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最新整理版七彩山鸡养殖技术资料大全内容摘要:

生产性能不及人工改良的品种,但由于饲养历史较短,野味较足,仍不失为人工养殖雉鸡的理想种源;另一类是引进的国外优良雉鸡品种,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美国七彩山鸡。 而我国的雉鸡品种改良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二 )形态特征 雉鸡的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很长。 雄雉羽色华丽,颈部为鲜艳的紫绿色,并具有一明显的白色颈环,环颈雉即因此而得名,分布在东部的几个亚种其颈部的白色颈环,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对比尤为显著;尾羽长而鲜艳,并具有横斑。 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色和棕黄色,并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 雉鸡的不同亚种之 间,其形态特征不尽相同,下面仅介绍目前人工养殖的三个亚种的形态特征。 1.华东亚种的形态特征雄性成鸟全长 72~ 87 厘米,其中尾长 42~ 50 厘米,体重约 1 100克。 其羽色华丽、五彩斑斓。 前额和上喙基部的羽色为黑色;头顶呈青铜褐色,两侧有白色眉纹,眼周和颊部的皮肤裸出,呈绯红色,在眼下有一小块绿色短羽,眼下皮肤裸露处分散着若干由短的黑羽集成的小丛;耳羽黑色;颈部黑色,而有绿色或紫色金属反光;三农书屋 颈的下方有一白色颈环,这一白环在前颈很窄、近乎断开;上背羽毛轴部黑褐,羽片的大部分为白色,外面有‚ V‛形黑纹,纹 的外面有浅金黄色宽边;下背及腰呈浅蓝灰色,靠近中央的羽毛还具有数行黄、黑和深蓝相问排列的短小横斑;腰侧丛生栗黄色发状羽毛;中央尾羽黄灰色,并有黑色横斑,两侧尾羽为浅橄榄色,有红紫色横斑;两肩及翅上的内侧覆羽白色 (羽干两侧黑褐 ),外围为黑色狭纹,黑纹的外围还有紫栗色宽阔边缘,两翅的其余覆羽大都为浅蓝色,大覆羽的边缘稍杂为紫栗色;飞羽浅褐,杂以淡黄近白的点斑和横斑;胸部栗紫色,羽端为铜红色,有金属光泽,羽端具有倒置的锚状黑斑;两肋淡黄,各羽在尖端处有一大形的黑斑;腹部黑褐色,尾下覆羽栗色;翅下覆羽黄白色,并杂以 暗色细斑。 雌性成鸟全长 49~ 57 厘米,其中尾长 22~ 26 厘米,体重约 800 克,其体形和体重都较雄性成鸟小。 雌鸟成鸟羽色也远不及雄鸟艳丽。 其上体呈黑、栗及沙褐色相混杂的羽色;头顶和后颈均为黑色,各羽具沙黄色羽端;背的最上部为栗色杂以黑纹;上体其余部位转为黑色,羽缘棕黄,而腰及尾上覆羽则黑色部分缩小,各羽主要为沙黄色;中央一对尾羽中部栗褐色,边缘转为棕褐,其余尾羽除边缘外,全为栗褐色,所有尾羽都具有多数黑色横斑。 肩羽黑而杂以沙白色;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大都为黑褐色,并具有沙黄至浅栗色的第 8 页 共 174 页 横斑;初级飞羽暗褐 而杂以棕白色横斑;颏、喉纯棕白色;下体余部浅黄色,胸和两肋都有黑斑。 华东亚种的雉鸡喙绿黄以至暗灰褐色,跗跛暗红以至带褐的角灰色。 雄鸟脚上具短距,虹膜为红栗色;雌鸟虹膜为淡红褐色。 