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论文内容摘要:

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薄弱而且内控工作执行相对滞后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不专业且不切合实际,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 内部控制 理念,只是把 内部控制 制度看成束缚人限制人的条条框框,现实中有的单位尚未建立起 内部控制 系统,导致执行起来难度大;有的虽建立了 内部控制 系统,但不尽合理,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还有单位虽建有较为完善的 内部控制 制度,但是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内控管理,有关人员怕得罪人而不执行相关制度,也导致了执行效果差。 由此就造成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增减不够及时或者甚至没有调整相关账目,库存现金严重也超限额及超范围支付,随意地核销债权债务,接受票据不合规章,财务公开也不够规范详细等。 (二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较为薄弱,大多财务人员素质水准较低 相当一段时间,虽然在行政事业单位里使用会计、出纳工作管理规定及现金管理规定,这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但这些规定之间却大多缺乏横向联系,并偏重于财务人员职责方面问题,也就不能称作内部控制制度。 而且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不能有效的实现人员之间合作与相互牵制作用,从而使规定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也就容易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漏洞和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核算较企业而言相对简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不如企业会计那么高,致使会计人员素质过低。 会计人 员对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是品质、能力和知识等素质问题。 知识不足、观念落后,使业务判断不够准确,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等,也可以说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 ) 相关部门会计内外监督机制不到位 据了解,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形同虚设,或由财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审计知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了解,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甚至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建立起对单位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 7 的监督 机制。 外部监督的弱化也容易使 内部控制 失效,不产生压力。 单位往往重视资金预算分配和使用,而轻视资金使用效益和监督,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 有关部门在检查时也只是简单的检查制度的制定情况,却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从而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只是走走过场,内部控制制度降格为“放在抽屉里,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 )提升自身 内部控制 意识,并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与管理 首先,应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 内部控制 重要性的认识,改变陈旧观念,自觉强化“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感,重视 内部控制 制度的健全和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其次,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录用标准,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同时还需加强其岗前培训及在职人员继续再教育,使他们熟悉法规、掌握技能,完全胜任财务工作。 此外,也不能忽视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应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危害,强化其对 内部控制 制度自觉执行的力度,形成自上而下全面重视单位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有效促进财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 ) 制定合适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和明确会计岗 位职责 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 适合的会计制度建立,能更好的明确本单位会计岗位之间的权责,有利于明确单位的财务支出与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不需进行成本核算,但多数单位收款项目多,支出分类项目细,政策性强,对各收、支项目需要准确地核算和反映。 明确会计岗位职责,把好会计核算关。 一是要重视人才,选用原则性强、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上岗。 二是会计人员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客观、真实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容,做到不隐瞒、截留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