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总结报告-东莞理工学院教务处内容摘要:

工科为重点,结合教育部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应用化学等 4 个专业 进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试验。 以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为着眼点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 6 结构,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这 4 个专业 2020 年参加并获批 教育部组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当年 安排专项资金 50 万元和工程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0 万元 ,支持试点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 目前,这项工作 已 进入实施阶段。 我 校以期通过 上述 试点专业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 一轮教学周期的 试验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后,在全校 深入开展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革与创新。 实施教学名师计划,树立优秀教师典型 为了发挥教学名师奖对高水平教师承担本科教学,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并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让那些治学严谨、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我们始终坚持教学名师评选条件不降低, 做到 评选程序公开透明、科学规范。 从 2020 年开始, 我 校开展了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 四 年来,共有 16 名教授申报,钟守炎、龙献平、王卫平 、 宋跃共四 名教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奖,其中王卫平教授获得 2020 年度广东省教学名师奖。 学校对获奖校级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金,并在全校教师节大会上 予以 表彰。 定期组织各种大学生竞赛活动,丰富校园学术氛围 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机械 创意 设计大赛 、 工商模拟市场 大赛 、 ERP沙盘模拟对抗赛 、 “百丰杯 ”外汇模拟大赛 、 HR 模拟经理人 大赛、 职业规划大赛 、师范生基本功 大赛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丰富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 提供 展示才华 的 舞台。 此外,学校积极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地区组织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近五年获得各种 省级以上 学科 竞赛奖 160 多项。 引导与重点培育相结合,教学改革常抓不懈 我校作为一所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 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引导,提出课题,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中来。 根据 上级部门的有关安排,结合教学工作的重点和 要求,我校每年开展一次 7 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立项和结题验收活动。 根据项目等级,在经费投入上也给予积极的支持。 对基础较好、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项目,学校进行重点培育和资助。 经过不断地开展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批教学成果。 “十一五”期间,立项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201 项,投入教学研究经费 万元;我校教师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10 项,广东省学科基金资助经费 20 万元,学校配套经费投入19 万元。 我校 每两年举行一届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 ,“十一五”期间 共举行了评选两次(第四届、第五届)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 ,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 17 个。 其中,“经济发达城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机械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改革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先导,培养听说能力为突破口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一系列成果,反映了学校多年的教学改革成 就, 其中, 《经济发达城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成效与基本 经验 质量工程 虽然强调的是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它涉 及 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 ,质量工程 各个子项目 涵盖了教学工作的关键内容。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 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积极实践, 我 校 在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 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 制度建设、教学改革,提高 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 教学质量 的提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强化了质量意识 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近 50%的学生来自东莞,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 毕业生 绝大多数在本地区就业。 这些特征决定了我 校 首先要真正树立起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办学观,必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主动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建立起与城市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与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相适应。 基于对地方本科院校功能和办学定位的认识,我 校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使命与责任、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办学定位,为制定学校 8 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 学校 在“十一五”期间, 确立了 “ 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 ” 的办学思路 ,将发展目标调整为“ 建设特色 鲜明 的 现代大学”, 学校准确把握东莞社会经济建设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战略,明确 了“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