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绿色建筑标准db33t1026-内容摘要:

漏损水量; 4 用作再生水水源的生活排水应单独排水至水处理或回收构筑物; 5 集中空调冷却塔排放水、集中空调冷凝水及分体空调冷凝水应设立收集回用系统; 6 建筑物排水应在排入公共排水系统前,装设截留器或分离器; 7 应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确保排水管道的通畅,避免交叉污染。 污废水的 收集、处理和排放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收集及排放系统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 污水处理系统应采用地埋式或封闭式设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应根据污水的水量、水质和出水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并应具备以下特性: 1)出水水质好,除磷脱氮效果好; 2)适应能力强,耐冲击负荷,容积负荷高; 3)排泥量少,且污泥处理处置合理; 4)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总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主 要包括收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2 建筑物雨水管道应单独设置,缺水地区应设置雨水贮存池; 3 屋面雨水排水立管管口和路面雨水口应加设滤网等简易过滤设施; 4 当采用雨水作为再生水水源或水源补充时,应有可靠的调储量和超量溢流排放设施; 6 雨水宜就地回渗,并应采用下列多种渗透设施进行渗透净化: 1)可利用建筑基地中的人工地盘上方来做雨水的贮留设计; 2)竖 向设计中要合理确定绿地高程,绿地宜低于周围地面、路面 3~ 5cm,以充分利用其贮留和渗透能力; 3)透水铺面断面的坡度以 %~ %为佳,可确保铺装面不致在降雨时有积水的现象; 6 对于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并与水景设计相结合; 7 可利用住区的绿地、水景等对雨水径流进行自然净化,使其满足用水对象的要求。 再生水利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宜采用优质杂排水作为再生水源水;当优质杂排水量不足时,可采用生活污水作为再生水源水,但应严格控制重金属、致癌物等有毒、有害物进入再生水系统; 2 应确定合理的再生水回用目标(道路浇洒用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用水、锅炉用水、消防用水、地下水补给等); 3 再生水处理宜采用符合生态原理的处理技术。 再生水消毒技术应尽量采用生态方法或其它替代技术; 4 应根据再生水的不同用途,确定其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的处理深度与消毒等级; 5 再生水用作建筑和城市杂用水,如冲厕、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杂用时,其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GB/T18920);再生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时,其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 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的规定;再生水用于采暖系统补水等其它用途时,其水质应达到相应使用要求的水质标准;当再生水同时满足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 6 应在再生水输水-配水系统中采取具有控制产生臭味、生物粘泥及滋生细菌的措施; 7 宜采用雨水和生活优质杂排水作为补充水源水的再生水水源,凡用于补充水源水的再生水必须经过严格有效的消毒措施; 8 应根据地下含水层的规模确定回注水水量和储存周期; 9 利用海水作生活杂用水时应考虑海水对管材和设备的腐蚀; 10 应选择耐旱植物,减少浇水次数;绿化浇灌 应采用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型高效灌溉技术; 11 使用再生水浇灌时,再生水喷溅水、水雾或径流不应进入住宅或食品加工地,灌溉径流应限制在再生水服务区域内,并且不得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 12 应设置景观循环水净化设施,并根据地貌及气候特点进行合理设计; 13 可建立湿地系统,调节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并作为污水深度净化的生态工程措施。 节水系统、节水器具与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节水系统要求如下: 1)应按照《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9667)要求,建设和使用技术先进 的游泳池循环水处理设备,禁止采用浪费水资源和不卫生的换水方式; 2)空调冷却水应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 3)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供水(含再生水)管网渗漏,减少管网漏失量; 2 节水器具与设备要求如下: 1)必须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及管件,节水器具使用率应达到 100%; 2)宜使用再生水冲厕和免冲厕所技术,所有临时公厕均应采用生态厕所; 3)应选用节能、环保、可靠的节水设备和器材,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4. 4 材料与资源 材料的选取应首先符合下列规定: 1 民用建筑工程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必须符合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25)的有关规定; 2 禁止使用国家和浙江省限制或淘汰使用的材料和产品; 3 宜使用经过认证的绿色建材。 材料选择时,从全生命周期评价所用建筑材料对天然和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和结构设计应遵循少用材料的原则; 2 应选择资源消耗少、可集约化生产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3 宜选用性能高,耐久性好的材料和产品; 4 宜选用可以减少资源消耗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5 宜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或可再生、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和产品;减少对天然材料和再生周期长 的材料的使用和消耗; 6 宜使用各种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 7 应对不同材料分别回收,形成再生资源化系统。 材料选择时,应从全生命周期评价所用建筑材料对能源的消耗量,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宜使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 2 宜选用能减少建筑耗能的建筑材料和制品; 3 宜使用能充分利用绿色能源的建筑材料和制品。 材料选择时,应从全生命周期评价所用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利用节能工艺生产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严禁选用可能导致臭氧层破坏或产生挥发性、放射 性污染的材料; 3 宜选用天然和无须再加工的建筑材料,并尽量展露材料本身。 建筑材料和制品选择时,应优先选用本地的建筑材料和制品,减少材料运输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现场旧建筑的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合理延长建筑材料和建筑部件的使用寿命,实现材料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2 在旧建筑翻修和改造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建筑结构和维护结构; 3 在旧建筑拆除时,应充分利用尚可继续利用的旧建筑材料,对可再利用的旧建筑材料进行分类处理和安全性能评价 ,用于新建筑的建造或折价进入市场。 