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内容摘要:
集、送检和接收; 5)标本信息和检测报告信息的传输与接收,检测报告时限; 6)如为集中化检测,检测的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标识与联系方式。 血液标本管的选择 应根据每 项试验的技术要求,采用相应类型的真空采血管留取检测标本。 试管应无裂痕、无渗漏,容量应满足检测项目要求。 将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列入血液放行依据的实验室,应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选择合适的标本管,最好采用含惰性分离胶的 EDTAK2 真空采血管留取核酸检测标本。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标识 应对血液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识、登记和保存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一次只对一袋血液和同源血液标本管贴签,确保标本与血液、献血者一一对应,贴签无误。 标本质量符合检测项目技术要求。 检测结果用于血液放行的血液标本,应在采集血袋血液的同时或者从血袋血液中留取。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标识的具体操作见本规程第 2 章全血采集。 血液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可以电子或纸面方式登记标本信息,应进行核对,防止信息录入错误。 可通过网络、传真或其它形式传输标本信息。 核酸检测标本采集后,根据所采用的采血管和试验的技术要求实施离心。 血液标本在采血现场的临时保存温度为 2~ 10℃。 血液标本包装与运输 标本应隔离密封包装,包装材料应满足防水、防破损、防外泄、保持温度、易于消毒处理。 装箱时应保持标本管口向上。 对于送交集中化检测实验室的标本的包装要求主要有: 1)可使标本运输在过程中保持在 2~10℃; 2)外包装有明确标识(放置朝向、易碎)和交付接收双方的联系方式。 标本应在 2~ 10℃条件下运输,应对运输过程的冷链效果进行确认并定期监测。 应对标本运输过程进行记录,其要点有: 1)启运时间、地点; 2)运抵时间、地点; 3)标本箱编号、标本类型、数量; 4)运输包装有无受损、有无泄漏; 5)运输时间 2小时以上的应记录箱内温度;6)标本交运人、承运人; 7)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影响标本质量的意外事件及处理措施。 血液标本的交接 接收时标本应核查: 1)标本来源、数量、采集时间; 2)标本采集管使用正确与否; 3)标本是否满足既定的质量要求; 4)标本与送检单信息对应性和完整性。 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标本移出,对溢出标本管和原包装箱进行消毒并记录,必要时报告 实验室负责人和送检单位。 应拒收标本的情形有 : 1)检测申请关键信息缺失或不符; 2)标本管上无标识或标识不清、不正确; 3)标本管选用错误; 4)标本量不足或被稀释; 5)不符合试剂说明书要求的情形。 标本交接双方应在标本交接记录签名。 试验操作 按照试剂生产方提供的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如需对个别试验参数进行修改,应进行确认。 宜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操作标本和试剂加样以及试验过程。 自动化设备运行参数的设置应建立权限控制。 应保存设置参数的书面记录,并定期将其与实际设置参数 对照,确保设置无误,应保存核实记录。 应保存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记录,并定期对运行状态进行审核。 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时,如果需要人工辅助或干预,应对实施人工辅助或干预的人员、人工辅助或干预的时间和内容、与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的衔接等进行记录。 如果是采用手工操作标本和试剂加样或试验微孔板,应完整记录每一加样和操作步骤。 试验性能监 控 一般要求 在血液筛查过程中,应对试验性能持续进行监测,以发现正在发生的任何性能变化,这些变化如果 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最终可能导致试验批次的失败,或者 弱 阳性样本的漏检。 选择能够 及时 反映试验性能或试验应用(试验或者试验操作者 /操作系统)变化的 1 项或者多项参数进行监测,以保证试验性能。 这些参数包括: 1) 试验对照的检测值 ; 2) 质控品的检测值 ; 3)初、复试有 反应 率及两者的比例(复试有 反应性 标本数 /初次试验有反应性标本数)。 应当根据质控品的特性和用途加以选择和使用。 作为 试验有效性的外部对照 应具备: 1)经过 国际 (国家) 标准 溯源; 2) 以合适的基质进行稀释 ;3) 检测标志物含量接近检测限( S/CO 值为 2~ 5)。 用于监测试验稳定性的质控品,不要求经过 国际 (国家) 标准 溯源。 实验室应当尽可能使用质控品。 质控品所含目标检测物的浓度应满足实验要求。 在日常使用前应对质控品的种类、规格、外观、批号和效期进行检查。 质控品应与血液检测标本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进行检测。 如单一微板为一批试验,每一微板至少包括 1 份外部质控品。 外部质控品 和 内部(试剂盒)对照不可 相互 替代。 外 部质控品的用途(用于判定试验有效性或监控试验稳定性)一经确定,不应随意更改。 ELISA 室内质控(参见附录 D)。 试验结果的判定 试验结果判定规则 应制定明确的试验有效性和标本试验结果判定规则,将其编写或设置成为计算机程序,对其编写、设置、修改和启用应进行控制,所有修改均应保存原版本,确保其具有可追溯性。 