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 1)建设多元评价机制。 建立就业 (用人 )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重点评价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 以此 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2)建立毕业生跟踪 反馈 制度 和 教学质量 动态信息评价制度。 能够充分利用毕业生信息对办学规划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绩效进行系统评价。 三、建设内容 (一) 机制体制建设 做到立足滨海新区,面向物流行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滨海物流执教联盟为抓手,实现“五个对接”, 建设与完善校企“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 滨海物流职业教育联盟活动机制建设包括 滨海物流联盟企业调研、活动机制论证并制定方案 , 物流职教联盟活动机制通过理事会表决并开始实施。 包括实训基地选择制度、实训基地评价制度、实训基地运行过程管理制度、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学生实习补贴管理制度、实训基地教师联系与实践制度、企业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实训成果考评鉴定制度等。 外 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1)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用、共管、共享”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建设学校与企业“双适应、双融合”的管理方式。 2)建设以教学为中心,系部为主导,教学、竞 赛、培训、科研、经营一体的运行机制。 3)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安全管理、过程管理、评价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责任管理等的 14 一系列规章制度。 在专业建设运行过程中,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从培养方案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开发、校企合作资源的充分挖掘等方面保障教学运行的优质、高效的进行,形成“学校 企业 学生”之间互动、互补、互益的循环机制,如图 5 所示。 在此机制下,学校和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人才合 作、科研合作等合作模式,建立密切的沟通反馈、合作双赢的合作机制,这样可以更好的使校企共同制定并完善切合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共同组织、管理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激励双方更好的指导学生在实践实训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的角色是为学生奠定职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对实践环节专业知识指导,同时对实践效果、信息进行跟踪反馈。 企业的角色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与指导,养成的学生职业素养,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学生由实习向员工的转化。 通过学校的专业知识的输入和企业 职业技能的输入,使学生通过培养,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培养,转化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输出给社会,他们可以在完成学业后与企业双向选择、适职择业, 具备适应能力和发展潜质,能够在职业生涯中阶梯式成长。 同时,学校建立的跟踪反馈机制,通过跟踪学生的实践与就业信息,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技能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这样的机制下,“校、企、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完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与管理,有利于保障教学运行的良好开展。 15 图 5 教学运行中“学校、企业 、学生”间的互动、互补互益机制 为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控,学院已制定多项教学控制方法和体系,重点从教学内容与周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同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和检验。 具体来说: ( 1) 教学内容与周期的质量监控 通过制定和完善课程标准,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周期、教学标准、课程考核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全面、细致的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周期,并按照课程教学标准对课程内容与周期实施质量监控。 ( 2) 教学方法的质量监控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标准,选择最适 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基于岗位技能标准确定教学方法,也可以基于工作过程,工作目标或以任务驱动,以行动为导向确定教学方法。 针对选用的教学方法应制定详细的教学指导书,将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每次课堂教学。 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对教师教案、课件、实训指导书进行检查、听课,加强同头课教研,就可对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监控。 ( 3) 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16 对于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引入“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评价的方式,由督导处制定量化标准,分别由督导、教务代表校方进行过程评价,由教师互听进行同事评价,由学生打分进行学习过程评价,这样 形成了相互制约 , 共同评价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 4) 教学结果的评价和检验 对于教学结果的评价和检验,采用“学校 +企业 +专家 +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因为所有的教学软硬件设施、教学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和标准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个教学效果应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以及企业需求相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转化能力。 因此,建立“学校 +企业 +专家 +学生” 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能更好的对专业培养方案、体系、标准、方法等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并形成良性的循环和互动。 表 1 机制体制创新 建设 预算表 序号 项目内容 经费投入(万元) 11~12 年 度 12~13 年 度 合计 1 滨海物流职业教育联盟活动机制建设 3 2 5 2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3 2 5 3 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 3 2 5 4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 3 2 5 5 专业服务能力提升机制建设 8 2 10 合 计 20 10 30 ( 1)多元评价方案建设 通过毕业生跟踪、回访,企业调研,专家访谈,在校 生评价等方式获得教学培养评价的有效数据,探索建立 “学校 +企业 +专家 +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方案 ,提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完善,并积极推进实施,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 2)基于 ISO9000 认证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建设与企业 ISO 质量体系对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完善并实施与企业 ISO 质量体系对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适时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反馈不断完善。 表 2 第三方评价机制 建设 预算表 序号 项目内容 经费投入(万元) 11~12 年 度 12~13 年 度 合计 1 多元评价方案建设 3 2 5 2 基于 ISO9000 认证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2 3 5 合 计 5 5 10 17 、回访机制 对 毕业生 进行定期 回访与跟踪调查 , 建设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并建立跟踪档案, 完成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定期举行 优秀毕业生论坛 ,制定优秀毕业生论坛运行的长效机制, 组织实施优秀毕业生论坛 ,通过论坛使在校生、实习生和准毕业生加强对专业岗位、社会需求、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 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完成并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原则建议 是 毕业生跟踪调查 发挥长效互动作用。 