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讲义word版20xx修改版内容摘要:

从宏观层面看 总是强势文化更多深刻地影响改变弱势文化。 也就是说究竟是旅游地文化影响游客还是有可影响旅游地的文化,要看谁的文化是强势文化。 旅游文化整合的表现 文化整合是文化涵化的结果,不同文化在相互交往中,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相互吸收、融合而趋于一体化就是整合。 旅 游文化整合的过程 ⑴文化惊喜:面对心仪已久的新文化产生惊奇、激动和赞叹; ⑵文化模仿: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由惊奇、欣赏到模仿,这种模仿可能是浅层、 暂时的,也有可能是深层、长久的; ⑶文化融合:旅游者与东道主、出发地与目的地文化因为旅游的需要而互相适 应,以至于主动接纳、融会对方文化。 文化整合可能存在另一种过程: ⑴文化抵触:对目的地文化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⑵文化接纳:接触之后,逐渐改变抵触心态,开始接纳目的地文化; ⑶文化融合: 主客关系逐渐融洽,主客文化逐渐融合。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冲突 11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旅游者的文化震惊 文化震惊是指某人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情感落差或创伤性经历。 文化身份是被强调建立在种族、共同语言和共同历史基础上的文化群之间的内聚力。 它有一套潜在的特定文化成规,群体间希望这种共同的文化关系能够得到确认。 因为,如果一群体人或个体的文化身份得到了确认,那么他们之间的沟通就变得简洁可行。 同时,文化身份给每个人划上了文化界限,这一界限自然有碍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旅游者文化 震惊的心理过程 ⑴惊喜期 旅游者对新的文化环境充满期待和激动 ⑵抵触期 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抵触、排斥心理 ⑶调适期 逐渐适应并努力融入当地文化 ⑷回归期 期盼回家,回归熟悉的文化环境,但对已经熟悉的信文化怀有依恋之情 ⑸反向震惊期 受异地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母文化反而产生不适应或陌生感。 例如“海龟”可能对“相濡以沫”的饮食习惯、见面不打招呼的交际习俗、粗暴生硬的服务态度、“亲密接触”的乘车方式等感到不适。 ⑹重新调适期 调整心态,适应母文化环境 旅游者文化震 惊的强度 文化震惊强度 =文化差异性目的地文化对旅游者的相关度 文化震惊的心理影响与调适途径 ⑴正向作用 激发旅游者好奇心,深化旅游体验,强化旅游吸引。 ⑵负向作用 障碍感(文化交流) 紧张感(陌生环境) 失落感(族群归属) 错乱感(价值理念) ⑶调适途径 ○旅游者要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积极进行调适,以适应目的地文化; ○旅游中介起到桥梁作用,要引导和帮助旅游者进行调适; ○东道主要做好文化阐释,并以友好、包容的心态接待旅游者。 第五章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 一、旅游活动中主客 接触的特点 12 从旅游活动的运转过程可以了解到,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涉及到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接触,这里的主人指旅游接待地居民,既包括一般居民,也包括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客人是指外来的旅游者,在国际旅游中指其它国家的旅游者。 这种主客接触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人口流动 (如征服、移民等 )而引起的接触,它具有以下 三 个方面的特征 客人在接待地停留时间短,主客之间的交往都只是表面的,两种文化的沟通局限于较浅的层面。 但旅游者的频繁到来,对接待地居民的表层影响会产生叠加效应,从而刺激居民的意识, 影响其行为。 主客接触的短暂性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主客双方的短期行为、道德约束减弱 主客接触在时间上呈季节性,在空间上集中于旅游城市和旅游热点地区。 在旅游企业,主人与客人是员工与顾客的关系,主客接触只限于客人需要服务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只是一种工作关系而不涉及到私人交往。 通过包价旅游,旅游者与居民的大部分接触是事先安排好的,主客接触成为一种商业行为。 主客接触中主人必须服从和满足客人愿望,双方关系是不对等、不平衡的。 二、解释旅游对接待地社会 文化影响的基本理论 ㈠旅游影响机理理论 示范效应理论 示范效应主要指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的行为举止、态度和消费方式的吸收和接受。 来自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因其社会经济状况而使其所带来的文化呈强势,而接待地大多是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其文化相对呈弱势。 当两种文化接触时,接待地居民往往会产生一个自卑情结,这一自卑情结始于一个模仿过程,东道主往往轻视自身文化,盲目模仿旅游者所带来的一切。 旅游者无意中变成了“示范者 ”, 而当地居民则变成了“模仿者”。 示范者 (旅游者 )向其模仿者 (当地居民 )所示范的内容,既包括动态的 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 示范效应的变化过程首先是影响个体,个体首先感受到新的刺激,继之是群体,群体和社会赋予其一定意义,示范效应通过一个模仿过程使某一 (或某些 )行为从微观转向宏观,从而被放大,形成一种社会意识。 