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x纸业公司企业管理实践-从企业日常问题案例吸取教训(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是培训要看对象。 各个岗位人员个人性格、情感、意志、经历以及自我 价值格不相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对企业文化知识的运用需要也千差万别,实际上他们最关心的是如可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并把这种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水平。 三是培训的形式很值得商榷。 培训不仅仅限于讲师讲,受训人听,还可以实行讨论法、启发式、演示法、图像法等等。 这样使受训人始终处于一种生动活泼的参与情境中,这样的培训形式才是受到欢迎的。 我们在看培训的参训率低时常常是把原因归咎于员工的素质不高,说他们是眼光短浅、满足现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深层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个案例的深层原因时,至少可以 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一:培训内容要与员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在当今形势下,要以培训各岗位技能提高为重点。 启示二:要十分讲究培训的课题的研究。 坚决摒弃那种抄概念、纯理念式的培训。 课题的选择开口要小,尽量贴近公司的实际情况。 启示三:无论是何种内容的培训,都要对讲师的培训形式、讲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52 页 课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 启示四: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考核是保证参训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启示五:企业培训要象区分市场一样区分培训对象。 由于不同的培训对象有不同的知识接受要求,集中所有能集中的人参加同一个培训,使得培训师没有明确的诉求对象,效 果当然要大打折扣。 启示六:不能迷信高校的专家。 高校的专家以研究新事物为己任,是新知识的传播者,但由于其职业生态习性,一些专家的兴趣更多的倾注于“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在揭示出概念、原理后,就失去了“如可解决,是否值得解决”的兴趣。 不变的基本原理在众多的每个个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变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企业培训,并不是把员工培养成书架,而是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启示七:坚持“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的培训方式。 市场价格为何倒挂。 20xx 年,我公司常熟地去和苏州地去客户 —常熟百联公司(经销区域为常熟地去和苏州市区)自六月份起因市场竞争激烈,擅自将我公司 150g﹡ 70 双灯白纸在出厂价为 53 元 /件的情况下,以 47元 /件对市场供货,参与市场竞争。 该客户在 12 月份向公司反映要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52 页 求公司予以补偿半年以来 7 元 /件( 5346)的差额补贴,总额预计11万元左右。 并“要挟”我公司对该产品实行长期降价。 (如公司将该品种价格下调至 46 元 /件,该品种对公司来说将是严重亏损的品种) 这则案例至少可以引起我们以下思考: 该客户为什么没经公司同意就将该品种价格下调 6 元 /件出售。 我公司业务人员为什么在半年中未向公司反映此问题。 市场人员在平时调研市场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 分析 客户将该品种价格下调 6元 /件,在未得到公司统一情况下,自己贴补差价进行销售,一方面确因市场竞争激烈,为维护市场,必须这样做;另一方面,肯定是该客户有信心在这样做后有能力“要挟”公司来弥补这个差价,此种信心无非来自于“我是大户,与公司关系好”的坐地为大的心理,另外以前有过类似情况(估计金额没这么大)发生生,公司在立场不坚定的情况下予以补偿,满足了其不合理的要求,助长了其侥幸心理,使得其在以 后的产品代理销售中敢于打擦边球;敢于乘公司不便时,以市场竞争无奈为由,对公司产品打折扣,率先擅自降价,在“生米煮成熟饭”后再来逼你就范。 这倒使我们想起了销售网络中公司的业务员。 业务员与销售上的关系应该是很亲密的。 这是因为两者已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由此可以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52 页 推断,该品种价格下降,我公司业务人员肯定是指导地,因为在十一月份市场不发现问题时,曾询问过该地区业务人员,其回答说有市场部书面通知,市场部让其出示通知但无法拿出。 那么在知道此种情况且没有书面证明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向公司反映,而是待问题发生半年后直至公司发现问题 才由客户来“要挟”公司呢。 这一方面有业务人员想完成业绩而默认;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事后推说是把书面材料弄丢了(因为市场部是传真通知的,并无签收证明);其三到时反正由你客户去谈,公司损失多少和你客户损失多少管我什么事,反正我只要完成我的任务就行了。 在长达半年中,我公司市场人员在走访该市场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发现该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听到业务人员和客户反映,这说明市场人员和业务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二是市场人员在走访中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对市场、产品不熟悉。 