华东亚种雄鸟与雌鸟在外部形态上主要有如下区别: (1)羽毛:雄鸟羽色华丽,颈部有白色颈圈;雌鸟羽色暗淡,后颈部为黑色。 (2)体形:雄鸟体形较大,尾较长 (约为雌鸟的 1倍 ),尾羽也较长。 (3)距:雄鸟脚上有短距,而雌鸟没有。 当然,鉴别雌、雄性别最可靠的方法仍是进行泄殖腔检查。 2.东北亚 种的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全长 73~ 84 厘米,尾长 43~ 49 厘米,体重 1 250~ 1 650克;雌性成鸟全长 — ,尾长 2229 厘米,体重 880900克。 头顶淡绿色或灰褐色,有宽阔的白色眉纹;耳后下方的黑色部分有时具一白斑;颈圈宽阔,常在后颈处稍狭;背草黄色;胸浅棕红色;两肋淡草黄色。 其他形态特征类似于华东亚种。 3.河北亚种的形态特征雄性成鸟全长 80~ 95 厘米,尾三农书屋 长约 50 厘米,体重 1 0001 300克;雌性成鸟全长 53~ 63厘米,尾长 22~ 29 厘米,体重 550~ 850 克。 其形态特征类似于华东亚种,但背及两肋羽毛均较浓重;白眉纹较宽阔些;白色颈圈较宽,特别是在前颈处。 (三 )美国七彩山鸡 美国七彩山鸡是我国雉鸡的华东亚种经过美国驯化、选育而获得的一个优良品种。 1986 年,我国从美国内华达州引进美国七彩山鸡,其优良的生产性能深受养殖者的欢迎。 美国七彩山鸡生长快,饲料报酬率高。 通常在 1 月龄体重即可达到 250 克; 3 月龄公鸡体重可达到 1 750 克,母鸡达 1 500克,肉料比为 1:。 一般 3月龄的七彩山鸡即可作 美国七彩山鸡繁殖快,比野生雉鸡早熟 , 4~ 5月龄便开始产蛋,而野生雉鸡需 11 月龄才能开始产蛋。 它比野生雉鸡产蛋量高,每年 3~ 9 ft 底产蛋,每只母鸡年产蛋量可达70~ 80枚,约为野生雉鸡的 4倍。 美国七彩山鸡易于饲养。 其饲养管理方法与家鸡相同,每平方米可养 3~ 4只,可用一般的全价配合鸡饲料喂养;由于其抗病力强,一般很少发生疫病,比家鸡还易于饲养。 美国七彩山鸡易于繁殖。 其种蛋受精率可达 90%以上,第 10 页 共 174 页 出雏率 85%以上,育雏成活率可达 85%~ 90%,甚至商达%。 美国七彩山鸡适应性强。 其成年鸡能耐 40℃的高温和零下 10度的严寒,适于我国南北方大多数地区饲养。 (四 )七彩山鸡的生活习性 七彩山鸡由野生雉鸡选育而来,基本上保留了其祖先的生活习性。 但随着人工饲养、人工繁殖代数递增,某些习性已起了变化。 了解并掌握雉鸡的生活习性,为其创造适宜的人工养殖环境,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对发展雉鸡的人工养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耐寒性 雉鸡的抗寒性很强,在 35℃严寒下尚能生存,能栖息在冰雪地上,且不怕雨淋。 在常温条件下,只要饲料好,棚舍干燥,饮水充足,雉鸡就能维持正常生长。 雉鸡与家鸡一样,没有汗腺,主要是 靠呼吸来调节体温,因此对炎热环境的适应性很差,在盛夏高温季节,环境温度超过 35~(2 以上时散热困难,雉鸡张开两翅、张口喘气,饮水猛增,不愿采食。 如果不注意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含量水平和采取防暑降温措施,雉鸡有中暑死亡的危险。 三农书屋 2.垂直迁居性 野生雉鸡随着季节的变化,有小范围内的垂直迁居性。 