试验有效的判定 应核查每批试验所使用的试剂、设备、试验过程、有无人工干预或其他非正常工作步骤出现等关键控制点,正确无误后方可对试验有 效性进行判定 试剂盒各种 试验对照的检测值 符合试剂说明书的要求,是判定试验有效的最低要求。 如果外部质控品的检测值是作为试验有效性的判定依据之一,其检测值应符合既定要求。 如果外部质控品的检测值是作为试验稳定性的监控,其检测值应符合既定范围。 如果超出既定范围,按既定程序决定试验是否有效。 如果采用人工判定,应详细记录每一判定依据,应双人核查。 如果判定一批试验无效,则该批试验所有标本的检测结果均为无效。 标 本试验结果计算和判定 判定试验有效后,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计算临界值和灰区。 根据标本检测值与临界值的比较结果,判定为标本检测结论为无反应性、有反应性或不确定。 ELISA 初次试验有反应性标本的重复试验 初次试验为有反应性的检测标本的后续处理有 2 种选择。 方案 1: 以同一试验对原血样(或从血袋导管重新取样)做双孔复试,如果双孔复试结果均为无反应性 , 其初试有反应性可能由于假反应性或技术误差导致,检测结论为无反应性,血液可放行供临床使用;如果双孔复试结果中任何 1 孔为有反应性 , 则检测结论为有反应性, 对应的血液及由其制备的所有成分应隔离并报废,将血液标本转送相关实验室做进一步确证或补充试验 (图 41)。 方案 2: 不做重复试验,初次试验结论即为检测最终结论 (图 41)。 图 41 初次试验有反应性的处理方案 核酸初次试验有反应性的进一步处理(见试剂说明书) 血型检测 血型检测项目 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的强制检测项目有: 1) ABO 血型正确定型; 2) RhD 血型正确定型。 血型检测方法 血型筛查常用方法有平板法和微板法 、血型鉴定常用试管法和微板法。 按照试剂说明书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 3 版)的规定进行具体操作和质量控制。 附录 E 提供了建立微板法一般方法,可供实验室自行建立微板法时参考。 全自动化血型鉴定系统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投入使用前应经过充分确认。 如有必要,可增加血型基因检测。 血型检测结论 应当经过 2 次检测结果的比对,一致时才能做出血型检测最终结论。 如果 2 次检测结果不一致,应当进行细致审慎调查,发现导致不一致的原因,正确无误加以解决。 血液 检测最终结论的判定 血液检测合格判定标准 HIV、 HBV、 HCV、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的最终结论均为无反应性, ABO/RhD血型正确定型, ALT 测定值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判定标准 不符合 条规定的情形。 应当建立和实施血液检测最终结论的计算机判定程序。 如果需要人工判定,应由双人复核。 血液检测结论的报告和利用 血液检测最终结论是血液放行与否的依据。 只有检测合格的血液方可放行供临床使用,检测不合无 格的血液不得 放行。 血液检测最终结论应以电子数据传输,并为计算机血液放行控制程序直接利用。 如果需要人工录入血液检测最终结论,或者需要人工放行,应由双人复核。 血液集中检测的双方应明确血液检测结论的报告和利用的方式、职责与分工。 发现血液检测结论报告有误,应迅速启动血液检测报告和血液收回程序。 5 血液隔离与放行 血液隔离 待检测、制备等尚未被判定合格的血液和不合格的血液应被物理隔离,防止不合格血液的误发放。 应设立 有明显标识的合格品区、隔离区和不合格品区。 设施设备应卫生、整洁,并定期清洁。 对血液隔离的贮存设备进行温度监控。 进出血液隔离区域的血液应做好交接和记录,记录至少包括血型、品名、数量、时间、交接人及签名等。 血液放行 经过培训考核的被授权人员才能承担放行工作,质量管理人员对血液的放行进行监控,并留有监控记录。 确认合格血液 对检测不合格、外观不合格、异常采集和符合保密性弃血等的血液,应进行标识,并移入不合格品 区。 将检测报告中尚未最终判定结果的血液继续隔离并做好标识。 确认检测合格及血液外观检查合格的血液。 贴签 制定程序,确保对合格血液正确贴签。 一次只对一袋血液贴签。 合格血液或合格血液制备的每一种血液成分只能印制惟一的合格血液标签。 该合格血液标签印有惟一的条形码。 需要复制惟一的合格血液标签,应由被授权者确认原先印制的合格血液标签已被销毁。 通过惟一的条形码可以追溯到 献血者、用血医院以及血液采集、检测、保存、发放等全过程记录。 合格血液标签的内容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粘贴标签前应检查确认血袋无破损、无渗漏,血液外观无异常。 标签粘合胶应对血液质量无影响。 粘贴合格血液标签后应能清楚观察血液外观,并且不会影响血袋透气性。 合格血液标签粘贴于血袋后应再次确认该标签粘贴无误。 粘贴了合格血液标签的血液才能移入合格库。 已经放行进入合 格品库的血液,再经制备、分装、转换后,应重新粘贴具有惟一性条形码的合格血液标签,并保证粘贴无误和可追溯性。 计算机控制 应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控制血液隔离与放行。 需要人工放行时,应建立与实施复核制度。 6 质量控制 导则 范围 质量控制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质量检查、关键物料质量检查、关键设备质量检查和环境卫生质量检查。 抽样数量 全血及血液成分和关键物料质量检查的抽样量为每月制备量的 1%或至少 4 袋。 若该成 分血每月制备量少于 4 袋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由血站自行制订抽样频率和数量。 取样方法 应当尽可能采用密闭系统进行取样。 如果采用开放系统取样,应当严格无菌操作。 取样对血液质量没有构成影响的,取样后的血液可发放使用。 控制指标 全血及血液成分的质量控制指标遵从 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规定,关键物料、关键设备和环境卫生的质量控制指标遵从有关规定。 