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教程——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内容摘要:

中学乒乓球教学指导 乒乓球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乒乓球 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实践过程。 为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教师必须具有较丰富的乒乓球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一、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因乒乓球教学存在搭配问题,技术水平、性格、接受能力也不可能一致,只有做到互相帮助和自愿结合,教学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贯彻运用自觉性、积极性、直观性 系统性和巩固提高等教学原则。 三、乒乓球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一般要经历熟悉球性、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巩固与运用自如几个阶段所组成。 教师只有熟知这一规律, 才能在各阶段中提出具体的符合实际的任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恰当,学习效果方能显著,因此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和比赛法。 实践性强是体育教学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精讲多练。 讲解必须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正确,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并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示范时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示范动作要准确、熟练、轻快、优美;要根据学生的队形,动作性质选择正确的示范面。 示范和讲解要密切结合使直观和思维相结合。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先讲后做,先做后讲,边讲边做等。 学生有上进心强的特点,在学好基本动作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和合理运用比赛法可激发学生的兴奋性和练习的积极性,达到正确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教程 — 体育与健康 参考素材 第 14 页 共 30 页 五、由于学生的素质存在着差异,在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是进一步掌握和提高技术的障碍,因而教师要尽快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 通常产生错误动作有思想上心理上的原因,有技术、技能上的原因。 在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后,要采取相应纠正对策,要对学生耐心细致、热情帮助,并注意 循序渐进。 最好在讲解和示范时就让学生知道可能出现的错误,注意力集中在正确动作想象上,尽量减少错误动作出现。 一旦出现错误或错误已经形成,教师要区别主与次,关键和一般,现象和实质,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 六、为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在练习前务必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一、球拍的规则规定 (一)球拍的大小、形状和重量不限。 但底板应平整、坚硬。 底板厚度至少应 有 85%的天然木料。 加强底板的粘合,尽可能用诸如碳纤维、玻璃纤维或压缩纸 等纤维材料,每层粘合不超过底板总厚度的 %或。 (二)用来击球的拍面应用一层颗粒向外的 “ 普通颗粒胶 ” 覆盖,连同粘合剂 厚度不超过2毫米;或用颗粒向内或向外的 “ 海绵胶 ” 覆盖,连同粘合剂厚度 不超过 4毫米。 “ 普通颗粒胶 ” 是一层无泡沫的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其颗粒必 须以每平方厘米不少于 10颗、不多于 50颗的平均密度分布于整个表面。 “ 海棉 胶 ” 即在一层泡沫橡胶上覆盖一层普通颗粒胶,普通颗粒胶的厚度不超过 2毫 米。 (三)覆盖物应覆盖整个拍面,但不得超过其边缘。 (四)底板、底板中的任何夹层、覆盖物以及粘合层应为厚度均匀一个整体。 (五)球拍两面不论是否有覆盖 物,必须无光泽且一面为鲜红色,另一面为黑 色。 (六)由于意外的损坏、磨损或褪色,造成拍面的整体性和颜色上的一致性出 现轻微的差异,只要未明显改变拍面的性能,可允许使用。 (七)运动员在比赛间歇时应将球拍放在比赛的球台上,得到裁判员特别许可 者除外。 (八)球板覆盖物可用压力感应胶纸或其他国际乒联批准的粘合剂进行粘合。 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教程 — 体育与健康 参考素材 第 15 页 共 30 页 乒乓球六大要素 一、比赛台面的区域 (一)左、右半区又称 1/2区,其方向对击球者本身而言。 (二)近网区指距球网 40厘米以内的区域 (三)底线区指距端线 30厘米以内的区域 (四)中区 指介于近网区和底线区之间的区域 二、球拍拍形 球拍拍形包括拍面角度和拍面方向。 (一)拍面角度 拍面角度是指拍面与台面所形成的角度。 ( 1)拍面与台面成 90为垂直。 ( 2)拍面与台面形成的角度小于 90为前倾。 ( 3)拍面与台面形成的角度大于 90为后仰。 (二)拍面方向 拍面方向是指球拍左右偏转时,与球台端线所形成的角度。 三、击球部位 击球部位是指击球时球拍触球的具体位置,它基本上与拍形角度相吻合。 (一)上部 (二)上中部 (三)中上部 (四)中部 (五)中下部 (六)下中部 (七)下部 四、击球时间 击 球时间是指来球在本方台面弹起后至回落的那段时间。 (一)上升时期:球从台面弹起刚上升的阶段。 (二)上升后期:球弹起接近最高点的阶段。 (三)最高点期:球弹起达到最高点的阶段。 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教程 — 体育与健康 参考素材 第 16 页 共 30 页 (四)下降前期:球从最高点开始下降的最初阶段。 (五)下降后期:球下降到接近地面之前的这一阶段。 五、击球路线 击球路线是指从击球点到落台点之间形成的线。 五条基本线路(以击球者为基准)为:右方斜线、右方直线、左方斜线、左方直线、中路直线。 中路直线球在实际比赛中是随时以站位而定的,即追身球,也称中路追身路。 六、击球点 击球点是指击球 时,球拍与球接触瞬间的那一点所属空间的位置,这是对击球者所处的相对位置而言的,包含以下三个因素: ① 球处于身体的前后位置 ② 球与身体的远近距离 ③ 球的高、低位置 不同球拍的性能 (一)胶皮拍 正胶短齿胶皮拍球拍底板上贴一块胶皮,颗粒向外,颗粒高度在 内。 性能:弹力均匀,击球稳健,易于控制球,但其弹性差,击球速度 慢,力量也不够强,可以产生强烈旋转。 (二)海绵拍 正胶海绵拍在海绵上贴一块颗粒向外的胶皮,颗粒的高度一般在 米之间,颗粒比较硬,但缺乏粘性。 反胶海绵拍在海绵上贴 一块颗粒向内的胶皮,表面平整柔软,有较大的粘 性。 性能:摩擦力大,能击出强烈的旋转球,但反弹力差,回球速度不如正胶海绵 拍快,且不易控制转球。 (三)不同性能的球拍 长胶球拍颗粒高度在 ,颗粒向外,柔软。 可直接在底板 上贴一块长齿胶皮,也可在薄海绵上加贴一块长齿胶皮。 性能:用长胶拍打球产生的旋转变化,往往使对手难以适应,并引起惧怕心 理。 它主要依靠来球的旋转或冲力增加回球的旋转强度或旋转变化。 用削球回 击拉过来的弧圈球,则球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教程 — 体育与健康 参考素材 第 17 页 共 30 页 更加旋转;对方拉过来的上旋球用挡球回击,则变为 下旋球; 如来球下旋,用搓或推(拱)回击则变为上旋转;回削一般拉球或对 搓时,回球不转;发球多为不转球;控制球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 成,同时击球速度较慢,难以发力攻球。 生胶海绵拍这种球拍是在较薄的海绵上贴一块生胶皮,其胶体的含胶量比 正贴胶皮大,故颗粒比较柔软,弹力较大,颗粒的高度一般在。 性能:弹性强,摩擦力较小,击出的球速度较快,略下沉,能减弱对方拉弧圈 球的威力,在控制球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不易制造差异较大的旋转变化,击 球时要更多地依靠运动员本身发力。 防弧海绵拍这种球拍是 在一块结构松、弹力差的海绵上反贴一块厚而硬、 粘性小、有些发涩的胶皮。 性能:这种球拍缓冲性能强,可减弱强旋转球的作用,常用于控制对方拉出的 弧圈球,但减弱了回球的速度和旋转强度 乒乓球握拍法 乒乓球握拍方法分直拍握法和横拍握法两种,不同的握法各有其优点,从而产 生各种不同的打法。 一、直拍握法 直拍握法的特点是正反手都用球拍的同一拍面击球,出手快,正手攻球快速有 力,攻斜、直线球时,拍面变化不大,对手难于判断。 我现在是用这种打法。 二、横拍握拍法 以前我也打过这种,但最后还是、因为没有好的拍而改成 了打直拍。 横拍握拍 法的特点是正反手攻球力量大,攻削球时握法变化小,反手攻球容易发力也便 于拉弧圈;但正反手交替击球时,需变换击球拍面,攻斜、直线时调节拍形的 幅度大,易被对方识破。 (一)无论哪种握法,握拍都不应过紧或过松。 过紧会使手腕僵硬,影响发 力时的手腕动作,过松则影响击球力量和击球的准确性。 (二)握拍不宜太浅。 直握时,食指和拇指构成的钳形不能过大或过小,以 免影响手腕动作的灵活性。 (三)在变换击球的拍面、调节拍面角度时,要充分利用手指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教程 — 体育与健康 参考素材 第 18 页 共 30 页 (四)大家不要学我常变化握拍方法,否则会影响打法类 型及风格的形成, 尤其是初学者,更应注意 乒乓球的步法 (一)单步 移动方法以一只脚为轴,另一只脚向前、后、左、右不同方向移动,身体 重心随之落在移动脚上。 实际运用于: ① 接近网小球; ② 削追身球; ③ 单步侧身攻棗在来球落点位于 中线稍偏左或对推中侧身突袭直线或对搓中提拉球时常用。 (二)跨步 移动方法一脚蹬地,另一脚向移动方向跨一大步,蹬地脚随后跟上半步或 一小步,身体重心即移到跨步脚上。 实际运用于: ① 近台快攻打法,用来对付离身体稍远的来球; ② 削球打法, 左、右移动击球; ③ 跨步侧身攻, 当来球速度较慢,但离身体稍远时,左脚向 左前上方跨一大步,右脚随即跟上一小步,同时配合腰部右转动作,完成侧身 移动。 (三)并步 移动方法一脚先向另一脚并半步或一小步,另一脚在并步脚落地后随即向 来球方向移动一步。 实际运用于: ① 快攻选手在左右移动中攻或拉球; ② 削球选手正反手削 球; ③ 并步侧身攻,多用于拉削球,右脚先向左脚后并一步,以便转体,随之 左脚向侧跨一步。 (四)跳步 移动方法以来球异侧脚用力蹬地,两脚同时离地向来球方向跳动。 实际运用于: ① 快攻选手左右移动击球,常与跨步结合起来使用 ; ② 弧圈 类打法由中台向左、右移动时常用; ③ 跳步侧身攻或拉,但在空中需完成转腰 动作; ④ 削球选手在接突击时常采用,但以小跳步来调整站位用得较多。 (五)交叉步 移动方法以靠近来球方向的脚作为支撑脚,该脚的脚尖调整指向移动方 向,远离来球方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教程 — 体育与健康 参考素材 第 19 页 共 30 页 向的脚在体前交叉,向来球方向跨出一大步,身体随之向来球 方向转动,支撑脚跟着向来球方向再迈一步,这是前交叉步。 后交叉步是在体 后完成交叉动作。 实际运用于: ① 快攻或弧圈打法在侧身攻、拉后扑打右角空档,或从右大 角变反手击球;② 在走动中拉削球; ③ 削球打法接短球或削突出 击 发球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