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人教版中考必备16篇文言文重点核心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主旨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八) 桃花源记 ① 陶渊明 ② 晋太元 ③ 中,武陵 ④ 人捕鱼为业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⑤。 渔人甚异之 ⑥。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 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⑦。 有良田 、 美池 、 桑竹之属 ⑧。 阡陌 ⑨ 交通 ⑩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⑪ ,男女衣 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⑫ ,并怡然 ⑬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 ⑭ 还家, 为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⑮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⑯ , 来此绝境 ⑰ ,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⑱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 ⑲ 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 不足 ⑳ 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21,处处志 ○22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23,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24, 未果,寻 ○25病终。 后遂无问津 ○26者。 【课下注释】 ①选自《陶渊明集》(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桃花源:作者虚构的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 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②陶渊明(约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 谥 靖节。 浔( x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③ 太元:东晋孝武帝 的 年号。 ④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 省 常德 市 一带。 ⑤ 落英:坠落的花瓣。 缤纷:繁多而 纷 乱的样子。 ⑥ 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⑦ 俨( 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⑧ 属:类。 ⑨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向的为阡,东西向的为陌。 ⑩交通:交错相通。 ⑪ 种作:耕种作业。 ⑫ 黄发垂髫( ti225。 o) : 指老人和小孩。 髫,古时候 指 小孩子下垂的 头 发。 ⑬ 怡( y237。 )然:愉快的样子。 ⑭ 要( yāo):通“邀”,邀请。 ○ 15 咸:全,都。 ○ 16 邑人 :同县的人。 ○ 17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 18 :无论:更不用说。 ○ 19 :延至:邀请到。 延,引进。 ○ 20 不足:不必,不值得。 ○ 21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 扶,沿、顺着。 向,原来、旧。 ○ 22 志:做标志。 ○ 23 刘子骥 :名驎( l237。 n)之,《晋书》有传,说他“好游山泽”。 ○ 24 规往:计划去。 ○ 25 寻:随即,不久。 ○ 26 问津:问路。 文中指探访、访求。 津,渡口。 成 语 世外桃源 :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 :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现也形容完全领悟。 无人问津 : 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清。 怡然自乐 : 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 阡陌交通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落英缤纷 : 坠落的花瓣繁 多 交杂的样子。 鸡犬相闻 : 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重点句 写桃林美景的句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 初到 桃花源的感受是: 豁然开朗 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 安宁的句子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闲适的语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 源 的时间、经过和沿途 所 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人,富有诗的意境。 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描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第二段:通过渔人所见,展示这个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 段意及赏析 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十分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 作者笔下的桃 花源的特点是: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们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第三段:通过描写接待渔人的情景,表现了桃花源的精神面貌,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 第四段:写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全部消失,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在当时社会根本找不到的地方,更显示了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测。 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一系列举动目的是 让 世人觉得桃花源 是 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 是 不存在的。 第五段:写刘子骥要去寻找桃花源,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 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 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的力量。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世人费劲猜想也无处寻求答案的话题。 桃花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下的“不复得路”,“归往未果”等情节,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另外,多用白描手法,语言 通俗易懂 ,叙写事情如述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 主旨 作者虚构了桃花源,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九)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① 《孟子》 舜发于畎亩 ② 之中,傅说 ③ 举 ④ 于版筑 ⑤ 之间,胶鬲 ⑥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⑦ 举于士,孙叔敖 ⑧ 举于海,百里奚 ⑨ 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⑩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⑪ 忍性,曾益 ⑫ 其所不能。 人恒 ⑬ 过 ⑭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⑮ 于虑,而后作 ⑯ ;征于色 ⑰ ,发于声,而后喻。 入⑱ 则无法家拂士 ⑲ ,出 ⑳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下注释】 ①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题目是编者所加。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 孟子 及其弟子 的 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61章, 万多字。 