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习题库名词解释部分(附答案)内容摘要:

节离奇,又富于异国情调,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33. 《别尔金 小说集》 《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作家普希金所写的 5 个短篇小说的总称。 其中《驿站长》的主人公驿站长是个社会底层的 “小人物 ”,家境贫寒,晚景凄凉,孤苦无依,最后孤苦伶仃地凄然而死。 作者对驿站长悲惨的遭遇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又对这个给社会底层人们带来苦难的专制社会表示了强烈谴责。 《驿站长》开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命运之先河。 34. “奥涅金诗节 ” 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 奥涅金》的诗体韵律别具一格,采用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节,即有利于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又体现一种自然清丽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诗节称为 “奥涅金诗节 ”。 35. 宪章派文学 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她是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其主要成就是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在艺术形式上,宪章派文学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 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 林顿等。 36. 自然派 是 19 世界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 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为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舞女解放。 在文学题材上,多以 描写 “小人物 ”为主。 在体裁上,多以散文为主。 自然派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37. 《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 它采用分类整理编目和人物在现的办法,把众多的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整体。 全部作品分成那个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风俗研究是主干部分,又分为 “私人生活场景 ”、 “外省生活场景 ”、 “巴黎生活场景 ”、“政治生活场景 ”、 “军事生活场景 ”、 “乡村生活场景 ”六个部分。 3 自然主义 19 世纪后期流行的、产生于批判 现实主义之中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 其一是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 其二是强调客观性。 其三是突出科学性。 另一方面,还要求描写要达到一种科学式的精确。 代表作家是左拉。 39. 象征主义 从浪漫驻渝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形象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 19 世纪及后期的象征主义成为前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是个应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影响,努力写出 “内心的感受 ”。 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 “交流 ”手法。 代表作家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40.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的作品主题思想严肃深沉,一方面对沙俄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另一方面,又热切的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 “勿以暴力抗恶 ”、 “道德自我修养 ”等思想,后来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 41. “忏悔的贵族 ” 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他们出生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 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 农民的立场。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 “忏悔贵族 ”的典型。 42. 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创作的戏剧类型。 作品内容深刻,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妇女、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把 “讨论 ”带进了喜剧。 代表作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是 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确立的苏联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其重要特点是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 它对苏联文学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 曾在苏联文学界引起争论,经过长期的讨论、争议, 1983 年又提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放体系 ”,对其内涵和外延作过了一次新的诠释。 直到 1991 年苏联作协宣布取消这一创作方法,这一问题的争论才告结束。 44. “罗斯塔之窗 ” 是俄罗斯通讯社的简称。 在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极其艰苦的 1919 年秋,马雅可夫斯基响应党的号召,同一些诗人、画家做出出版了诗配画的《罗斯塔之窗》。 每逢政府颁布政策法令、前线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 时,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同志们就用粗糙的颜料和纸张作画写诗,迅速张贴在莫斯科的街头上,有的还分送到其他城市,起到了揭露敌人,教育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 马雅可夫斯基在《罗斯塔之窗》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创作的诗配画总数达数千幅。 45. “解冻文学 ” 1954 年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的发表,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评论界和广大读者对小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作品的积极意义在于触及了不少尖锐的问题,诸如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更 “关心人 ”、 “爱护人 ”;更注意发扬民主,重视法制,克服官僚主义;更尊重文艺 创作的自由,不要片面地追求文艺紧跟政治的需要;以及文艺也要反对个人崇拜,反对粉饰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等。 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苏联文坛一段时间以来逐渐形成一股文学思潮,西方对此大加赞扬,称之为 “解冻文学 ”。 在《解冻》前后出现过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的《伊凡 杰尼所维奇的一天》、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等,这些作品都具有暴露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解冻文学 ”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 46. “帕斯捷尔纳克事件 ” 1956 年 2 月苏共 20 大在文艺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于是苏联文坛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一股 “解冻文学 ”思潮。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帕斯捷尔纳克把自己长期构思, 1948 年动笔,直到 1956 年冬才完成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拿了出来,先投给《新世界》杂志未得发表,次年 11 月在意大利出版。 不久,东欧、西北喔偶、北美诸国接连出版了 15 种外语版,作家因此获得了 1958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值此苏联政府对小说在国外出版并获奖一事尚未做出明确决定时,西方政界、文化界以及各新闻媒体已蜂拥而起,进行大量政治性宣传,把小说问世称作是 “自由俄 国之声的重新回荡 ”。 这才引起苏联当局的强烈翻印能够,除禁止出版该书、组织一连串对作家和小说的严厉批评外,并将作家开除出苏联作协,还以驱逐出境相威胁,只是在作家写信给最高当局作了检讨并拒领诺贝尔奖后,作协才恢复其会籍。 这就是所谓的 “帕斯捷尔纳克事件 ”。 它实际上是当时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冷战反映,远远超出了文学界的范围,无论在苏联或西方均阻碍了对作品进行文学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研究。 47. 20 世纪美国 “犹太小说 ” 不是一个文学运动或文学流派,它仅指一批出色的犹太作家所创作的大量作品。 这些犹太作家的创作并不 表现一致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有的在浓重的犹太文化背景中展示小说的主题,关心着 “犹太人的经验 ”;有的持批判态度,把 “犹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