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要圆通不要圆滑-销售拜访内容摘要:
销售要圆通不要圆滑-销售拜访 68 闲造一些零件,分别供应给外商和本国厂商使用。 他喜欢汽车,拥有一部华贵的进口车,但是却坚持一个原则,与本国厂商接洽生意,一定不开那部进口车。 他的理由十分简单。 本国厂商多半是家族企业, 采购人员不是老板的亲戚,便有相当可靠的亲情,看见他开豪华的进口车, 马上就会联想到他赚了他们公司很多钱,而提出杀价、延期付款或其他的要求, 势必弄得自己焦头烂额。 朱先生自认为算个聪明人,当然不做这种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至于外商公司,老板是外国人,采购人员心中只有公司, 一切事情公事公办。 看到朱先生有能力开进口车,则认为短时间内大概不会倒闭, 和他打交道,不但可以放心,而且对公司也有交代, 至少可以证明自己的选择能力还不差。 李老板经常朝令夕改, 弄得手下的干部摸不着头脑。 不过李老板自己却坚守一个原则: 碰到银行界的朋友便吹嘘公司的获利能力很强; 遇见税务界的朋友则抱怨自己运气差, 赚不到钱。 西方朋友听了我的演讲, 赞美我讲得很好, 我会回答:“谢谢你的欣赏。 ”日本朋友夸奖我,我会说:“请多多指教。 ”如果是中国朋友,我必然说:“哪里,哪里。 ”这种态度是 “圆滑” 吗。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若是一口咬定:“这样的回答,根本就是圆滑。 ”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 中国人最讨厌“圆滑”。 任何人只要给人家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 常言说得好:“看他一副滑头滑脑的样子,做事一定不牢靠。 ”所以千万不可以圆滑, 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互相勉励的。 很多人很痛心,大骂“推、拖、拉”的坏习惯,因为他们只看到“圆滑”,却看不清“圆通”。 “圆通”和“圆滑”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彼此的境界和产生的观感,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朱先生若是脑筋转不过来, 只会在便只能够在“开”与“不开”之间选择其中的一项。 若决定开进口车, 而且也不避讳让本国厂商知道, 万一真的惹本国厂商眼红,诸般打击纷至沓来,吃亏的难道不是朱先生自己。 为了避免本国厂商的不愉快,朱先生只好决定不开豪华进口车, 然而他辛辛苦苦地经营事业, 难道连个人的乐趣都要被剥夺吗。 何况开华贵汽车也并不是什么不良嗜好。 朱先生并不是在“是”或“否”之间作抉择,却两者兼顾满足自己的喜好,买一部豪华进口车, 并为自己订下一个原则:“开豪华车到外商, 开普通车到本国厂商。 ”他这样做,算是“圆滑”,还是“圆通”。 李老板遇见税务人员,倘若不抱怨自己赚不到钱,却吹嘘自己获利能力很强,请问大家对他的看法如何。 恐怕会觉得这个人脑筋有点问题。 相对地,如果他对银行界朋友抱怨经营不顺,有朝一日想要贷款,是否开得了口。 有人会认为,何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实情实说岂不更好。 相信没有人反对这种论调, 也没有人否定这种说法。 但是,当事人为了强调某一种立场,建立某一种关系,有时会稍微调整一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李老板说话朝三暮四,是“圆滑”还是为了“圆通”。 其实,人生是阶段性的发展,圆满境界绝非一蹴可就。 只能开普通车的人,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真正有钱的大老板,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但是是第三阶段,买豪华汽车开来开去,根本不必有所顾虑。 朱先生则是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说没有能力开豪华车吗。 不是。 “不请司机,自己驾驶,自己保养应该还可以。 ”说有能力开豪华车吗。 又似乎勉强。 “开出去的时候,常常需要有意无意地指明自己是车主,否则常常被误认为司机”。 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多亏他头脑灵光,否则便要苦恼万分。 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便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 而能迅速成长。 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而失去学习他人经验的机会。 圆通绝非圆滑。 圆滑的人,大家都厌恶,也等于断了自己的前程。 圆通的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却是不可轻易放弃的。 销售要圆通不要圆滑曾仕强End。销售要圆通不要圆滑-销售拜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