也是“四书”之一,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②畎 (quǎn)亩:田间,田地。 ③傅说( yu226。 ):原在傅岩做 瓦 匠,为人筑墙,后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 ④举:举用,选拔。 ⑤版筑:指筑墙。 ⑥胶鬲 (ɡ227。 ):原为贩卖鱼和盐的,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 ⑦管夷吾:即管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因公子纠与公 子小白 (即齐桓公 )争夺君位失败而被关押。 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从狱官的手里释放出来并重用他为相。 ⑧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隐居海滨,后被楚庄王用为令尹。 ⑨百里 奚 :春秋时虞国大夫,虞亡国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⑩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⑪动心:使心惊动。 ⑫ 曾益:增加。 曾,通“增”。 ⑬ 恒:常。 ⑭ 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⑮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⑯ 作:作为,奋起。 ⑰ 征: 征 验。 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色,面色。 ⑱ 入:在里面。 指国内。 ⑲ 拂( b236。 )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 弼。 ⑳ 出:在外面。 指国外。 成 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愁 困苦 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生存 而 有所作为;安逸享乐的生活会使人懈怠沉沦而导致灭亡。 重 点 句 经受客观磨练的好处: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磨练对国家的好处: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中心论点、主旨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段 意 及 赏 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句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他们都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成大业,说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磨难。 例子典型,有说服力,为下文议论做铺垫。 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和感染力。 第二段:从历史上的个别现象延伸到普遍现象,论证人要想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客观环境的磨练,这样才能锤炼性格、增长才干。 从各个方面说明 人 必须经受的磨练 , 表现了成就事业不是易事。 第三段:正面论证要想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主观环境的磨练,反面论证国家要生存也要经受磨难。 从个人到国家,从正面到反面,有力地论证了磨难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四段:得出结论,点明文章的主旨: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而处于安逸之中则使人丧失斗志。 写作 手法 开篇连用六个排比,用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 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又从正反两个方面, 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 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 后得 出文章的 结论,也是 中心论点。 主 旨 本文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角度入手,告诫人们 必须经受磨难才能成就大业。 (十)鱼我所欲也 ①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w227。 i)苟得 ② 也。 死亦我所恶( w249。 ),所恶( w249。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③ ( b236。 )也。 如使 ④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 何不用 ⑤ 也。 使人之所恶( w249。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 b236。 )患者 , 何不为( w227。 i)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则可以辟( b236。 )患而有不为( w227。 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w249。 )有甚于死者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⑥ 耳。 一箪( dān)食,一豆 ⑦ 羹( ɡēnɡ),得之则生,弗( f)得则死,呼 ⑧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 f)受;蹴 ⑨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xi226。 )也。 万钟 ⑩ 则不 辨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⑪ 焉。 为( w226。 i)宫室之美、妻妾之 奉 、 所识穷乏者得( d227。 )我 ⑫ 与 ⑬。 乡 ⑭ ( xi224。 nɡ)为( w226。 i)身死而不受,今为( w226。 i)宫室之美为( w227。 i)之;乡为( w226。 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 w227。 i)之;乡为( w226。 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d227。 )我而为( w227。 i)之,是亦不可以已 ⑮ 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下注释】 ①选自《四书章句集注》,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不合理的取得 , 此处指“苟且偷生”。 ③辟:通“避”,躲避。 ④如使:如果,假使。 ⑤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⑥丧 ( s224。 nɡ) :丢失。 ⑦ 豆:古代食器,有 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 食品。 ⑧呼: 呼 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⑨蹴( c249。 ):踢。 ⑩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⑪ 何加:有什么益处。 ⑫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得,通“德”。 ⑬ 与( y):通“欤”,语气词。 ⑭ 乡,通“向”,原先,从前。 ⑮ 已:停止。 重 点 句 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成语 舍生取义 : 为了正义事业牺牲 生命。 嗟来之食 : 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贬义词。 段 意 及 赏 析 文章第一段 :提出并论证论点“舍生取义”。 分为三层 :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以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 亦我所欲”到“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 也”):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作者先从正面 论证 为了“义”,可以“舍生”。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 论证了为了“生”可以舍弃“义”,因为把生命看得比一切都重要。 第三层(“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到段尾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第三段, 举有的人“不 辨 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 其 丧失 了“本心”。 二、三段 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长春版、人教版中考必备16篇文言文重点核心复习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