表 3 创新毕业生跟踪、回访机制建设 预算表 序号 项目内容 经费投入(万元) 11~12 年 度 12~13 年 度 合计 1 毕业生回访与跟踪调查 1 2 3 2 优秀毕业生论坛 1 1 2 合 计 2 3 5 (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培养面向第 三方物流、专业运输、仓储、生产制造、流通、货代、船代等 行业,能够从事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配送组织与管理、运输接单及调度、信息采集与处理、货代与船代等技能性、管理性、运营性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法律意识、安全意识 、环保意识 、节约意识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职业 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依据企业岗位职业要求,注重“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想”、“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确立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素质、技能结构图如下所示: 18 图 1 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素质、技能结构图 1. 实施“校、企、生”三方协同互动的 “工学结合”系统化培养 以建设与完善校企“共同办学、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享成果”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 为依托;在 “一条主线;双元互动;三方协同;形式多元”的 “柔性契合,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 建设与完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双元嵌入”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模式上,做到“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结合;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优秀员工素养培训结合” ;在 教学内容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在教学形式上:“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情境体验” ,在 教学方法上:“教、学、练、做一体,赛、评、考、用结合”。 2. 营造物流企业环境,结合岗位群需求,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将物流企 业需求、企业文化、企业标准、企业员工角色、企业流程、企业任务、企业考核等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嵌入教学过程各环节。 将行业准入证书与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实现双证融通,校企职业技能标准对接。 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技能迁移能力。 表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预算表 序号 项目内容 经费投入(万元 ) 11~12 年 度 12~13 年 度 合计 1 行业标准与区域需求对接调研 3 3 6 2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制定与实施 3 3 6 19 序号 项目内容 经费投入(万元 ) 11~12 年 度 12~13 年 度 合计 3 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标准)制定与实施 3 3 6 4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调研、方案制定与实施 3 3 6 5 实习实训环节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调研、论证、制定与实施 3 3 6 合 计 15 15 30 积极 探索招考制度创新 ,加强中高职合作,深入中职院校调研,开展合作项目,探索教学培养方案的衔接, 完善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 ,制定一整套适应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并进行试用和完善。 表 5 中高职衔接建设 预算表 序号 项目内容 经费投入(万元 ) 11~12 年 度 12~13 年 度 合计 1 招考制度建设 2 1 3 2 完善课程内容衔接 1 1 2 合 计 3 2 5 ( 三 )课程建设 与资源建设 校企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及科目课程。 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拟采用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模块化课程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双证融通情境教学模块和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构成。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物流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因此与物流企业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显得尤为必要。 如图 2 所示。 构 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科目课程开发思路如图 2 所示,合作企业对实际工作中的任务提出、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工学单元形成以及案例提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 20 作用。 物流专业计划三年 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科目课程若干门,包括《物流中心综合实务与实训》、《运输综合实务与实训》、《物流技术综合实务与实训》、《进出口通关综合实务与实训》等 , 基本实现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情境化和职业化。 具体目标和内容是: 1.优质课程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基础,进行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教 学改革的深化,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条件下,建设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以点带面,从而提高物流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本专业目前现已建设成市级精品课程 1 门,院级精品课程 3 门,优质课程3 门,在 2 年内,对已经建立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进行全面的内容改造和资源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建设 2 门优质核心课程。 表 6 优质核心课建设预算表 序号 项目内容 1 ERP 实训(责任人:鲁艳萍、陆清华) 2 集装箱码头操作与管理(责任人:田青艳、陈玉) 3 物流采购管理(责任人:翟玲、李彬) 4 物流中心综合 实务(仓储配送)(责任人:王爽、翟玲) 5 国际物流运输管理(责任人:金戈、李虹) 合 计 2.课程标准建设 目前已完成物流专业标准与所有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初稿,教研室全体教师会继续做市场调研,跟踪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专业的科学定位,进一步完善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体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 使专业培养更加职业化、岗位化、技能化,课程标准更突出技能、工作过程、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 3.特色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与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以及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教学 资源包。 表 7 课程建设 项目内容 序号 项目内容 1 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 2 校企合作教材建设: (1) ERP 实训(责任人:鲁艳萍、陆清华) (。天津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最常使用的还是 LAN﹐ (即使我们从家中连上 Inter﹐其实也是先连上 ISP 的 LAN)﹐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还是以 LAN 为主。 LAN 可以说是众多网络里面的最基本单位了﹐等您对 LAN 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去了解 WAN 和 Inter 就比较容易入手了 ﹐只不过需要了解更多更复杂的通讯手段而已。 Inter? Intra? Extra?
计算机毕业论文浅谈硬盘数据恢复
而是簇。 簇的大小与磁盘的规格有关,一般情况下,软盘每簇是 1 个扇区,硬盘每簇的扇区数与硬盘的总容量大小有关,可能是 1 3 64……。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同一个文件的数据并不一定完整地存放在磁盘的一个连续的区域内,而往往会分成若干段,像一条链子一样存放。 这种存储方式称为文件的链式存储。 硬盘上的文件常常要进行创建、删除、增长、缩短等操作。 这样操作做的越多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aspnet新闻发布系统
表单、 XML Web Services 和组件服务组成,其中 Web表单是 ,它是向客户呈现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也是响应和处理客户与显示的 Web 表单交互生成的信息和数据的基础 ; ● 数据层是通过 操纵数据为事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服务,如存储数据操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1 作结果、返回数据检索结果等。 提供对 Microsoft SQL Server、 OLEDB 和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