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文学常识内容摘要:

(一) “借古讽今 ”的创作要求 强调从历史题材中发现、发展符合现实需要的历史精神,借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现实的时代精神加以艺术化的传达。 (二) “失事求似 ”的创作原则 所谓 “求似 ”,就是尽可能真实准确的把握和表现历史精神; 所谓 “失事 ”,就是在 “求似 ”的前提下,对历史史实进行适当、合理的想象、虚构。 (三)主观抒情的艺术品格 以 “史 ”“剧 ”写 “诗 ”,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他历史剧创作的思想倾向上,也体现在其艺术形式上。 他要求剧作家在表现古人的同时,也要表现自我。 使用了具有现代民族特征的诗化语言,结合剧情需要和气氛创造而穿插的诗词、歌舞,都成为剧作的具有多重功能的形式要素。 第三节 茅盾 一,茅盾的创作道路 „茅盾 ‟是沈德鸿 1927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五四 ‟时期,茅盾首先是以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与文艺 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文坛上的。 茅盾提出了真、善、美统一,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茅盾作品: 1928 年 6 月 〈幻灭〉〈动摇〉〈追求〉(合称〈蚀〉三部曲)。 1928—1930年 4 月 长篇小说〈虹〉 1933 年 长篇小说〈子夜〉,短篇〈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爆发至 40 年代 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锻炼〉,剧本〈清明前后〉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春蚕〉〈泡沫〉〈耶酥之死〉〈委屈〉 散文:〈从牿岭到东京〉〈白杨礼赞〉〈风景谈〉 二,〈子夜〉 〈子夜〉是 茅盾最有影响的长篇巨制。 (一)〈子夜〉具有史诗特征。 〈子夜〉是一部深刻而广泛的反映 30 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原名为〈夕阳〉,发表时更名为〈子夜〉, 1933 年 1 月出版。 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纷然杂陈的矛盾冲突的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概括和细致的习俗风情的刻画,使〈子夜〉具有了宏阔的体制和史诗性的风范。 (二)〈子夜〉人物塑造的 “立体化 ”特征。 茅盾在〈子夜〉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将人物的多面性、性格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曲折性,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情感、心理和个性,以及与他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全方位、立 体化的表现出来。 (三)〈子夜〉宏伟的艺术结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的〈子夜〉开辟了长篇巨制结构宏大缜密的先河,艺术上的严谨、完美达到了最高水平。 与作品的史诗特征和人物的立体化相适应,〈子夜〉避开了中国传统小说单一的线性结构,没有牧歌式的风韵,也淡化了首尾扣连的情节,而代之以宏伟开阔,矛盾交错,波澜迭起,万象纷呈的多维构置和立体交织的建构。 P另: 1,赵伯韬形象。 小说中的赵伯韬,是一个老 *巨滑的金融界流氓式的人物。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政治上与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 他操纵着上海滩金融市场,故意与吴荪甫作对,想方设法扼杀中国民族工业;他生活 *腐朽,为人专横跋扈,是恶魔般的帝国主义的鹰犬。 2,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意义。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的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 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 他精明强于,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 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 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 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 *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 小说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十分真实可信。 可见,吴荪甫是 30 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的中国民族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的历史悲剧。 这一悲剧不是偶然的个人悲剧,而是阶级的悲剧。 它揭示了实业救国此路不通,中国现实社会不仅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第四节 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 其小说创作多描写北京市民生活,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反思,因此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都市平民文学第一家 ‟的地位。 一,老舍的品格 1,老舍的贡献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 他的作品的 “北京味儿 ”,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远离二三十年代的 “新文艺腔 ”,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2,老舍是 “京味小说 ”创作的源头。 对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和对中国现代小说 民族化道路的独特探索,是作为小说家的老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 老舍作品: 旅居英国五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 1930 年 ——三十年代中期:〈骆驼祥子〉〈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 1938 年后:长篇〈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 五六十年代,话剧〈龙须沟〉〈茶馆〉 〈正在红旗下〉(未完成的小说)。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1,老舍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特别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 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他描绘了一个充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 2, 老舍用 “官样 ”一词来概括北京文化的特征。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的情感的。 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对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二者交织在一起,就使老舍的小说呈现出 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为复杂的审美特征。 3,老舍小说中的四种形象。 第一种,老派北京市民形象。 是老舍小说中塑造得最好的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张大哥等。 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老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第二种,新派北京市民形象。 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他们都是那种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的堕落人物。 