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工公司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内容摘要:

人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 操作,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采光照明、通风、噪声以及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检测,重视作业环境及条件的改善。 公司紧邻凤嘴江,水源充足、取用方便,即使干旱也不影响公司生产。 该地区的地震裂度是 6 度。 7 定性、定量分析安全评价内容的结果 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表 71 安全检查表分析结果 检查项 合格项 基本合格项 不合格项 合格率( %) 安全管理检查表 16 项 13 项 3 项 0 项 企业外部条件安全 检查表 13 项 10 项 1 项 2 项 生产过程安全检查表 158 项 132 项 15 项 11 项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法分析结果 本报告利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法对该公司的气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结果如下: (1)气柜 表 72 气柜单元危险分析汇总 序 号 内 容 结 果 1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 (Famp。 EI) 2 安全措施补偿系数 (C) 3 实际火灾、爆炸危险指数 (实际 Famp。 EI) 4 危险等级 中等 5 实际危险等级 较轻 6 暴露半径 (R) 7 暴露面积 (S) 3202m2 8 危害系数 (Y) 9 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基本 MPPD) 10 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实际 MPPD) ( A— 该评价单元实际事故影响区域的财产总价值) 预先性危险分析法分析结果 本报告利用预先性危险分析法对该公司的合成氨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价,其结果如下: 合成氨系统分析结果见表 74。 表 74 合成氨系统分析结果 危害 阶段 触发条件 影 响 级别 对 策 中毒 合成氨 生产期间 设备、管道、阀门 泄漏 CO 气体。 人员伤亡 Ⅳ 设备管道的定期检测。 设置有毒气体浓度检测报警装置。 加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监督和应急措施的培训。 重大火灾、爆炸和人员中毒 合成工段 生产期 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导致高压气体大量外泄。 (合成塔到废锅一段、循环机、合成氨冷凝器等) 设备、厂房毁坏 人员伤亡 Ⅳ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艺指标,严禁超压运行。 严格管好设备及压力容器,防止高压气体泄漏。 制定应急措施。 严禁带压操作,消除设备震动。 职业性噪声聋及操作者身体疾病 鼓风机、各型压缩机及机泵 等使用时 无防护设施(隔音、降噪设施)或未进行个人防护 引发神经衰弱、心血管及消化疾病,导致操作失误率上升 Ⅱ 综合防治,实现远距离或隔离操作。 选用低噪音设备。 高噪区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噪声防护用具,必要时设置隔音操作室。 与压缩机 连接的容器或管道物理性爆炸。 氢氮压缩机使用时 压缩机活门的损害,本段压力下降,前段压力上升,安全阀失灵。 设备管道薄弱处 爆炸引起物体打击致人员伤亡 Ⅲ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设备检测和巡查。 压缩机集油器、轴箱、油封等爆炸 紧急停机后;压缩机工作期间压 缩机 排油 措施不 当引起气体倒流,高压窜低压爆炸,阀门开关错误或阀门内漏(连通阀门)致使高压气体窜至低压系统 爆炸引起物体打击造成人员伤亡。 Ⅲ 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 压机各段出口应安装安全阀。 严防阀门开关错误,防止切气与送气顺序错误。 提倡操作前 30 秒安全思考。 续表 74 危害 阶段 触发条件 影 响 级别 对 策 空间化学爆炸 联合压缩机运行期间 设备缺陷。 泄漏易燃易爆的压缩气体,泄漏气温度较高或气流高速冲刷产生静电 火花引爆。 重大人员伤亡。 Ⅳ 经常检查循环机工作运转、密封、润滑情况。 加强设备检测,在容易泄漏处设置浓度检测报警装置。 控制热源。 油分及冷凝管压缩机空气试压时 由于油分等压缩系统的设备管道表面,经长 人员伤亡 Ⅲ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定期对管道进行清理。 加 爆炸 期高温作用,油污被碳化为碳黑。 碳黑、铁锈、润滑油气混合在 150℃自然引起碳黑 粉尘爆炸。 强压缩后各段的冷却及缸套、润滑油等的冷却。 曲轴箱爆炸 压缩机使用期间 压缩 机 运动部件因故障配合不好,摩擦产生高温,引起润滑油气化,与空气在轴箱内混合,遇热或运 动撞击。 设备毁坏 人员伤亡 Ⅲ 压缩机部件应配备同型、同机的合格配件。 加强设备的检查。 发现故障及时清除。 选用高沸点润滑油。 灼烫 生产期间 或检修期 转化炉夹套、废热锅炉、合成塔等设备缺陷、保险装置失灵。 致人员伤残 Ⅱ 加强设备检测,严格执行设备操作和检修规程。 氨冷凝器(塔)爆炸 运行期或检修期间 高压窜低压造成泄漏,带压拆卸排污阀卸压,无安全阀。 氨喷射人员造成灼伤或物体打击 Ⅲ 严禁违章操作和指挥。 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作业。 晶液分离器爆炸 碳化结晶分离 设备缺陷(质量、焊接)承受不了操作压 力。 物体打击对人员造成伤害 Ⅱ 加强设备管理,改进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严禁超温、超压运行。 灼伤 碳化、合成运行或检修期间; 液氨储罐使用期间 由于设备极其附件缺陷、误操作等导致液氨或氨水泄漏,无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 灼伤,严重者致人死亡。 Ⅲ 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更换符合安全的附件。 增加防护设施,加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监督 设备 爆炸 检修 违反检修操作规程。 未实现安全隔绝(抽插盲板),置换、吹扫与清洗不彻底,检修动火发生爆炸。 机毁人亡 Ⅳ 严格执行检修制度、检修方案,认真分析设备、管道内危险介质。 抽插盲板专人负责、挂牌作业。 