绿色建筑的装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必须符合《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GB18680~ 186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6566)的规定; 2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必须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 18883)的规定; 3 室内装修工程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估; 4 室内装修应与建筑施工相衔接,不得破坏建筑结构性能,不宜拆除建筑附属构件及设施; 5 宜采用一次性装修; 6 宜编制装修菜单,进行虚 拟装修和样板间设计; 7 应严格控制装饰装修材料的来源和质量,杜绝可能导致污染的材料进入建筑; 8 宜选用具有改善居室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建筑材料; 9 宜使用能提高人体健康的新型装修材料。 8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理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垃圾处理应以国家以及浙江省相关垃圾处理文件作为指导; 2 应制定专门的施工废弃物管理计划书和实施措施; 3 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至最终处理应坚持按分类原则设计,分类收集的种类应设置合理、全面; 4 分类收集的点位布设应人性化,以方便使用; 5 应从废弃物和垃圾中分类回收可 再生利用的材料; 6 收集运输方案应使用密闭容器,或采取冷冻、压缩的方法; 7 若自设垃圾站,应设计低温存放环境;若不设垃圾站,应每日外送; 8 若自设处置设施,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 100%;不设处置设施,外运频率应与垃圾站存放规模匹配。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绿色建筑应通过智能化监控与管理(设备监控系统)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小污染和为人们提供便利、安全空间的目标。 智能化系统设备,必须采用经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单位检验合格、低功耗、低污染的产品 , 并定期检查、测试、标定。 绿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耗进行监控、管理,并设有专用管理软件。 绿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按以下要求对各类设备进行监视、控制、测量,做到安全、准确、高效、可靠: 1 根据气候特点和变化,应对设备实行分季节、分时段、分工况控制; 2 应优化控制方案,细化分区,有效减少设备运行时间、运行数量; 3 应根据测量精度与控制精度的要求,以较高的精度实现 “下偏差 ”控制,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 4 应采用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控制方案; 5 应采用有利于使用绿色能源的控制 方案; 6 应采用有利于水的再利用、无污染处理的控制方案; 7 应实时对电能、热源、冷源、水资源消耗量自动进行统计、分析、记录; 8 独立的设备子系统应设有通信接口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联接。 绿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以下各个系统中设备运行工况进行实时测量、监控、记录,并进行分析处理: 1 空调系统监控:应设置风机转速控制、冬 —夏季模式转换、室内 CO2浓度的监测;宜选用全热回收控制; 2 送风、排风系统监控; 3 外窗遮阳系统监控:应设置遮阳帘角度、伸展、收回的控制,以调节室内自然光照 射强度,保持 光舒适性,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4 制冷站监控: 1)压缩式制冷系统:应自动检测负荷量,进行运行台数控制; 2)吸收式制冷系统:应自动检测负荷量,进行运行台数控制; 3)蓄冰制冷系统 : 应根据负荷预报,按照分时电价制定最小使用峰值电能的系统运行策略,自动转换运行模式(主机供冷、溶冰供冷与优化控制)并进行控制; 4)冷冻水循环系统:应根据水温水压等参数,控制运行台数和转速,以经济的运行方式保证供应; 5)冷却水循环系统:应根据水温水压等参数,控制运行台数和转速,以经济的运行方式保证供应; 5 锅炉、地源 —热泵、换 热器系统监控;燃油燃气锅炉系统:应自动控制实现最佳燃烧状态,按要求的水汽温度与蒸汽压力控制运行台数启停,监视排放废气的浓度并超限报警; 6 生活给水系统监控:应设置水泵按需要的水压控制启停和转速; 7 排水、污水处理系统监控; 8 雨水收集系统监控:应根据气象情况及时启动相关设备; 9 再生水处理系统监控:应监控污水处理过程,保证再生水的质量; 10 喷泉系统监控:应按照景观要求,自动进行运行控制; 11 绿化浇灌系统监控:应按照园林与气象情况要求,自动进行浇灌系统的运行控制; 12 供配电系统监控:用户变电站应 实现监视,电能应分类计量,以便进行能耗统计与分析,且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应留有通信接口; 13 照明系统监控:应合理划分回路,采取分级、分区控制;宜对太阳能照明、电力照明进行切换控制,合理降低照明用电,宜使用可再生电源; 14 室内、室外环境系统监控:应监测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污染物,保证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 绿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具有先进性、开放性、扩展性,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应具有故障诊断功能以延长设备的寿命; 2 网络结构模式应采用集散或分布式控制的方式,由管理层网络与监控层网络组成 ,在监控室内设有专用计算机,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和控制; 3 应满足管理的需要,与火灾报警及安全防范系统连接时,应保证火灾报警系统及安全防范系统具有独立性; 4 应满足智能化系统集成的需要。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由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通信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组成,参见《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 5 施工 施工与环境 施工现场布 置与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包含绿色建筑施工相关内容; 2 施工区与办公生活区划分清晰,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3 临时用房选址应合理,且应美观、整洁,宜选用现场原有建筑,采用整体盒子房、复合材料板房等轻体结构活动房; 4 施工现场应采取封闭式管理,并将外围护结构做适当美化; 5 施工现场应设置必要的标示牌、制度牌; 6 施工现场应提供施工人员业余时间学习、娱乐的设施; 7 施工人员各种施工操作过程的安全防护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执行; 8 施工现场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当地实际情况,在场地内建立 相应的保卫、消防组织,加强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的管理; 9 施工现场应设置专职或兼职内业资料管理员,管理施工现场各种相关资料; 10 施工现场应制定保护方案对现场未移址的古树、名木、文物和施工过程发现的文物进行保护。 施工现场应防治土壤污染,要求如下: 1 现场非施工区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