江南一带,在春暖花开季节,大多雉鸡在春花作物和矮山脚边奔走觅食、筑窝产蛋;夏季气温较高时,则向海拔较高的竹林、针叶林、阔叶林及混杂林的灌木丛中迁移避暑;人秋后,又迁往低丘山麓及田野等地,到农田觅食残留谷粒和 豆类等;入冬后,往往以小群 (1 公数母 )沿着避风向阳的山林地区边缘或缓坡山脚活动,夜间钻人枯草、灌木丛中的较矮的树木横枝条上栖宿。 在同一季节里,雉鸡的栖息地较为固定。 根据这一习性,我们可以捕猎大量野生雉鸡食用和捡拾野生雉鸡种蛋进行人工孵化或家鸡代孵,待出壳后进行人工驯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过 8 个月左右,雉鸡性成熟后就可正常交尾、产蛋、繁殖。 用这种雉鸡与已引进驯化的同月龄雉鸡进行杂交,有利于防止种性退化,亦是一种异地引种、防止退化的有效的育种方法。 若发现野生雉鸡正在抱孵时,应做好标记,待出雏后,可在天黑时把雏雉捕捉回来进行人工育雏驯化饲养。 3.杂食性 雉鸡食性广而杂。 野生雉鸡常在杂草丛中和农作物间觅食第 12 页 共 174 页 豆类、谷物和植物的根茎、嫩芽、种子和果实,幼雏雉出壳后常随母雉觅食昆虫和软体动物。 人工养殖时,常以稻谷、玉米、高粱等为主粮,适当搭配青菜、红薯、马铃薯、胡萝卜、南瓜等青绿多汁饲料,加喂活性动物饲料,如蚱蜢、蝇蛆、黄粉虫、蚯蚓及鱼、虾、田螺、河蚌等,以满足其生长发育时的营养需要。 雉鸡嗉囊较小,容纳食物量也小,且在吃食时喜欢一啄就走,转一圈后返回再吃,故人工喂料时,要少给勤添。 4.胆小 易惊 任何新的声响、动作、物品等突然出现,都会引起雉鸡的应激反应,引起乱飞乱跳,拍翅飞逃、炸群等。 当突然受惊时,公雉会发出尖锐的‚咯、咯‛叫声。 母雉鸡在带领幼雏雉遇到敌禽时,也会发出‚咕、咕‛叫声,雏雉鸡闻声后立即四处逃散,惊情解除后,母雉鸡又会发出‚咕、咕‛的低叫声。 因此,人工养殖的环境必须保持安静。 要防止家畜、家禽、鼠类及野生动物的骚扰。 5.群集性 雉鸡有集群活动的习性,常组成‚婚配群‛、‚血亲群‛和‚觅食群‛三种群体。 (1)婚配群:在交尾产蛋期,以公雉鸡为中心和其配偶 (母三农书屋 雉鸡 )所组成。 这个群体相对比较稳定,群体不大,一般以 1公 4 母为一群。 在人工养殖上,最好每小间关养 1 公 4母,有利于提高种蛋的受精率。 (2)血亲群:以母雉鸡为中心,与其直系后代所组成的群体。 在新一代出生后,公、母雉鸡均参与育雏,但主要是母雉鸡承担。 随着雏雉鸡逐渐长大,公雉鸡和其配偶及子一代的关系渐渐疏远,当子一代进入青年期后,这个群体即行解体。 (3)觅食群:幼雏雉鸡长大后,独立生存能力加强,随着季节性食物的短缺,在野外觅食时,当公雉鸡发现食物后,会发出呼唤声,相邻群体闻声而至,一起吃食,下午 5 时左右,公 雉鸡又会呜叫,唤来雉鸡一起栖息投宿。 若被驱散后,过一段时间,它们又重新组合成群。 这一新的群体的特点是成员变动大,关系不牢固,但个体总数往往超过一个血亲群的总数。 这个群体已打破了以母雉鸡为中心的血亲群 体,避免了近亲交尾繁殖,从而也为人工选育繁殖奠定了基础。 6.善走飞跳 雉鸡的双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走蹦跳,且性情活泼,喜到处游走觅食。 雉鸡在觅食时常左顾右盼,不时跳跃。 它们有飞翔能力,但不能高飞、远飞。 故在建造棚舍和舍外网罩时第 14 页 共 174 页 要注意防止雉鸡逃跑。 7.鸣啼 雉鸡的叫声与家鸡不同,母雉鸡在遇敌时,发出‚咕、咕‛叫声;公雉鸡在求偶交尾期间,常发出一种‚咕、咕‛的低唤声,且常鸣不息。 在求偶挑战时,公雉鸡会拍翅发出‚ KOK— CoCK‛响亮的鸣声,且在每年的 3~ 7月,天刚亮时就要呜啼。 8.