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摘要:
技能考核成绩(占 25%)。 ( 6) 网络教学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抓好以下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① 注重多媒体仿真软件 、课件、精品课程、网络课程 等教学资源 建设, 建议 建立课程 教学 资源的数据库 , 搭建远程教学平台,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创造条件 ; ② 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 免疫 学 检验技术 ( 1)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免疫学基础知识,能运用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细胞免疫检测等技术 ,进行传染病免疫学检验、肿瘤标志物检验、自身免疫病检验、免疫增殖病检验、超敏反应检验 ,并能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和方法学评价。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实事 求是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2. 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目标 ● 会正确采集和处理血液标本 ● 能运用玻片凝集试验做临床标本细菌的血清学鉴定 ● 能运用试管凝集试验正确进行肠热症血清学诊断,及其他凝集素(抗体)效价测定 ● 能运用间接凝集试验进行梅毒反应素、抗链球菌溶血素 O 抗体、类风湿因子测定 ● 能运用酶免疫分析技术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等其他传染病标志物检测 ● 会运用免疫比浊技术进行免疫球蛋白、补体组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 能用荧光免疫技术、金免疫技术测定自身抗体 14 ● 能用 ELISA 法、化学发光免疫分 析技术检测肿瘤标志物 ● 懂得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 能对 常见免疫 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和 作出方法学评价 ● 初步具有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能力 ●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并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 3) 课程内容和要求 表 5 免疫学检验技术教学内容安排表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实践 活动设计 1 免疫学检 验认知 1.了解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2.初步了解免疫学检验的工作流程 活动一:检验科见习 2 细菌血清 学鉴定 1.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和特性;掌握抗原抗体 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应用到细菌血清学鉴定中 2.能用凝集反应的含义解释细菌血清学鉴定的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能运用玻片凝集试验做临床标本细菌的血清学鉴定。 5.会判断细菌血清学鉴定中的假阳性。 6.会检验过程中的无菌技术。 活动一: 细菌血清学鉴定 活动二:个案分析 3 肥达反应 1.了解沙门菌及肠热症有关知识,会解释肥达反应结果的临床意义。 2.掌握试管凝集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会判断试管凝集试验的效价。 3.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活动一: 肥达反应试验 活动二:个案分析 4 梅毒血清 学诊断 1.学习梅毒螺旋体及梅毒的有关知识,解释梅毒反应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2.掌握间接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类型及其应用,并能解释梅毒反应素检测的反应现象。 3.初步掌握 TRUST的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和注意事项。 3.懂得怎样保存生物试剂。 活动一: 检测梅毒患者血清标本中梅毒反应素 活动二:个案分析 15 5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1.掌握酶免法检测乙肝标志物检测的原理。 2.熟悉不同类型酶免疫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方法评价。 4.掌握酶免疫技术检测乙肝病毒 血清标志物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5.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使用全自动酶标仪和全自动洗板机。 6. 掌握 酶免法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7.具有生物安全意识,会正确处理废弃标本。 活动一: 技能训练 活动二:个案分析 6 TORCH和HIV的免疫学诊断 1.熟悉 TORCH和 HIV的检测方法 2.具有生物安全意识,学会规范化操作,培养质量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思维。 活动一、见习 到医院参观 HIV实验室 7 免 疫 血 清制备 1.掌握免疫应答概念、过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特点及效应。 2. 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 律。 3.熟悉抗原和动物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 4.掌握单克隆抗体的概念、特点和应用,了解其制备过程。 活动一:个案分析 1.按照实训指导进行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2.学习设计伤寒沙门菌抗血清的制备方案 8 免 疫 球 蛋白检测 、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 2.能识别异常的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3.掌握沉淀反应原理,并与凝集反应的特性进行比较。 4.能运用沉淀反应的知识解释单项琼脂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的原理。 5.掌握免疫比浊技术检测免疫球蛋白的原理,学习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的操 作。 