老舍在给新派市民画粗俗的漫画 时,充满了鄙夷之情。 在这种比较肤浅的批评和嘲讽里面,也包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 第三种,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 老舍早期作品中的理想市民,都是侠客兼实干家,如〈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赵景纯等。 老舍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是深刻的,但在展示理想人格时却是那样苍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 第四种,城市贫民形象系列。 这个形象系列的代表人物是〈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的深刻的精神联系。 作者不仅赞扬下层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也为他们生活的艰难而叹息、不 平,更为一部分下层人民之间的冷漠、歧视以至相互攻击、残害的历史现象感到痛心。 二,〈骆驼祥子〉 1,祥子的形象。 ( 1)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 20 年代普通的人力车夫的形象,但他鲜明的性格和悲剧性的人生道路使之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 2)作者突出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 这是通过主人公: “精神向上 ——不甘失败 ——自甘堕落 ”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 3)祥子从一个纯朴勤劳善良的好人,最后堕落为一具五毒俱全的 行尸走肉。 造成祥子从肉体到精神双重毁灭的悲剧,是客观的社会原因和主观祥子自身性格的弱点两方 面决定的: 客观方面,造成祥子悲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二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主观方面,首先,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 其次,祥子有个人性格、心理上的弱点。 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自暴自弃,缺乏把握自己的能力,逐渐走向深渊。 在祥子的悲剧命运中,作者还进行了文化反思,展示了现代畸形的城市文明对美好人性的腐蚀。 总之,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又是命运的悲剧,其中还带有作家深层次的文化反思。 它真切地展示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2,〈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骆驼祥子〉代表了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高峰,其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作品呈现出主副线交织的网状结构,情节集中、紧凑。 小说以祥子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主干;以祥子买车 „三起三落 ‟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 „爱情 ‟纠葛为中心。 ( 2)人物刻画细致、深刻,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祥子的性格变化主要是通过祥子对于车的不同 “态度 ”生动的反映出来的。 ( 3)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语言 平易而极富北京地方色彩,是京味小上说的代表作。 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其次, „京味儿 ‟还强烈的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 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显示了老舍在语言方面的艺术功力。 三,〈茶馆〉 1,〈茶馆〉的艺术成就。 〈茶馆〉是老舍话剧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话剧的一块里程碑。 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戏剧观念的更新,还促进了京味话剧的出现。 首先,历史内容 ——史诗规模的追求。 〈茶馆〉全剧共分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这样,使〈茶馆〉有了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的特色。 从而打破了传统 戏剧 „三一律 „的限制,追求一种史诗性的宏大叙事。 其次,〈茶馆〉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和民族文化的特征。 „小茶馆就是一个大社会 ‟。 在老舍笔下, „裕泰 ‟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实体,同时,他又是〈茶馆〉的中心意象,更重要的是,老舍把再现民俗的典型细节提升到史诗的高度来予以表现,把风俗喜剧与史诗剧结合成一体。 第三,〈茶馆〉在戏剧结构上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在中国话剧史上完成了结构创新。 ( 1)〈茶馆〉不象传统戏剧那样把注意力集中于结局。 作者集中笔力用独到的观点来展示时间过程,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构成戏剧场 面。 ( 2)〈茶馆〉没有贯穿全剧的基本情节,它主要以人物活动构成一幅幅世态风俗画卷。 ( 3)〈茶馆〉没有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线索,但不等于说它是无冲突戏剧。 ( 4)〈茶馆〉是 „寓哭于笑 ‟的喜剧色彩浓郁的剧作。 剧中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正是喜剧性。 第五节 巴金 一,巴金的创作及思想 1,巴金作品。 在巴金的全部的创作中,中长篇小说的创作占了主要的地位,其中又以两大题材的系列创作最为显著: 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题材系列。 包括〈灭亡〉( *作)、〈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火〉的第一二部。 其二是表现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腐朽和罪恶的题材系列。 主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 2,巴金创作思想形成的原因。 巴金是以战士的姿态来从事创作的,他的小说大都写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其主导方面是反专制和反封建。 巴金创作思想的形成,是和以下三个方面原因密切相关的: ( 1)巴金出身封建大家族,对旧家庭的尔虞我诈有着深刻的体验,他还亲眼目睹了无数的家庭悲剧。 ( 2)五四的巨大思想启蒙作用。 ( 3)受到了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家〉 1,〈家〉的艺术成就。 1931 年长篇小说〈家〉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小说在题材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开拓 ——表现自己熟悉的封建家庭生活,为巴金小说摆脱幼稚,迈向成熟积累了重要经验。 〈家〉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 1)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 ( 2)浓重的抒 *彩,叙事在激情宣泄中进行。 ( 3)擅长运用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 ( 4)擅长心理描写。 2,高老太爷形象。 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3,觉慧形象。 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1,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 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 „作揖 ‟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2,觉慧的反抗还有 局限性 ——幼稚。 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总而言之,觉慧是 2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