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bbs延庆城西再生水厂配套污水、再生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城北部分一期环评报告表公示内容摘要:

土面积占 6%,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盆地,官厅水库沿岸的平原区;水稻土零星分布于水库和河流沿岸,山地草甸土分布于该县西部的张山营镇。 六 、生态环境 延庆县是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理念,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先后获得 “全国绿化模范县 ”、 “ISO14000 运行国家示范区 ”、 “国家园林县城 ”、 “国家卫生县城 ”、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 ”、 “国家生态县 ”等荣誉称号。 成为 “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 ”、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 延庆净土净水净气,为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和后花园。 境内有松山、玉渡山、野鸭湖等 12 个国家和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近 100 平方公里。 县内有 Ⅳ 级以上河流 18条,其中 Ⅲ 级河流 2 条(白河、妫水河), Ⅳ 级河流 16 条,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2020 年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 %,大气主要污染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全市最低,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 %,空气质量居全市第一。 延庆县人居环境优良。 县城建有 9 座公园,占县城面积近 20%,绿化覆盖率达到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延庆城中心的夏都公园是雕塑主题公园,园内有 50 多件中外雕塑家的精美作品;妫水公园占地面积 6000 亩,其中有 5000 亩水面,是北京最大的水上公园。 初步形成了 “城在园中、园绕县城、城景交融 ”的园林美景,堪称 “一城山水半城园 ”。 近年来,按照生态景观化和大地园林化的目标,高水平规划建设 了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和龙庆峡下游森林公园等 10万余亩的四大生态景观走廊,城乡生态品质和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18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2020 年,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绿色北京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的要求,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积极妥善应对“ ”特大暴雨和“ ”特大暴雪灾害,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县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38388 万元,同比增长 %。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105007 万元,增长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218351 万元,增长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515030 万元,增长 %。 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 142914 万元,增长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 75437 万元,增长 %。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6448 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 4189 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 : 变化为 : :。 综合能耗:全年全县能源消费量为 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 吨标煤,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下降 %。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全年完成 103805 万元,同比下降 %,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89398 万元,同比增长 %。 其中:增值税完成 6023 万元 ,增长 %;企业所得税完成 9928 万元,增长 %;营业税完成 23205 万元,下降 %。 财政支出达到 719772万元,比上年增长 %。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 135557 万元,增长 %;教 育支出 89782 万元,增长 %;医疗卫生支出 44464 万元,增长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75620万元,下降 %。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03909 万元,比上年增长 %。 从城乡分组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95918 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 193078 万元,同比增长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07991 万元,同比下降 %。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 96570 万元,增长 2 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51312 万元,下降 %;第 三产业完成投资 556027 万元,增长 %。 二、主要行业 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万元,同比增长 %。 其中:种植业完成产值 万元,下降 %;林业完成产值 50292 万元,增长 倍;牧业完成产 19 值 万元,与上年持平;渔业完成产值 万元,增长 %。 出栏猪 105307头,比上年增长 %;家禽出栏 万只,比上年增长 %;禽蛋产量 吨,比上年增长 %;全年粮食产量达到 吨,比上年下降 % ,蔬菜产量 吨,比上年下降 %。 工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677005 万元,比上年增长 3%。 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29861 万元 , 增长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1418 万元,增长 倍;金属制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11996 万元,增长 %;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5510 万元,增长 %;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78491 万元,下降 %。 商业:按产业经营地核算,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829967 万元,比上年 增长%。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 276639 万元,下降 %;限额以下单位及个体实现零售额 454510 万元,增长 %;商品交易市场实现零售额 98818 万元,增长 %。 各类市场成交额为 136764 万元,比上年下降 %。 旅游业:全年旅游市场共接待旅游人数 万人次,同比增长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万元,同比增长 %。 其中, A 级及主要旅游景区接待游人 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旅游收入 万元,增长 %。 