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xx0904合并稿20xx0909修订内容摘要:

良反应等内容记录入病历。 第 五 十 六 条 输血治疗过程记录内容应包括:住院或门 (急 )诊输血治疗的病程记录 ;手术患者术中失血量、 术中输血的记录 、 麻醉输血记录 、自体输血相关记录等。 第 五 十 七 条 输血疗效评价记录 应包括:输血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血红蛋白水平、凝血改善情况)或患者症状的改善。 第 五 十 八 条 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应包括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反应种类、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转归等。 第 五 十 九 条 医疗机构 定期对输血病历进行检查 , 对输血 指证 掌握及输血相关记录进行评价,评价数据纳入管理评价范畴。 第 六 十条 医疗机构 定期对 全院及用血科室 进行 管理评价 ,相关数据进行同比分析。 评价 指标 至少包括 : 血量统计 次输血 治疗的 数量 统计(依据医生申请数量) 相关 指证 检测指标的 检测比例 相关 指证 检测 指标的平均值 不同输血量的比例 分布 输注不合 理输血的百分比 前 的库存天数的比例 第 六 十 一 条 医疗机构定期对评估数据进行公示 , 并 将 相关数据指标纳入科室及医生的绩效考核体系。 第 六 十 二 条 医疗机构 用血管理 委员会每年对全院用血情况进行总结 分析,评估血液保障的安全性,制定下 一 年用血计划 ,对存在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附件: 南 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 附件 1 成分输血指南 一、成分输血定义 通过适当分离方法将血液中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的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分离、提纯,得到浓度、纯度较高的血液制品,即成分血。 成分输血是指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输注所需的成分血,以期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同时最大幅度地降低非必需成分的输入。 二、成分输血基本原则。 证。 ,一次应足量输注以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三、临床常用血液成分 (一)红细胞 品名 特点 保存条件 适应症 浓缩红细胞 去除了全血中 90%以上的血浆,可降低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可减轻受血者的循环超负荷。 但 Hct较高,约为 ~,易造成输注不畅。 4177。 2℃ 用于纠正慢性贫血或急性失血导致的低氧血症。 红细胞悬液 (其它名称:悬浮红细胞,添加剂红细胞 ) 去除了全血中 90%以上的血浆,可 降低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减轻了受血者的循环超负荷, Hct( ~),输注过程较为流畅。 4177。 2℃ 用于纠正慢性贫血或急性失血导致的低氧血症,适用于临床各科输血,如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 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其它名称: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 ) 去除了血液中 %的白细胞,可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CMV 及同种免疫的发生。 4177。 2℃ 用于纠正慢性贫血或急性失血导致的低氧血症,尤其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输血、准备进行组织器官移植、发生过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 者。 洗涤红细胞 去除了全血中 98%以上的血浆及 80%以上的白细胞。 可有效降低过敏、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 4177。 2℃ 适用于以下患者纠正由慢性贫血或急性失血引起的低氧血症: 板抗体并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患者; ; ; ; 者。 可试用本制品。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解冻、洗涤过程去 除了绝大多数白细胞及血浆,同时也会损失部分红细胞,要求红细胞回收率 ≥80%。 4177。 2℃ 稀有血型及自身输血病人的红细胞输注。 当患者血管系统密闭性完好时,红细胞使用剂量视病情而定,具体剂量可粗略估算。 以 60 kg体重的成人来说,每输 1U(由 200 ml 全血制备)悬浮红细胞大约可提高 Hb 5g/L或 Hct提高。 新生儿每次可输注 10~15 ml/kg;早产儿每次 5~10 ml/kg。 冰冻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部分红细胞,用量可适当增加。 当患者血管系统密闭性受到破坏时,即患者处于活动性出血时,红细胞的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组织缺氧的改善情况。 (二)血浆 品名 特点 保存条件 适应症 新鲜冰冻血浆 含有几乎全部的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 20℃ 以下 用于补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 适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伴有严重出血患者,也用于严重肝病或大量输血并发凝血功能障碍者。 冰冻血浆 与新鲜冰冻血浆相比,缺少不稳定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及第 XIII因子。 20℃ 以下 用于补充稳定的 凝血因子。 病毒灭活冰冻血浆 经病毒灭活处理后可提高血浆使用的安全性,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但会损失部分凝血因子,尤其是不稳定的凝血因子。 20℃ 以下 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冷沉淀 含有 5种主要成分,除含有丰富的第 VIII 因子外,还有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和因子XIII。 20℃ 以下 用于儿童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由于冷沉淀中富含纤维蛋白原,因此也常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 DIC的治疗。 血浆成分使用剂量 根据治疗目的,适当选择 血浆品种。 通常新鲜冰冻血浆的首次剂量为 10~15 ml/kg,维持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决定,一般为 5~10 ml/kg。 若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血浆用量可以加大,用量取决于对出血的控制情况。 冷沉淀用于纠正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时,可按每单位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含量 ≥150 mg来估算用量 (200 ml 全血分离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制成的冷沉淀为 1个单位 )。 通常首剂量为 60 mg/kg,维持量为 20 mg/kg。 若患者出现 DIC而引起急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时,纤维蛋白原需配合肝素来使用,否则不可输注 纤维蛋白原。 冷沉淀用于甲型血友病的治疗时,可按每单位 VIII因子含量≥80 IU来估算用量。 通常轻度患者按 10~15 IU/kg,中度按 20~30 IU/kg,重度按 40~50 IU/kg的标准输注。 (三)血小板 品名 特点 保存与使用 适应症 浓缩血小板 从全血中分离的血小板。 有部分红细胞混入。 一般采用多人份混合使用。 22177。 2℃ ,轻振荡 用于预防和治疗由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单采血小板 使用血小板单采机采集的单人份血小板。 浓度及纯度较高。 22177。 2℃ ,轻振荡 用于预防和治疗由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系统密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