另外,还说明了市场走访人员的市场走访计划还不实、不细,销 售部门和财务部门还处在各自为政,有效资源不能共享的状况下。 假如有关部门能经常与代理商或片区负责人勤对对帐,恐怕这一问题早就应该发现了。 几点启示 加强客户的管理和沟通,避免客户对公司政策执行不力或偏离; 疏通信息渠道和沟通,培养市场人员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业务人员导入成本概念,将营销成本与业务人员的绩效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52 页 挂钩而不仅仅是销量; 对政策的执行一定要采取严格的流程管理和书面纪录,避免相互推诿责任 打破部门壁垒,加强各部门之间联络沟通,达到各种有效资源的共享。 是不懂还是不问。 本月 1 17日两天中,蒸煮工段使用了一批带有碱渣成分较多的淡碱,造成制浆漂白过程中难以漂白,同时氯耗增加,浆料中因杂质较多,导致白度下降,从而使得部分白纸产品等级下降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6000余元。 事后,引起公司领导的足够重视,专门召开了事故专题分析会。 并通过调查与分析,对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且对事故的责任人也作了相应的处罚。 处理决定上对事故的原因分析是这样描述的: 本批淡碱系泰州地区供应,淡碱船中未沉淀碱渣较多,烧碱保管及打碱工因收料把关不严,将碱渣打入碱槽供生产使用。 品控部原辅材 料检验员丁志挺对本部门化验员检验时发现浑浊碱液进入生产使用的信息未引起高度重视,并未向部门领导或相关部门及时反馈信息,是造成本次人为责任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制浆车间在使用淡碱过程中,发现浑浊现象未及时加以处理,也是造成本次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2 页 共 52 页 在本次质量事故中,有关部门领导管理不到位,也是产生本次事故的一个方面。 处理决定上分析的比较全面,唯一不足的就是问题揭示得不够深刻。 现重新表述一下,即为: 烧碱保管与打碱工缺乏责任心、事业心,把关不严、行同虚设。 检验员发现问题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信息传播途径 堵塞。 使用部门发现浑浊现象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进行及时补救或处理。 部门领导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及时对下属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和督察,监管力度不够。 这样的表述也许更能一针见血。 虽然事故已经处理了,但是在大家的脑海里或许还会有这样的疑问: 烧碱保管和打碱工是不懂还是不问。 问题也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他们不懂,不知道带有碱渣的淡碱会导致产品的白度下降;另一种是他们知道事情的后果,但是持无所谓的态度,事不关己、漠不关心,机械地完成任务就行了。 前一种,或许还可以原谅,但是第二种是绝对不能原谅的。 按理说,第一种 情况出现的比重可能较小,就算是新上岗的也会有岗前培训,更主要的是自身在实践中学习,不懂有没有请教老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3 页 共 52 页 师傅。 第二种情况就真的不值得原谅了,没有事业心、责任心,在工作中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种人的存在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员工的正常工作,因此,该清理的时候,决不能心慈手软。 检验员是不是每次化验都有结果,但都石沉大海呢。 每次都化验了,有什么问题也一定会被发现,但就是没有反馈说明了什么呢。 难道化验就仅仅是个形式、例行公事而已的吗。 制浆车间配碱工都是老师傅了,怎么也看不出碱里面有碱渣呢。 按理说,每天 都做这项工作,多少会积累点经验了,更何况如此显而易见的,直接用肉眼就可以发现的问题呢。 但是仍然是无动于衷,说明什么呢。 没有质量意识,正确的产品质量观念。 采购部门有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及时评估。 供应商送来的原辅材料应该说是劣质产品,采购部门有没有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价。 对不良客户及时终止合作,杜绝在输入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品。 每一道作业也是一道关口,不能把好自己的关,就不能站好自己的岗,总是把难题问题遗留给别人。 这种工作作风就值得我们好好反省,并要对此进行有针对性地批判、学习、更正。 把关不严,不合格品继续存 在,劣质物资仍将流入,导致的局面就是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4 页 共 52 页 就是没有把关,也就等于形同虚设。 松散的粗放式管理最终出现的局面就是企业的灭亡。 这起事故也必将为我们将来的工作敲响了警钟,指引我们工作向什么方向开展,其实,真正概括起来就一句话:敬业、专业、成就事业。 但愿这种现象能就此而终。 是不敏感,还是不负责任。 一起因烧碱质量导致产品降级事故所引起的思考 20xx 年 11 月中旬 16 日、 17 日,所产的部分白纸上分布着较多的黑点,形成降级达 吨,为了查明此次事故的真正原因,技术部和品控部对此事进行了排查。 经查 ,造成此次产品等级下降的最直接原因是蒸煮工段使用了一批含有碱渣成分较多的淡碱,漂白过程中因尘埃较多,难以漂白,导致白度下降,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6000元之多。 为什么会有一批含有碱渣成分较多的淡碱进入生产过程呢。 为了解开谜底,公司领导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分析会,并对有关人员作出了处理。 通过分析和讨论,这是一起本不应该发生的人为责任事故。 从过程来看,它涉及到烧碱保管、打碱工、配碱工、化验员、原辅材料检验员、装球工等多个岗位和操作环节。 每一个操作环节上的岗位人员只要稍加注意,就会避免此次事故的发生,但令人不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5。江苏x纸业公司企业管理实践-从企业日常问题案例吸取教训(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