繁殖的季节性 雉鸡孵化出壳后,经 8 个月左右的人工饲养达到性成熟。 一般情况下,公雉鸡比母雉鸡性成熟要提早 1 个月左右。 性成熟的母雉鸡并不是一年四季都会产蛋,一般 7~ 8月高温季节是休产期,秋末以后至第 2 年 3 月是停产期。 开产雉鸡全年产蛋 100 个以上,多的可达 120 个左右。 产蛋雉鸡进入第2年后,产蛋量下降,约在 80 个以下,到第 3年不足 60 个。 因 此,要想提高产蛋量,除及时淘汰、更新种用雉鸡外,还应根据雉鸡的生理特点和气候条件,对种用雉鸡要切实注意抓好越冬期 (11月至第 2年 1 月 )、产蛋前的准备期 (2 月 )、产蛋期 (3~ 10 月 )的饲养管理。 9.无就巢性 野生雉鸡有就巢性,在繁殖季节里,雉鸡会选择一定的地三农书屋 方筑窝、产蛋、抱窝孵化。 蛋窝一般建在向阳、安静的杂草丛、杂柴山、农作物或芦苇间的地面凹陷处,常以茅草、树叶、松针或农作物茎叶铺成浅窝状。 在江南一带,春季雉鸡常在大麦、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间筑窝,秋季在山麓的灌木或杂草丛中建窝。 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雉鸡已 经失去了就巢性,因此雉鸡的繁殖必须进行人工孵化。 雉鸡产蛋之前,要及时设置好与母雉鸡相适应的蛋巢,让蛋生在蛋巢里,这是防止啄蛋、破蛋和保持种蛋清洁的一种有效措施。 蛋巢可用稻草捆扎成浅凹状,或用竹篮,内放一些柔软的茅草、松针叶或干树叶做成蛋巢,放置在光线较弱的棚舍檐口内,不让雨淋。 收集的种蛋保存时间以 5~ 7天为宜,最长不超过个半个月,要及时进行人工孵化,这是实现自繁自养雉鸡的重要环节。 10.易遭敌害 天黑后,雉鸡就失去视觉,一般情况下它会栖息不动,此时易遭敌害,尤其会遭黄鼠狼、猫头鹰、野犬 、野猫、老鹰、老鼠和蛇等野生动物的危害和捕食。 故养殖场内严禁养犬、养猫、填塞蛇洞、搞好灭鼠防害工作。 11.高处栖息 第 16 页 共 174 页 雉鸡在人工养殖下,仍有高处栖息的习性。 为此,棚舍内要设置各种形式的栖息架。 栖息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栖息架钉成梯子形状,靠在棚墙上,称为立架;另一种是把木料钉成凳子形状,摆在棚舍内,叫平架。 这两种栖息架都可用竹木制作,竹木直径或宽度为 6 厘米左右,每根间距60 厘米,离地面 50~ 80 厘米,每只成年雉鸡占有长度 30 厘米以上位置。 12.争斗性 公雉鸡有相互殴斗的习性,尤其是在交尾繁殖季节。 如 1间内有 2 只以上的公雉鸡,占优势的公雉鸡 (又称王子鸡 ),不但不让其他公雉鸡交尾,而且还会穷追猛啄,这是影响种蛋受精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棚舍和网罩地设置一些屏障物,能有效地避免斗殴,并且能增加势力较弱 的公雉鸡的交尾机会,从而提高种蛋受精率。 最彻底的办法是 1组种雉鸡 (1公 4母 )关养 1间。 13.沙浴 雉鸡有沙浴的习性。 为此应在每间舍外网罩地上设置 1米0左右沙地供雉鸡沙浴。 沙池用砖砌,高出场地 30~ 40 厘米,再放人沙泥,沙要细、干燥、清洁。 当沙泥内有粪便污染后,要及时更换新沙。 在沙地上要搭一个遮雨棚,以防 雨水淋湿。 三农书屋 三 场舍的建设与设备 (一 )场舍的建筑 合理地选择场址,全面地规划建筑,科学地设计雉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