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内容摘要:

一、主要作品:《穷人》(小人物)、《罪与罚》(宗教救世)、《卡拉马佐夫兄弟》、 《白痴》、《地下室手记》。 二、《罪与罚》拉斯科尼科夫的形象 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 代替恨。 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 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 入狱。 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 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矛盾) 他真诚地同情受压迫的小人物,揭露批判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自私虚伪 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政府机构、各种制度、道德哲学等。 他主张社会改革,但又惧怕革命,他宣传博爱精神和善恶有报的思想,幻 想通过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反映英国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小资产阶级思想情绪。 第九节 屠格涅夫 一、屠格涅夫( 18181883)是 19 世纪中叶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 义作家。 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猎人笔记》。 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从 50 年代至 70 年代先后写成 6 部长篇小说:《前夜》、 《父与子》等。 屠格涅夫感应到时代的要求,从写 “多余人 ”转向反映 “新人 ”;长篇小说 《前夜》和《父与子》就标志着他创作道路的新阶段。 其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高成就。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 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 “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 ”,为了证明自己是个 “不平凡的人 ”,竟然去行凶杀人, “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 ”。 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 “理论 ” (即关于 “平凡的人 ”与 “不平凡的人 ”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 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 “平凡的人 ”,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 “人类主宰者 ”,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 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 “理论 ”,向索尼娅靠拢。 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 “弱肉强食 ”原则对小资产 阶级知 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 “超人 ”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三、《罪与罚》的思想内容: 《罪与罚》通过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 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切齿痛恨;社会激变带来人的思想冲突、激烈的思想论争,主要人物体现某种哲学思想。 作品的思想内涵:作者深刻地揭露 “超人理论 ”的残酷和反人道的本质, 指出这种理论即使抱有行善的目的,其结果也是对社会有害 的。 俄国的出路:反对暴力革命(暴力革命的不人道性质),主张宗教救世。 四、《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小说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从 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复兴岛皈依上帝,情节事 第 8 页 共 8 页 件有头有尾,而且人物的情感发展过程也非常完整。 题材本身决定了作品的戏剧性,围绕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设置了许多悬念,整个情节始终处在紧张的态势之中,扣人心弦。 另外,作品头绪繁多,但严谨细密,表现出作者的高超艺术技巧。 其次,深刻的心理 描写。 这部作品被誉为 “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 《罪与 罚》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拉斯科尔尼科夫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揭示了他犯罪的现实依据。 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他的心理发展过程。 作者运用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 19 世纪后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的 30 年中,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激化, 工人阶级出现,自然科学发展,世纪末情绪,各种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十分活跃。 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流派盛行。 世纪最后 30 年,是欧美文学的一个转折时期。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 模式 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原作为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继续发展,俄 国、挪威等国最为出色,但 “一统天下 ”的地位开始动摇,其他流派风起云涌。 无产阶级文学 世纪 30- 40 年代,出现了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文学,如法国工人诗歌、 英国宪章派文学、德国的革命诗歌等。 这一时期代表是巴黎公社文学,包括公社斗争前后约 20 年间公社社员的大 量文学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诗歌代表:欧仁鲍狄埃。 让 巴蒂斯特 克莱芒。 路易丝 米歇尔。 小说代表:儒勒 瓦莱斯。 巴黎公社文学特征:鲜明的政治倾向、丰富 的思想内涵、昂扬的格调和理想的光彩。 自然主义文学 (1)名词解释: 19 世纪后期流行的、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 其 一是强调真实,再现自然。 其二是强调客观性。 其三是突出科学性。 另一方面,还要求描写要达到一种科学式的精确。 代表作家是左拉。 (2)历程: 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 福楼拜主张 “客观 ”“冷漠 ”的创作,可谓 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先声。 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 年代后期,特别是 80 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 要的论文,对自然主 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们深受 左拉的文学观点的影响,组成 “梅塘集团 ”,发表《梅塘夜话》,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 80 年代中, “梅塘集团 ”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3)理论: 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 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 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 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 “科学 ”“真实 ”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惟其科学,才能达到真正的真实,这是自然主义者的逻辑。 第 9 页 共 9 页 (4)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向社会底层开掘创作题材,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丰富了人 物形象的画廊。 强调文学家的责任是 “记录 ”,而不是作政治的、历史的、道德的结论。 文 学家在创作时,应该持客观、公允、冷漠的态度,才能使作品达到绝对的真实。 为此,他们普遍重视观察、调查,重视精确细致的描绘,使作品大大增强了真实感和揭露性。 但对作家倾向性 的彻底否定,对现实表象的过分痴迷,常常阻碍作家去深入探讨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致使作品缺乏深厚的艺术概括力。 (5)评价: 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 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 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6)风格: 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 述文体。 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 为 20 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7)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埃德蒙 龚古尔 (18221896)、 ?茹尔 龚古尔 (18301870),从 50 年代开始共同从事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 6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 代表作《日尔米尼拉赛尔特》 (1865),对下层生活的展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文献式的忠实风格,对人物行为所作的病理的和生理的解释,都体现了自然主义的特色。 唯美主义文学 (1)名词解释: 唯美主义是 19 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和文 艺思潮。 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 唯美主义作家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 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明确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走进艺术的 “象牙之塔 ”。 提 倡超越现实.游离人生的纯粹美,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 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和教育作用,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 但它却又是对西方艺术庸俗化的反抗,它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能力和范围。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 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2)发展历程: 发端于 30 年代的法国。 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 “为艺术而艺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