续表 74 危害 阶段 触发条件 影 响 级别 对 策 合成塔爆炸 设备检修 高温、带压拆卸和紧固合成塔大、小盖。 重大设备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Ⅳ 严格按规程采取降温卸压、置换保正压(<)等措施。 合成塔内件爆裂 使用期 合成塔进口压差过大,超过规定,内件超压。 内件受损 Ⅱ 严格控制合成塔进口压差,一般控制在 MPa~ MPa。 合成塔燃烧爆炸 使用期 合成塔设备极其附件缺陷、安全防护装置缺陷造成高压气(氢气、氨气)泄漏。 人员伤亡 设备毁坏 Ⅳ 必须对合成塔极其附属设施、安全附件进行定期检测。 严格执行合成岗位操作规程。 制定应急措施。 液氨 爆炸 液氨 贮存期间 储罐及其安全附件、液位计、连接管件缺陷或误操作导致液氨泄漏。 设备毁坏 人员伤亡或社会灾难、环境污染 Ⅳ 定期对设备及安全附件进行检测。 防止误操作。 按重大危险源管理,加大防护设施配置。 粉尘 碎煤过 程中 碎煤场所 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不当, Ⅱ 应及时发放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并加强监督管理。 事故树分析法分析结果 本报告利用事故树分析法对该公司 电气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通过对电气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本报告认为预防控制电火源引起燃烧、爆炸事故的难度较大。 基本事件 X1(危险环境)、中间事件 A(电火源)和条件α 1(达到最小点火能)、α 2(静电积累)、α 3(绝缘层发热与燃烧)、α 4(雷云放电)、α 5(带电体相碰或碰地)均不易控制。 根据结构重要度排序可以分析出电气不防爆,在正常工作时所产生的电火花与 表面超温是引发电火源的基本原因,其次,接地系统不可靠引起的电位差是导致电火源的主要原因,电气系统故障短路等事故时产生的电火花与过热也是导致电火源不可忽视的原因,另外,防雷保护范围不够、雷击、穿化纤服装等均会产生电火源。 所以控制电火源是一项系统工程。 ( 2) 通过对电气事故中较为常见的变配电系统检修触电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电气事故中较为常见的变配电系统检修触电事故中,触电电流超过 30mA,是电击致命的基本条件,事件中漏电保护缺陷及等 电位失效是引发触电事故的基本原因,正常带电体的隔离防护失效是导致触电事故的 主要原因,设备外壳接地不良、防雷接地不合格及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性能降低也会诱发触电事故。 因此,漏电保护与等电位连接是防止触及故障情况下带电导体而引起间接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将作业者与正常带电部位隔离、作好设备的防护与个人保护就能有效防止正常情况下,人身直接接触带电体造成直接触电事故的发生,另外,严格安全用电制度、定期检测与维护等也是减少作业中触电事故发生的必要措施。 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分析结果 储罐容量 50m3 130m3 火球半径 爆炸半径 扩散半径 安全生产条件分析评价结果 序号 填写内容 检查项目 评 价结 果 实际情况 备 注 1 是否建立、健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岗 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符合 有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2 是否制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劳动防护用品(具)、保健品,安全设施、设备,作业场所防火、防毒、防爆和职业卫生,安全检查、隐患整改、事故调查处理,安全生产奖惩等规章制度 符合 需根据实 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 3 是否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岗位操作安全规程(安全操作法)和制符合 还需根据工艺变化进行持续改进。 定符合有关标准规定的作业安全规程。 4 安全投入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基本符合 需编制安全投入年度计划。 5 是否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符合 有 6 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是否经考核合格 符合 有 XXX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安全生产任职资格。 7 特 种作业人员是否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符合 特种作业人员有操作资格证书。 8 从业人员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安全教 育和培训并考核合格。 符合 从业人员考核合格。 9 是否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符合 已参加工伤保险。 10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是否符合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和布局。 符合 有批准文件。 11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是否在设区的市规划的专门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内。 符合 在规划区域内。 12 危险化学品生产 装置和储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 1)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2)学校、医 公司 、影剧 公司 、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4)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 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 基本符合 周边民居与该公司仅一墙之隔,西南方 400m 处有一所中学,东北方 800m 处有一所小学。 续表 72 序号 填写内容 检查项目 评 价结 果 实际情况 备 注 13 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基本符合 防爆区域内的电气未采用相应等级的防爆电气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