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内容摘要:

、京剧 京剧的形成 ①乾 隆 末 年: 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 光 年 间: “京剧” 形成。 ③同治、光绪年间 : 京剧走向成熟 ④著 名 艺 人: 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 京剧特点 ①题 材: 以历史故事为主 ② 乐 器: 京胡、二胡、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 ③角 色: 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④表演形式: 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 京剧常识 生 —— 男扮演者; 旦 —— 女扮演者; 净 —— 花脸(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刚正果敢、粗犷豪迈;白色:奸诈狡猾、阴险毒辣); 丑 —— 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属喜剧色彩。 除京剧外,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剧种。 秦腔、越剧、豫剧、川剧、粤剧、黄梅戏……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概述: “ 一条主线”: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 三大特征 ” : ①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 ②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 ③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 四个阶段 ” :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 1915 年到 1919 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④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 19 世纪末, 维新 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历史必修 3 复习提纲 第 13 页 共 31 页 ② 20 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 19151919 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 正统 思想的统治。 近代前期( 1840— 1919)中国人民探索强国之路的特点 ( 1)广泛性。 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派别积极参与。 ( 2)普遍向西方学习,探求真理。 ( 3)探索具有层次性。 ( 4)取得一定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第 一 讲 西学东渐 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背景: ① 西方 “ 洋枪洋炮 ” 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 ② 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 人物: 林 则徐: 近代中国 “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魏 源: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 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 : 缺乏 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中体西用 ) 背 景: ①西学的传播 , 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清政府 面临 内忧外患。 派 别 : 地主阶级 洋务派。 含 义: “中学为体” ( 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 ; “西学为用” ( 主张采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 口 号 : “自强”、“求富” 作 用: 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和 民用工业 、创办 新式海军 、 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 限 : 由于 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 上 富强 之路。 洋务派与顽固派 同: 目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异: 手段(是否学习西方) 三、早期维新思想 背 景 : 19 世纪 60 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派 别 :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主 张 : 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 后 ,同洋务派分道扬镳, 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发展民族工商业。 历史必修 3 复习提纲 第 14 页 共 31 页 作 用: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 限 : 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出现背景 : ① 19 世纪 90 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 西 方思想 的进一步传播。 ④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 代表人物 :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严复 派 别: 资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 ① 变法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 制 ;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与顽固派论战: ① 要不要“变法”; ② 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 ③ 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 践 : 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 ① 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 最大功绩是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分别 是怎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 康有为 : ①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宣传变法的特点: 把西学中的政 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④著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 有为 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梁启超: 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 ① 是 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② 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 ③ 倡导男女平等。 严 复: ① 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② 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 ③ 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 第 二 讲 新文化运动 背 景: ① 经济基 础 ——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 ——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 ——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 直接原因 —— 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标 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 后改名为《新青年》 ) 派 别: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历史必修 3 复习提纲 第 15 页 共 31 页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主要内容 : ①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竖起了 “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胡适 最早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 (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 ④ 十月革命后, 大 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 ① 性质: 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 新运动。 ②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主要功绩 ) , 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 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 限 性: ① 脱离 广大 群众; ② 对东西方文化的 看 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 开始传入 : 1918 年,李大钊在中国第一 个 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广泛 传播 : 1919 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 广泛 传播。 “问题”与“主义”之争 :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中共成立 : 1920 年 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二、 传播的特点: 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 三、 重大意义 ①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② 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历史必修 3 复习提纲 第 16 页 共 31 页 ③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专题 四 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 一 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背景: ① 19 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 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 先后 失败 ③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 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内容 : “民族主义”即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即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中华民国 ;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 均地权。 (社会革命) 核心 : 民权主义 实践: 指导 了 辛亥革命 ; 指导 制定 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 : ①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新三民主义 背景: ① 孙中山的 多次 挫折 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 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 核心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作用: 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 合作 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②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 ①时代性;②爱国性;③纲领性。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民主思想的异同 同: ① 背 景: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 ② 理论基础: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 的影响; ③ 影 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必修 3 复习提纲 第 17 页 共 31 页 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异: ① 侧重点:维新派和革命派侧重于民主制度的建设;激进派侧重于民主思想的建设。 ② 方 式: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激进派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专制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 ③ 效 果:“百日维新”,在变法中并未实现政治主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 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讲 毛泽东思想 历史条件 : 阶级基础 ——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实践基础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国际基础 —— 十月俄国革命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 主要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发展概况 : ① 萌 芽 ——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发表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 ,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 ② 初步形成 —— 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③ 成 熟 ——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概念。 ④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1945年 4月中共“七大” ⑤ 新的发展 —— ① 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 七届二中全会 上的重要报告和同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