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内容摘要:
应对策略:( 1)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 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对象加内容 )(如《看云识天气》)。 ( 2)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 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 . . . . . . . . . .。 ( 3)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 ( 4)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不要用疑问代词;没有中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 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应对策略:( 1)下定义,是对于说明对 象的本质属性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 要用“ 什么. .是一种什么. . . . . ”的 判断 句式。 (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 各段分别概括,逐 步理顺,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 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 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对策是: 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或针对疑问词,切忌. . . . . . . . . . . . . . . . . .答非所问. . . .。 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从相关的文. . . . . . . . . . . . . . . . . . . . . .段中准确摘取有关的内容信息. . . . . . . . . . . . .。 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注意全面概括 ,不要遗漏。 必须明确,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知筛选,一定要结合原文来答。 ——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说明方法的作用: ( 1)举例子: 准确具体. . . . 地说明了„„ ( 2)列数字: 准确具体. . . . 地说明了„„ ( 3)作比较: 通过比较,更突出地. . . . . . . . . 说明了„„ ( 4)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 . . . . 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 5)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 . . . . 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 6)分类别: 条理清晰. . . . 地说明了„„ ( 7)列图表: 直观形象. . . . 地说明了„„ 注意 :书写要认真准确、 不能混淆“术语. . . . . . . ”。 如:把“举例子”写成“举列子”,把“列数字”写成“例数子”,把“打比方”写成“比喻”„„等等。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 5。 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按照实物的位置、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 . . . . . . . . . . . . . . . . . . ,采用的往往是 逻辑顺序. . . .。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 顺序有八种形式:( 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 4)由浅入深的顺序;( 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6)由表及里的顺序;( 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 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 1)总分式(包括总 —— 分 —— 总式,总 —— 分式,分 —— 总式);( 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 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 . . . . . . .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 . . . . . . . . . . . .。 9.语言 —— 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应对技巧: 先要答不能,然后再. . . . . . . . .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 . . . . . . . . . . . . . . . . . . . . .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 . . . . . . . . . . . . . . . . . . . . .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 . . . . . . . . . . . .。 —— 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应对技巧: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 . . . . . . . . ,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议论文阅读 ] 考题类型:。 主要考查字词的音、形,复习时对常见的、易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 . . . . . . . . . . . .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 . . . . . .。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 . . . . . . . . . 整的句. . .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 . . . . . . . . . . .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 但它的位置通常在. . . . . . . . . . . . . . . . . . . . . .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 . . . . . . . . . . . .。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 . . . . . . . . . . . . . . . . . .联.。 语言表述为: 先通过. . . ……. . 引出论点或分论点,. . . . . . . . .再用. . ……. . 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 . . . . . . . . . . . . . ……. . 的结. .论.。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 1)辨析论证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语言表述为: ① 举例论证:. . . . .举出. . ……. . 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 . . . . . . . . . . ……. . 的观点. . .。 ②道理论证:引用. . . . . . . ……. . 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 . . . . . . . . . . . .充分有力地论证了. . . . . . . . ……. . 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 . . . . . . . . . .。 ③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 . . . . . . . . . . . . . . . . . . . .了. ……. . 的观点. . .。 ④ 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 . . . . . . . . . . . . .。应对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相关推荐
电保护装置。 实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动力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宜分别设置,严格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施工现场用于电动建筑机械或手持电动工具的开关箱内,除应装设过负荷、短路、漏电保护器外,还必须装隔离开关。 开关箱均应有门可锁、能防 雨。 现场变压器周边,必须设安全围栏,并有醒目的安全警示牌。 配电室、动力配电箱、接线开关箱均应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 现场照明
92160 19573024 1 2 4092200 19573215 2 3 4092260 19573348 3 4 4092450 19573545 4 5 4093100 19575000 5 6 4093200 19575000 6 山西介休义棠瑞东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12 7 4093200 19575600 7 8 4093499 19575600 8 9
砌体的材料力学性能、 砌体的种类 、 受压构件的设计 ; 次重点: 房屋静力计算方案的划分 、 墙、柱的高厚比的验算 ; 一般了解: 墙体的构造措施。 第七章 高层建筑结构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以及高层建筑结构的布置规则, 了解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二、自学内容 高层建筑的定义、分类与耐火等级;高层建筑的优缺点及设计要点;高层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
管段 节 流阀 → 计量分离器→汇 管 节流阀 → 生产分离器→汇 管 6 井 冷却器 →汇管 7 井 冷却器 →汇管 压力( MPa) 10 10 10 10 温度(℃) 14 14 14 14 流量 104m3/d 22 76 14 19 压缩因子的确定 根据公式: 100 pZ 因为各段压力相同,所以压缩因子相同,代入数值可得: 100 Z 流量的确定 由 :
③提问: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是为什么。 a. 生讨论后一个一个回答。 b. 师总结:主要由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决定。 个人遭际:自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命途多舛; 社会风云: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我国古代传统的观物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我观物”,二是“以物观物”。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