示范效应所产生的结果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对落后地区来讲,示范效应对提高人口素质有积极作用。 落后地区的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其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当地居民中,年轻人最易受示范效应的影响。 他们注意到旅游者的自由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并千方百计去 争取同样的享受,往往到商界、旅游部门或政府机关寻找工作以获取高额报酬。 甚至有可能引起寻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地居民的国内或国际迁移。 涵化理论 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势的社会经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 假借与适应过程,即称为涵化 (acculturation) ⑴ 在旅游活动这种跨文化沟通中,外来旅游者在目的地一般只做短暂逗留,使得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只能局限于肤浅的表层。 与此同时,单体旅游者一次旅游逗留的时 间虽然短暂,但 作为由众多旅游者组成的整体而言,却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许多时候甚至大大超过主人社会的新的社会群体 — 旅游者社会 (客人社会 )。 13 ⑵ 在不同社会文化发生接触时,双方可以通过适应和借鉴过程缩小彼此间的差异,但这种过程并不是对等的,弱势文化总是更容易被强势文化所同化。 ⑶ 在目的地为适应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而对自身采取各项改造措施时,不可避免地要屈从于外来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貌似自发的行为中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压力和无奈。 ㈡旅游影响反馈理论 发展阶段理论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发展阶段理论 ,源自有关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旅游地都有一个由发现、成长到成熟、衰落的过程。 目前被引述较多的是巴特勒 (Butler)的提法,即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可分为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等几个阶段 (Butler, 1980 )。 多克西 (Doxey,1975)根据自己的案例调查,总结得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可根据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而划分为不同阶段,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和广泛依次呈递进的趋势。 他所提到的五个阶段是 :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最后阶段。 这一理论认 为,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改变来自旅游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他们的到来给当地原有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威胁。 这一理论的核心社会承载力问题,也就是说当旅游地的发展冲破一定范围内可接受的改变程度,即超过其承载力后,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初期阶段的支持态度就会逐渐转为反对态度。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想获得满意的收益,若一方预测到自己从交换中得到的收益为负,他可能会中途退出交换 ,而当双方都认为自己会有正向收益时,交换关系才正式形成。 交换完成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的结果。 这些结果中包含有形产出 (从交换中得到的物质或象征性可见收益 )和无形感受 (各自的心理感受 )。 然后他们会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如果觉得自己收益大于付出,那么就会努力促成交换行为的保持。 若认为自己在交换过程中受损,将会减少或退出交换。 由此推论:凡是对旅游持肯定态度的居民多数是从旅游开发中得到经济受益者,他们对旅游产生的负面影响一般持宽容的态度。 反之,居民个人利益如果受损,就会对旅游持强烈不满态度。 社会交换理论的运用 以社会 交换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找出如何弘扬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和抑制其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从而推动目的地居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旅游。 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规划时要吸收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保证当地居民对旅游的开发有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 使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从旅游开发中获益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旅游开发后社会文化的改变状况。 