观光民俗旅游 接待游人 万人次,增长 %,实现旅游收入 万元,增长 %。 金融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468173 万元,比上年增长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150016 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255757 万元,增长 %。 三、对外经济 全年新审批三资企业 3 家, 实际利用外资额 526 万美元。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 %。 其中:出口总额 亿美元,下降 25%;进口总额 亿美元,增长 %。 四、城乡建设 与生态环境 城乡建设 :完成 110 辅线应急线、益祥南街、湖北东路等新改建工程,公路里程年底到达数为 公里。 新城南北 公里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 3100 米供暖管网和 29万平方米热计量改造如期完成。 新建 100 个公交候车亭,东部山区 5 条公交线路增发车次。 20 生态环境:高标准完成平原造林、彩叶造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造林 万亩,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 %,林木绿化率达到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平方米。 全面加强 ,淘汰老旧机动车 2192 辆,新增电动出租车 100 辆,全 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 317 天,占全年监测总天数 %,比上年提高 个百分点。 五、社会事业 教育:全县有小学 34 所,招生 2032 人,在校生 11927 人,毕业生 2606 人;有普通中学 20 所,招生 3950 人,在校生 11873 人,毕业生 3941 人;有职业中学 1 所,招生 926人,在校生 2753 人,毕业生 907 人。 有幼儿园 47 所,在园幼儿 6655 人。 科学技术: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 Ramp。 D)经费支出 万元,比上年增长 1 倍。 研究与试验发展( Ramp。 D)活动人员 755 人,比上年增 长 %。 专利申请量为 67 件,增长 %;其中发明专利量 28 件,增长 %。 有效期内发明专利量79 件,比上年增长 倍。 卫生:区域医疗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疾控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开通电话和网上预约挂号服务。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 %。 年末全县卫生技术人员 194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825 人,注册护士 682 人。 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实有床位 1031 张。 文化:年末全县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3 处,文化娱乐场所 25 处,文化馆和图书馆各一个。 文化馆组织 文艺活动 145 次, 图书馆图书总藏数 千册(件)。 体育: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馆 2 个。 运动学校 4 所,在校学员 150 人。 全年参加市级比赛 6 次,获得奖牌 7 枚,其中金牌 2 枚,银牌 3 枚。 组织县级体育比赛 33 次,全县共 万人参加了比赛。 六、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居民生活 人口: 2020 年末,全县总户数 137615 户,其中:农业户 72460 户。 户籍人口为 279653人,其中:女性为 138247 人。 常住人口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万人。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 %。 常 住人口中,城镇人口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 全县常住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就业: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 3176 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 %。 年末全县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 1857 人,比上年末增加 103 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比上年高 个百分点。 21 社会保障: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 77496 人、 98764 人、 66466 人、 59986 人、 64009 人,比上年分别增长 %、%、 %、 %和 %。 居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644 元,比上年增长 %;人均消费支出 16481 元,比上年增长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4078 元,比上年增长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9017 元,比上年增长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较上年下降 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 m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35m2。 七、 管网规划 污水管网规划 考 虑现状已形成的管道系统和规划发展规模,以河道、街区范围为界限,延庆新城划分 6个污水片区,布置污水干管。 1区: 01街区,为规划新建区。 规划新建污水管道,污水主干管敷设在西外大街,污水排入规划城西再生水厂。 2区: 02街区,为规划新建区。 规划新建污水管道,污水主干管敷设在北靳路,污水排入规划城西再生水厂。 3区: 03街区庆丰街以北地区,为规划新建区。 规划新建污水管道,污水主干管敷设在庆丰街,向西穿过三里河接入 2区污水干管,污水排入规划城西再生水厂。 4区: 03街区庆丰街以南区域、 04街区、 05街区、 06街区, 为现状建成区。 现状合流管道作为污水管道,污水排入第一再生水厂。 5区: 0 0 09街区,现状建成区域规划新建区混合区。 污水汇入湖南路现状D=600~1000mm污水管道,排入第一再生水厂。 湖南路(妫水街至延康路)管径偏小,规划调整为 D=1000~1200mm。 6区: 10街区,污水收集、处理自成系统,建成小型污水处理站,要求污水达标排放。 延庆用地规划图见图 5。 22 图 5 延庆用地规划图 再生水管网规划 ( 1)规划目标 规划延庆新城将完成完善的再生水系统,有效利用污水资源,减少自来水用量, 有效缓解用水量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保障官厅水库的水质。 至 2020年,延庆新城再生水优先用于河道景观与河道补水、绿地浇洒、道路冲洗等,远景待中水供应能力增加时,再考虑建筑冲厕。 ( 2)规划再生水量 ① 规划标准 延庆新城规划再生水所需预测标准见表 10。 表 10 延庆新城规划再生水所需预测标准 再生水用水性质 单位 需水量 备注 绿化 绿地浇洒 L/m3 d 区域内绿地 m3/ha d 20 防护绿地 m3/ha d 10 河湖环境 河道换水 m/次 每年换水 6次 23 河湖蒸发渗漏 cm/d 道路浇洒 道路冲刷 L/m3 d 建筑冲厕 住宅冲厕 L/m3 d 公共建筑冲厕 L/m3 d ② 再生水需水量预测 根据延庆新城中确定的供水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功能规划和建筑面积,采用上述规划再生需水量标准,考虑河道供水可供再生水使用,延庆新城 2020年再生水需水量规模为 万 m3/d,再生水优先保证河湖换水及绿地浇洒用水。 延庆新城再生水需水量预测见表 11。 表 11 延庆新城 再生水需水量预测表 再生水用水性质 需水量( m3) 所占比例 备注 绿地浇灌用水 27% 河湖补换水 % 道路浇洒用水 % 总计 45000 100% ( 3)再生水管网规划 ① 新城城北再生水管网规划 新城城北再生水管网规划见表 12。 表 12 新城城北再生水管网规划表 道路名称 范围 数量(条) 管径( mm) 备注 西外大街 城西再生水厂 ~听涛路 1 DN600 听涛路 西外大街 ~芳荷路 1 DN600 芳荷路 听涛路 ~西顺城街 1 DN600 阜康路 西外大街 ~芳荷路 1 DN300 崇阜东路 西外大街 ~高塔西街 1 DN300 荷亭街 西外大街 ~高塔西街 1 DN30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