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原文及译文内容摘要:

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 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 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 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他的辞意。 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实就要出现。 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 既有 6 “象”和“比”存在, 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 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 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 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 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聚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 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 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 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 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 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 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 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 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 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 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 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 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 或者由于 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 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 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 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 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 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 就像刺探 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 螣 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 对别人的了解,就象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 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 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贺变方,又像方转贺一样自如。 在情况还未明朗 以前就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 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 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 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要以称为“天神”。 ----------------------------- 《鬼谷子》内楗第三 译 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 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 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 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 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 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 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 谓“ 揵 ”就是进献计策。 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 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思想。 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 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 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 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 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 用善于变化来求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 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 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 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 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 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 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 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 7 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 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 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 职。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 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 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 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 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 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 就像圆环旋转往复 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 《鬼谷子》抵戏第四 译 文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 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 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戏”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 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 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 这就是“抵”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整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 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量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 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动乱不止,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 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 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萌芽的裂痕”。 当圣人看到萌芽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 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 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打破。 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采取弥补的“抵”法,继续保持它的完整;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因 为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打破并占有它。 诸候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运用不同“抵”法斗争的诸候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审不可不研究的问题。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 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 当世道不需要“抵 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查,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 ----------------------------- 《鬼谷子》飞箝第五 译 文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定要首先考察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 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 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 借助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信对手。 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 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攻击加以摧毁。 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的试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壁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度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动用抵 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阴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 在诸候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 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 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能 8 力,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以“飞钳” 之术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 这就是“飞钳”的妙用。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连续行动,来考察游说的辞令。 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 虽然如此,不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 《鬼谷子》忤合第六 译 文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 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 连而无中断。 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 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 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 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 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 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符合自己的意见。 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另一方的利益。 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 于两个对立物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 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主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主的意愿。 这就是“忤合”之术。 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 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 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而后才实行飞箝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 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