当居民意识到自己能对旅游的开发施加影响时,他们倾向于对旅游开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 三、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具体表现 社会生活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提供直接与间接 就业机会、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的迁出与迁入)。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变化。 参与旅游经营会导致目的地居民之间存在合作或竞争关系,原先单纯的人际关系会渗入比较多的利益因素。 14 文化交流 旅游活动能够带来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自觉 唤醒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意识,维护文化的传承 与保护。 文化殖民 根据旅游者的眼光来强化目的地的文化象征符号,在文化符号“复兴”的表象背后,有可能阻碍文化的发展,甚至造成文化因夸大而失真、异化,潜藏文化殖民主义的危险。 社会道德 ⑴ 旅游与犯罪率 研究表明旅游地发展可能会带动犯罪率的提高。 其原因:一是旅游者失真的消费容易引起当地人的羡慕和嫉妒。 他们随身携带的财物可能会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二是自然景区的幽、险、野、旷以及旅游者的流动和彼此陌生,都为犯罪分子掩盖罪行提供了天然屏障; 三是旅游过程 中 往往 有 比较多可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机会 ,例如,旅行比较疲惫、经验不足,旅游者注意 力往往集中在旅游吸引物上。 与旅游相关的犯罪形式主要是盗窃、抢劫、诈骗等。 ⑵ 旅游与色情 一、旅游业的发展为性工作者及其顾客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与环境;二、旅游可以摆脱日常生活的清规戒律,到没有熟人的远离自己住地的地方尽情花钱,此种观念对卖淫的产生和发展很有利;三、货币权力在旅游中的又一种体现,性关系 在 金钱面前的扭曲,有了钱旅游者几乎可以购买一切,包括“性”。 四、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也沦为一种 旅游 吸引“物”,出于旅游发展的考虑,当地社会对色情活动采取默认、甚至纵容的态度。 可能带来的问题:东道主的屈辱感、社 会道德的沦丧、性病与艾滋病等。 ⑶ 旅游与赌博 有些著名地旅游胜地因赌博而闻名。 拉斯维加斯、澳门、云顶 ⑷旅游购物与欺诈行为 语言 文字 旅游是人与人、人与地之间交流的过程,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渐趋改观。 旅游者以能学会几句他乡方言而自豪,当地居民和服务人员以通晓外语为己任。 旅游虽对促进语言的统一大有贡献,但却不利于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而且舶来品过多,会冲淡本土语言的纯洁性和严密性。 宗教 信仰 许多旅游者去宗教圣地旅游,并不是为了精神上的需求,而纯粹是宗教向往和好 奇心使然,他们的行为举止、服装衣饰经常引起虔诚教徒的严重不满,他们认为旅游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宗教活动,担心宗教圣地迎合旅游业地发展,而失去其宗教意义。 同时,宗教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收入来源,设置功德箱、出售纪念品、推出宗教服务,使宗教活动商业化。 民间工艺 反方:旅游业的发展引起接待地工艺品的风格和形式发生变化,原来富有宗教意义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变成了商品,改变了传统工艺品原来的意义。 正方:旅游者对文化纪念品的需求可以导致当地工艺品的新生。 游客对当地工艺品的浓厚兴趣大大 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他们为旅游者提供的手工艺品其实 是 一种文化重创、文化复活和文化加强的过程。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的商品化、庸俗化 、虚假化 15 结果:保留一个徒有形骸的民俗仪式,但没有旅游业的话,也许连形骸都要消失 总结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 (旅游者 )与主人 (当地居民 )接触时,必然产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一过程既影响旅游者又影响当地社会和居民。 其中对当地社会和居民的影响以示范的方式先影响个体,继之是群体,最后形成宏观的社会意识,变为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这一影响有积 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针对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控制原则和对策,发扬积极影响,控制消极影响,保护旅游资源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编 旅游文化源流 第六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缘起和形成 一、先秦 ㈠帝王之游 黄帝 尧 舜 禹 周穆王 宫廷游乐 (二)外交往来与文人之游 外交往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