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规范(打印版)内容摘要:

处理工艺应考虑 垃圾 填埋 时间 及渗沥液的水质变 化 等因素。 渗沥液处理 产生的污泥 ,宜 经脱水后进入垃圾填埋场填埋或 与城市污水厂污泥一并处理,也可 单独处理。 膜系统产生的浓缩液宜 单独处理,垃圾焚烧厂的浓缩液 宜 均匀回喷至垃圾贮坑 或焚烧炉。 建设在 垃圾 填埋场附近的 垃圾 焚烧厂、 垃圾 堆肥厂 、垃圾厌氧消化处理厂 产生的渗沥液宜与填埋场渗沥液合并处理。 渗沥液处理系统的主要设备 应有备用,宜应具有防腐性能。 工艺流程 渗沥液处理 工艺可分为 预处理 、 生物处理 和 深度处理。 渗沥液 的处理 工艺应根据 渗沥液 的进水水质、水量及排放要求综合选取。 宜选用 6 “ 预处理 +生物处理 +深度处理 ”组合工艺( 图 )。 也可用下列工艺流程: 1 预处理 +深度处理 2 生物处理 +深度处理 图 常规工艺流程 渗沥液 处理工程应设调节池、并宜采取有效措施均化水质、水量。 各 处理单元 工艺方法 应根据 进水水质、水量、排放标准、技术可靠性及经济合理性等因素 确定。 深度处理 应根据 渗沥液 水质和排放标准选择 纳滤、 反渗透等膜分离深度处理工艺,或选择吸附过滤、 混凝沉淀、 高级 氧化等 深度处理工艺。 工 艺 设 计 调节池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垃圾填埋场 渗沥液 调节池容积确定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 17 的有关规定。 2 垃圾 焚烧厂、 垃圾 堆肥厂、 垃圾 厌氧 消化处理厂、垃圾 中转站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 渗沥液 调节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 24h。 渗沥液 调节池 预处理 生物处理 深度处理 污泥处理 浓缩液处理 7 3 调节池宜设计为 2 个或分格设置; 4 渗沥液 调节池宜采取加盖导气措施及臭气处理措施。 选择水 解 酸化技术作为预处理工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力停留时间宜为( ~) h; 2 pH 值宜为 ~ ; 混凝沉淀预处理 药剂的种类、投加量和投加方式应根据 渗沥液 混凝沉淀的工艺情况、实验结果等因素确定。 厌氧生物处理 可采用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法 ( UASB) 及其变形、改良工艺等,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常温范围 宜 为 ( 20~30) ℃ , 中温范围 宜 为 ( 33~ 38) ℃ ; 2 容积负荷宜为 ( 5~ 15) kgCOD/( m3•d); 3 pH 值宜为 ~。 4 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 应利用或安全处理。 好氧 生物 处理 宜选择氧化沟、纯氧 曝气 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 、 生物滤池、接触氧化池、生物转盘等。 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氧化沟进水 化学需氧量 9COD)宜为 (2020~ 5000)mg/L。 2 污泥负荷宜为 (~ )kgBOD5/kgMLSS; 3 混合液污泥浓度 (MLSS)宜为 (3000~ 5500)mg/L; 4 污泥龄宜为 (15~ 30)d; 5 氧化沟池深宜为 (~ 5)m。 纯氧 曝气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氧气浓度 不 宜 低于 90%; 2 溶解氧( DO) 宜 为 (10~ 20)mg/L; 8 3 混合 污泥浓度 (MLSS)宜为 ( 10000~ 20200) mg/L; 4 进水 化学需氧量( COD) 宜为 ( 1000~ 6000) mg/L; 5 水力停留时间宜为 ( 12~ 24) h。 膜生物反应器 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膜生物反应器分为内置式 和外置式两种 , 内置膜 宜选用板式、中空纤维 微滤 或超 滤 膜 , 外置 膜宜选用管式超滤膜; 2 进水 化学需氧量 ( COD) 宜为 ( 1000~ 20200) mg/L; 3 温度宜为 ( 20~35) ℃ ; 4 混合 污泥浓度 (MLSS):内置式宜为 ( 8000~ 10000) mg/L,外置式宜为 ( 10000~ 15000) g/L; 5 污泥负荷:内置式宜为 ( ~) kgCOD( kgMLSS•d),( ~) kgNO3N/( )。 外置式宜为 ( ~) kgBOD5/( kgMLVSS•d) ,( ~) kgNO3N/( kgMLSS•d); 6 剩余污泥产泥系数: (~) kgMLSS/kgCOD。 沉淀池 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沉淀时间宜为 (~ ) h; 2 表面 水力 负荷 不宜大于 m3/( )。 3 出 水 堰最大 负荷 不宜大于 /( m. s)。 深度处理 工艺 应 采用可靠的预处理措施,确保进水符合 纳滤 和 反渗透 系统的要求。 纳滤 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进水 悬浮物 不 宜 大 于 100mg/L; 2 进水导电率( 20℃ ) 不 宜 大 于 40000181。 S/cm; 9 3 温度宜为 (8~ 30)℃ ; 4 pH 值宜为 (~ ); 5 纳滤膜通量宜为( 15~20) L/()。 6 水回收率不得低于 80%。 反渗透 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要求: 1 进水 悬浮物 不 宜 大 于 50mg/L; 2 进水导电率( 20℃ ) 不 宜 大 于 25000181。 S/cm; 3 温度宜为 (8~ 30)℃ ; 4 pH 值宜为 (~ ); 5 反渗透 膜通量宜为( 10~15) L/()。 6 水回收率不得低于 70%。 吸附过滤工艺 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要求: 1 吸 附剂种类 应根据 前段处理出水水质、排放标准,吸附剂来源等多种因素综合 选择,宜优先选择 活性炭 作为 吸附剂。 2 当选用粒状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宜进行静态选炭及炭柱动态试验, 确定用炭量、接触时间、水力负荷与再生周期等。 污泥和 浓缩液 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渗沥液 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宜与城市污水厂污泥一并处理,当进入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或单独处理时,含 水率 不宜大于 80%; 2 纳滤和反渗透工艺产生的浓缩液宜单独处理,可采用焚烧、蒸发或其它适宜的处理方式。 10 5 总 体 布置及配套工程 总 体 布置 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总体布置应满足以下原则: 在满足国家现行的 消防 、卫生、安全等 有关标准的规定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周围环境、工艺流程、建构筑物及 设施相互 间的平面和空间关系, 各项设施整体 应 协调统一。 工程附属生产、生活服务 等辅助设施,应与垃圾处理主体工程统筹考虑,避免重复建设。 总平 面 布置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 的 有关 要求。 总体布置 应充分考虑渗沥液收集与外排 条件 , 符合排水通畅、降低能耗、平衡土方的要求。 渗沥液处理厂 (站 )宜 单独设置在垃圾填埋场管理区的 下风向 ,并满足施工、设备安装、各类管线 连接 简洁、维修管理方便等要求。 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功能 合理 分区 , 曝气设施、厌氧反应设施、污泥脱水设施等 主 要恶臭产生源 宜集中布置。 渗沥液处理 的主体设施四周宜采取有效的绿化隔离措施。 渗沥液处理区域内要 应 有 必要的通道 ,应 有 明显的车辆行驶方向标志 ,并应符合消防通道要求。 建筑 工程 建筑设计应满足功能要求,并 与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相协调。 渗沥液处理建筑 工程 应 符合 国家现行 标准 《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11 GB5003 《建筑设计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