活动一: 病例分析 采用多媒体形式,演示不同免疫球蛋白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电泳图谱,并进行分析讨论。 9 补体检测 1.掌握补体基本知识,进而理解补体在超敏反应疾病中的病理作用。 2.能够解释 CH50测定的原理; 3.熟悉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CH50)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4.能运用免疫比浊法解释补体组分测定的原理。 活动一: 技能训练 对临床标本进行 CH50的检测。 活动二:个案分析 10 循 环 免 疫复 合 物 和抗 链 球 菌溶血素 O抗体检测 1.掌握超敏反应概念、类型 病检验方法及方法学评价 3.会用聚乙二醇沉淀比浊法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并能对其进行方法学评价,会进行结果解释。 4.熟练使用分光光度计,养成科学使用仪器设备的职业素养,以及细心做事的工作态度。 5.掌握抗“ O”试验的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和结果解释 活动一:技能训练 活动二:个案分析 16 11 自 身 抗 体检测 1.掌握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病诊断的意义。 2.掌握金免疫技术和荧光免疫技术原理、技术类型和方法评价。 3.掌握间接凝集方法检测类风湿因子的操作、结果判断和注意事项。 4.能用金免疫技术测定抗双链 DNA(dsDNA)抗体,并能举一反三检测其他自身抗体。 5.学习用荧光免疫技术测定抗核抗体。 活动一: 技能训练 活动二:个案分析 12 甲 胎 蛋 白检测 1.熟悉肿瘤免疫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2.掌握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方法类型、技术要点、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 3.熟悉放射免疫技术原理和应用。 4.能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AFP。 5.能规范使用化学发光仪。 活动一: 技能训练 活动二:个案分析 13 淋 巴 细 胞亚群检测 1.掌握免疫系统和 MHC基本知识。 2.掌握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淋巴细胞亚群检 测的原理及意义。 3.熟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操作要点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离方法。 4.熟悉细胞因子的产生、特性和检测意义 5.熟悉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活动一: 现场教学 活动二:个案分析 14 免 疫 学 检验 质 量 保证 1.掌握免疫学检院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 2.熟悉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保证的有关措施 活动一: 现场教学 到医院见习 HIV 检测室内质控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室间质控。 活动二:个案分析 ( 4)教学 方法 课程 教学 应充分体现 项目导向、 任务 驱动的职业教学理念, 利用 精品课 程、校本教材、网络资源 等 搭建多维、动态、活跃、模拟场景的课程 教学 训练平台, 教学过程中 注重 “ 教 ”与 “ 学 ” 的互动 ,体现 “ 教 、学、做 ” 为一体, 通过 多媒体 教学 、校内实训、 医院 见习 、 毕业 实习 等多种手段, 以及 采用 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个案分析、角色扮演 等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 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 ,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 5) 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 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学业考核与职业态度考核相结合”三结合的 评价 方式。 考核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岗位 技能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 , 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考核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课程终结考核成绩构成,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 50%)包括作业(含实验报告,占 10%)、学习过程考核(含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各占 15%)和职业态度考核(含学 17 习态度,占 10%)成绩,课程终结考核成绩(占 50%)包括理论考核成绩(占 25%)和技能考核成绩(占 25%)。 ( 6) 网络教学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抓好以下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① 注重多媒体仿真软件 、课件、精品课程、网络课程 等教学资源 建设, 建议建立课程 教学 资源的数据库 , 搭 建远程教学平台,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创造条件 ; ② 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 微生物 学 检验技术 ( 1)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 微生物的种类、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原性、微生物学检验程序、检查方法、目标菌的鉴定、药敏试验操作 、 培养基的制备和消毒灭菌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 临床常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 ,能 对常见病原微生物作出正确的鉴定。 同时, 培养学生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 学习态度,学会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 2) 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目标 会采集、预处理各种微生物检测标本 会观察分析细菌菌落形态 会细菌鉴定的手工操作 会正确判断各类细菌生化反应结果 会细菌的血清学鉴定 学会 微生物实验室各类仪器的应用与维护 会废弃物的分类及处理 熟悉临床 微生物实验室 的 生物安全要求 ( 3) 课程内容和要求 表 6 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内容安排表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实践 活动设计 1 细菌形态与结构 1.