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文翻译内容摘要: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获得知识的途径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2)。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 5),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4),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 格,此谓知之至也。 (传 5) 【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两句。 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②即,接近,接触。 穷: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益,更加。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 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 ——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 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 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 绘图和体操。 ‛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 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实践论》语) 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 不要自欺欺人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 1),毋( 2)自欺也。 如恶恶臭( 3),如好好色( 4),此之谓自谦( 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6)。 小人闲居( 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8),掩( 9)其不善,而著( 10)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 11),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 12),德润身( 13),心广体胖( 14)。 故君子必诚其意。 (传 6) 【注释】 ①( 1)其意:使 意念真诚。 ( 2)毋:不要。 ( 3)恶( wu)恶( e)臭( xiu):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 chou)味的含义宽泛。 ( 4)好( hao)好( ha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 hao)色,美女。 ( 5)谦( qian):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 (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 7)闲居:即独处。 ( 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 ( 9)掩:遮掩,掩盖。 ( 10)著:显示。 ( 11)中:指内心。 下面的‚外‛指外表。 ( 12)润屋:装饰房屋。 ( 13)润身,修养自身。 ( 14)心广体胖( pan):心 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 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 道不令人畏惧吗。 ‛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读解】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 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所以,比装修房屋(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 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 —— 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修身先正心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 懥 ( 1),则不得其正;有所 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传 7) 【注释】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 懥 ( zhl):愤怒。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 端正自己的心思。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 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 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埋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 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 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 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这凡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是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常用语言。 )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齐家先修身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 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情③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