) (3) 6. 17 (1) (2) (3) 7. (1) (2)在产 (1) (2) (1)检验和试验报告。 这些报告将涉及到材料的获得、运行过程、检验和试验的最终阶段。 (2) 10. (1) (2)主要的 (3) (1) (2)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