掌握细菌大小及其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 2. 熟悉特殊结构及意义。 3.会制备细菌涂片。 4.会常规细菌染色操作。 5.会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 6.能识别细菌的一般形态和特殊结构。 活动一: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活动二:细菌染色与显微镜检查技术 18 2 消毒灭菌技术 1.熟悉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2. 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3.会标本采集及处理。 4.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操作的概念及其在检验中的意义。 掌握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用途。 5. 掌握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活动一:细菌分布的 检测 活动一:细菌抵抗力的检测 3 细菌接种技术 1.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条件。 2. 了解细菌繁殖方式,速度及生长曲线。 3. 会配 制 常用培养基。 4. 会细菌的接种方法和培养技术。 活动一:基础培养基的制备 活动二:细菌的接种与培养 活动三:细菌生长现象观察 4 细菌鉴定技术 1. 熟悉细菌代谢产物在病原学检验中的应用。 2. 熟悉细菌免疫学鉴定 3. 会细菌生化反应鉴定和免疫学鉴定 活动一:细菌鉴定 活动二:个案分析 5 动物接种技术 1. 了解动物实验的目的、用途 2. 会常用动物接种技术 活动一:动物实验 6 细菌耐药性检查 1. 了解细菌耐药性变异。 2. 能认识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 3. 理解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活动一:细菌耐药性检测 活动二:个案分析 7 医院内感染监测 1.了解感染的定义、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2.了解病原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发生。 3.能理解细菌的致病性及其决定因素。 4.能理解机体的抗菌免疫。 活动一: 讨论 细菌的致病性及机体对病原菌的免疫。 8 其他微生物检验 1. 了解真菌的基本特征、分类 和 临床意义。 2.了解支原体等其他微生物的特性。 3. 会临床常见真菌的 检测技术。 活动一: 个案分析 9 球 菌 检 验 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 2.会葡萄球菌的检验。 3.掌握链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 4.会链球菌的检验。 5.掌握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 6.会脑膜炎奈瑟菌的检验。 7.会葡萄球菌的标本预处理 8. 掌握 培养鉴定技术。 活动一:球菌形态观察与培养 活动二:球菌鉴定 10 肠杆 菌科 细菌 检验 1.掌握大肠埃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相关推荐
第一需要,把病人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用“五心”(接待患者热心、对待患者关心、医护工作细心、解释工作耐心、接受意见虚心)满足病人的需求,力争让病人满意,让群众满意,让社会满意。 在诊治中,误诊率低,治愈率高,患者反映好。 实践中有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效,为病患减轻痛苦。 因此深得病患信任。 就我个人而言 : 思想素质:我力争做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基本按照《考评实施办法》规定,采取年底考评一次的办法,严格按照先由个人根据医德医风考评的内容和标 准,结合个人的实际表现,完成自我评价,然后由科室考评小组成员依据 该同志日常医德医风行为,科室民意测验,患者及家属意见进行综合 评价、客观 实际的总结 ,完成科室评价,最后由医院考评小组综合个人评价、科室评价、日常工作检查、问卷调查、患者测评、有无投诉举报记录等
(4) 墙模板 1) 当采用拼装定性模板支撑时,应自下往上进行,必须在下层模板全部紧固后,方可进行上一层的安装。 当下层不能独立安装支撑件时,应采取临时固定措施; 2) 安装电梯井内墙模前,必须在板底下 200mm处牢固地满铺一层脚手板; 3) 对拉螺栓与墙模板应垂直,松紧应一致,墙厚尺寸应正确; 4) 墙模板内外支撑必须坚固、可靠,应确保模板的整体稳定。 当墙模板外面无法设置支撑时
[答案]( B) 答对率 46. 37% [试题 42]热容量的单位 J 和 HU 的关系是 A、 1HU= B、 1HU= C、 1HU= D、 1HU= E、 1HU= [答案]( D) 答对率 40. 79% [试题 43]关于管电压、管电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管电压是峰值、管电流是平均值 B、管电压是峰值、管电流是有效值 C、管电压是有效值、管电流是平均值 D、管电压是峰值
实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水平应能满足教学要求,实践能力强。 (五)兼职教师 从聘请临床、医疗卫生服务一线的兼职教师数,可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的 3050%。 四、实践教学设施与实训基地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仪器设施配备要求(含实验室要求) 设置诊断学实验室(含体格检查室和多媒体视听室)、系统解剖实验室和人体断层解剖与影像对照实 验室、影像诊断( X 线、 CT、MRI 等)阅片实验室
副高以上职称,并在国内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三)理论课教师 承担本专业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数应占总数的1/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门至少有 2 名以上教师,并有 1 名以上主讲教师,主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 50%,教授和副教授应承担一定学时的教学任务。 (四)专业实验、实习指导教师 实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水平应能满足教学要求,实践能力强。 (五)兼职教师 从聘请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