检测机构 血站可自行检测,也可委托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计量检定机构、血站、医院、疾病预防控中心等)进行检测。 趋势分析 应当对血液质量控制抽检结果进行趋势分析,出现异常趋势时,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实施调查和回顾,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进行趋势分析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献血者个体差异,对于由于献血者个体差异所引起的,而且在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中难以控制的不影响血液安全性的指标(见表61),如果有 75%的抽检结果落在质量控制指标范围内,可认为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受控。 血液质量控制 检查项目 不同血液品种的质量控制检查项目见表 61。 表 61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项目 血液品种 外观 标签 容量 * 无菌试验 Hb* 游离Hb* 血细胞比容 * 保存期末溶血率 * 白细胞残留量 * 红细胞计数 * 血小板计数 * 血浆蛋白含量 * 上清液蛋白含量 * pH* Ⅷ因子活性 * 纤维蛋白原含量 * 甘油残留量 * 中性粒细胞计数 * 亚甲蓝残留量 * 全血 √ √ √ √ √ √ 去白细胞全血 √ √ √ √ √ √ √ 浓缩红细胞 √ √ √ √ √ √ 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 √ √ √ √ √ √ √ 悬浮 红细胞 √ √ √ √ √ √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 √ √ √ √ √ √ √ 洗涤红细胞 (保存期同悬浮红细胞 ) √ √ √ √ √ √ √。20xx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相关推荐
)传统的便利店杂货店超市已不能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要。 威胁: ( 1)学生消费能力有限,大部分都学生去外面大型超市购物。 ( 2)各大高校生活区都有自己的便利店超市杂货店。 ( 3)企业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 市场营销 策略方案 ( 1)销售宗旨: A以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攻势,顺利拓展市场,为产品定位,突出产品特色,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
小计 各专业应选修相应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块课程。 附表 9:课外学分安排表 名 称 学 分 备注 形势与政策 必 修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实践 2 计算机等级考试 1 级 /1 2 级 /2 3 级 /4 程序员 /5 任 选 六级外语考试 六级 /4 科技活动 18 发明专利 46 发表学术论文 26 发表宣传作品 资格证书考试 2
. 1~ 2 项 (Ⅱ类)( 12 分) E. 0 项 ( 0 分) ( 4)知识产权获得方式 A. 有自主研发 ( 16 分) B. 仅有受让、受赠和并购等( 13 分) ( 5)企业参与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测方法、技术规范的情况(此项为加分项,加分后“知识产权”总分不超过 30 分。 相关标准、方法和规范须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认可。 ) A. 是 ( 12 分) B. 否 ( 0 分)
(仅供参考) 一、 单选题、 、 、 、 、 5D、 、 、 、 、 、 、 12B、 13D、 14D、 15A、 16A、17A、 18C、 19C、 20B、 21C、 22B、 23B、 24A、 25D、 26C、 27A、 28D、 29A、 30C 二、多选题: 31ACDE、 32ACDE、 33AD、 34ABD、 35BCD、 36BD、 37CD、
本地回放、录像远程回放;录像回放时支持播放,停止,暂停、恢复、快放( 2倍、 4倍)、慢放( 1/ 1/4)、拖拉定位、单帧播放等功能控制。 ? 支持同时回放 4个视频源录像。 支持同步功能,播放时,各个窗口时间同步,统一控制。 语音功能 ? NVR支持本地语音对讲,通过 MIC接口接入麦克风,即可和支持音频的网络前端进行语音对讲; ? NVR支持远程语音对讲,在安装 NVR Station的
2 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不包括抽象行为、国家行为 3 主要审查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行为显失公正性,审查其合理性 4 是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行政法制监督制度 十三行政诉讼的一般知识 5 一律是合议制,不适用独任制 6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 被告认为需要停止的 7 诉讼进行中不影响行政行为的执行力 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改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的损失,并且停止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