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外阅读精品梁衡散文阅读共28页内容摘要:
记。 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 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 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 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风。 偶有一两株树直挡 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 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 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 回望山下,街市远退, 田园如织。 再鼓余勇,直迫山顶,这时再仰观那寿字犹如一艘多桅巨船,挟云裹雾,好像就要压到头上。 同行的一个小伙子贴身字上,还没有寿下“寸”字的一竖高。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 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 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 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 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正如古墓中出土的魏碑,今天我们看作书 法精品,当年不过是死者身边一块普通的石头。 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 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 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从寿字前左行,进一洞,洞如城门。 回望门外云气蒸腾,这是云门山的由来。 由门折上山巅,如鲤鱼之背,稍平,上有石阶,有亭,有庙,有佛窟。 扶栏远眺,海风东来,云霭茫茫,山川河流,远城近乡,都渺渺如画。 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 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作息。 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 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嘁嘁喳喳,忙忙碌碌。 惟有这山默默无言。 我想当年云门山神看着那个花钱刻字,顶礼求寿的衡王,肯定轻蔑地哼了一声便继续打坐入定了。 我环山走着,看着这些从唐至明的遗迹,看着山下缭绕的云雾,真为云门山而骄傲,它蔑风雨而抗雷电,渺四野而越千年。 林则徐说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它无求无欲,永存于世。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 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 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 院子。 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公所修。 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 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 宋人有诗云:“甘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 ”(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 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 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 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灵之气。 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 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 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 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 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 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 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 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 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 地方政治的革新。 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 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 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 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 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 宋仁宗皇三年(公元 1051 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 第二年即病逝了。 《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 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 我能想见, 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地焦虑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 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 他总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 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 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 范公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 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 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 我在院中徘徊,面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 我想一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 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 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牌楼,突兀兀地在寒风中寂寞。 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牌楼和山上的寿字。 遥望云门,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 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肩动历史车轮的人。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 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 22 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 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 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 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 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 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 40 年,倒有近 20 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 20 多年间又有 37 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 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 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 2500 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 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 20 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 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 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 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 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 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 灯似地被调动。 1179 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 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 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门事 ”,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 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 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 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 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 20 年。 20 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 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 :“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 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 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谐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高中课外阅读精品梁衡散文阅读共28页
相关推荐
传讹 (233。 ) D、纤巧 (qiān)劲头 (j236。 n)毗邻 (p237。 ) 量体裁衣 (li224。 ng) 依次填入下列各项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周边国家发生禽流感疫情后,中国便严阵以待,加强防范;在疫病进入国门后,沉着应战,以果断的措施顽强。 ② 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持刀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后稷故里广为。 ③
我很不理解 “高三、赖床、害羞 ”有什么因果关系。 我故意撒娇对妈妈说: “妈,我每天加班加点,你也不心疼,这样下去我会变成菊花的啊,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好不好嘛,妈 ”这话说得我自己都麻了。 “说不行,就不行,我的地盘,听我的。 ”我妈以为自己是周杰伦, 整了这样一句话来唬我。 得了,这样耗下去我必败无疑,只有忙不迭地答应。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 @高考资源网
短短的一个月却让我经历了不寻常的人生,体验到了所谓的酸甜苦辣。 的确实习生活是快乐并痛苦的,有晴天,有阴天,甚至偶尔暴风骤雨。 一个月的感触很多很多,浓缩一下是一下几种心情 : 紧张无错 九月一号下午来到镇中学,第二天即九月二号就给我们安排了各自的教学任务。 让我欲哭无泪的是领导让我教八年级三班和四班的语文。 初为人师的我站在三尺讲台上,表面的平静掩饰不了内心的紧张和忐忑不安
,公布在校园里: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 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 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 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冯玉祥夸奖佟麟阁 冯玉祥,字焕章 ,安徽巢县人。 行伍出身,曾先后任北洋军旅长、师长,陕西
应出当时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 6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变动 展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