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作品选读内容摘要:

得到的鲜血去浇灌永恒的死茫空间。 为什么如此执着,宁愿让此岸的无比真实与彼岸的虚幻梦境将自己撕裂。 我也是一个严肃对待生命的人,我也备尝思虑的困扰与辛酸。 我也设想抛弃肉体,让灵魂自由驰骋在天际云端。 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我向人生发问,由我救谁退至谁救我,再至救己度人。 退而再三,仍未有正解。 为了找寻生命的意义,为了参透宇宙的不变真理,我进入 文字,又从文字隐遁到哲思,由修悟人事隐遁到历史之观,自觉已经隐无可隐,逃无可逃,痛苦煎心,却仍未得到答案。 所幸由于某种属人亦属灵的特性,我们最终定会与这个世界和解,就像从土壤的温厚中诞生的孩子,在一定时刻一定会渴望天的浩瀚轻盈。 用死亡矫正人生,用宇宙洞察人生,是思想者跨越不了的宿劫。 然而如果为了迎接最后的虚无,为了满足本质自私的求知欲,便对世界无动于衷,弃子女丈夫的家庭责任不管,抛忧患尽责的社会担当不顾,这就不配叫做对生命的敬畏,而只是对生命客观实在性的逃避。 所以,迷失的渔人必定会在寂静中任水波载他们回 到岸旁的茅屋。 屋里莼菜的清香扑面而来,化解了今日的沉重与劳碌;妻子温情的眼神使他们回到真实,回到人间。 自己的意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 坚守,应在这屋、这船、这家之中。 偶踏歧途,他们认清了自己,看清了人生。 于是诗人也不再沉默,低低的苦吟变成了高亢的歌声。 我走出思想的泥潭,诵着启悟后以热爱写就的诗篇: 末法无端意踌躇,殷勤问道伤心苦。 心血枯焦天不语,千愁万绪散西风。 抛却诗心清云上,热肠忧叹老书生。 狼狈辛酸为哪端。 性本不忍苟相全。 别竹辞花亦何憾。 只恨平生志高远。 笔重神滞文章瘦,漫步卷牍自误久。 应纵四 合卷九州,俯仰人世任自由。 五蕴皆空我不转,一力移山救末俗。 点评 作者从题目材料这则令人困顿的寓言,引发了对人类未知命途的无尽思虑,由此大胆发散思维,联想到人类智识的空茫、宗教信仰的虚无以及生命末路的宿劫,进而体味到虚构彼岸的存在与价值的虚无,最终认清了‚人本‛即是对待生命的严肃态度,即是度化身心走向无限自由的无上妙法。 与其皓首穷经思索生命的意义,不如兢兢业业坚守生命的价值。 如此积极向上的志趣让人称道。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展现出的对科学与宗教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解答,让人不禁感叹后生可畏。 特别 是文末作者自创的诗歌,不仅总结了全文,更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实在是妙不可言。 二、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部分特等奖作品 请以‚最远的与最近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亦可。 文章字数在 15001800字以内。 最远的与最近的 姓名:唐冬冬 导师:许艳红 学校:沭阳高级中学 海子说,我的灯和酒坛上落满灰尘,但前往远方的道路上却干干净净。 在理想主义者的精神世界里,只有一条路、一条河和无边的旷野。 那条大河流得深远,像流在创世纪前寂寥茫远的夜色里,从天边涌向 天边。 他们以血肉之躯追寻太阳,像远古的英雄。 伊卡洛斯为了逃出迷楼,高飞,然后坠落。 然而每个时代都仍有无数的伊卡洛斯走向远方。 鲁迅将自己的生命与远方相连,他愿肩住那黑暗的闸门,却又陷入无物之阵。 他血肉模糊却又深感悲哀,只得努力找寻现实的存在,以思想的力量加以反抗。 他是一个向坟的过客,也是理想的永恒的朝圣者。 因为这,所以产生了存在与否的误解。 所有的主观世界都是真实的吗。 冥想和仰望会是由意义的吗。 世间只有那星光亘古不变,而星光也太过遥远。 庄子让那位摆脱影子而奔跑的人站到大树底 下,影子消失,自然追逐也不再存在。 所有的斗争都不过是一种无意义的角逐,虚妄而空幻。 与之斗争的忽然空无,是一个人最大的恐惧,产生对时间的否定,那是属于一个人生命的时间。 时间的深刻存在又让人产生“非如此不可”的自我强迫,时间让一个人面对现实。 现实是理想最大的对立。 屈原在楚辞里道出一个奇诞怪异,人神混乱的世界。 “魂兮归来,君无上无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 魂魄如何归来。 魂魄安在。 东西方哲学学者探寻人的灵魂是否存在。 死亡之后灵魂何去何从。 乞乞科夫收买的是死魂灵,而不是象征着 思想的灵魂。 存在,这一永恒争论的话题。 爱德华兹将物质世界看作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光与热,是上帝的圣灵流露。 那灵魂当作何解释。 存在的思索形成悲观。 许多人试图在找和无中参透顿悟,最终踏上思想的极路。 红楼大梦,因早知其来处,便亦知其结局,这轮回是那石头尘世一劫,更是无数凡夫俗子充满苦难的短暂一生。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万境繁华,终归空无。 耶稣看见百合,便思人类枉自劳苦,是所罗门式的绝对悲观。 悲观让人能在死中,看生。 于是满眼都是无边的旷野。 太远的思想终究无法解脱物质的束缚。 所以,放弃理想吗。 拒绝挣扎吗。 宁愿像等待戈多的流浪汉一样,宁愿接受生命的困境。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提出,在纯粹事实消逝的地方,我们探寻真理。 咀嚼着荒寒的冬夜,即便被黑暗包围。 一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在于遗忘了对痛苦、死亡与爱的本质揭示。 逝去的必然也无法改变时空的秩序,无法改变一种存在的概念。 易是瞬间,不易是永远。 现代人太在乎“易”。 一切的变革和兴起如此迅速,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留下投影,以至回望从前,只觉蛮荒一片。 人类逃离那千古的岑寂。 然而,永恒的意义如同星空,它存在于历史,存在于一切已知和未 知,将死和方生。 人类对于远方的,理想的追寻是不能因现实而改变的。 以色列亡于古巴比伦四十年。 被俘的人放回,在原址上修筑圣殿。 圣殿建成后,年轻的人欢呼,看哪圣殿建起来了,年老的人哭号,因为他们见过被毁前的圣殿。 最远的理想关乎于历史的本原,关乎于遥远的未来,关乎于亘古不变的星空。 米兰昆德拉说,永远不要以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在走向最终的结局。 因为我们有最近的现实。 鲁迅的《娜拉出走以后》让人回忆现实,然而《在酒楼上》更是残忍。 理想的热潮是澎湃的,迅疾的,但以后呢。 最为现实 的结果是,他必然从理想掉入现实的深渊。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堂吉诃德那样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 歌德用六十年写出《浮士德》,是人类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的斗争,是人与自身的斗争。 面对现实,理想何去何从。 一个人最近的一步最真实的行为是否与最远的理想方向一致。 人必以其自身的选择做出对世界的回应。 我在,我存在。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想来他必立于大山之上看江水流去。 人当在下游看江水涌来,涌进我的生命。 草原唯有在死亡面前生出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映照草原千年岁月。 流亡月逃 离,斗争与抵抗,是理想主义者站在远方之远面对现实。 百万年前的星光没有被黑暗吞没逝去,而是穿越时空来到我面前。 理想的遥远与现实的迫近让人在亘古的星空面前悲叹自身的渺小。 那是我的来处,也是我的去处。 我在大地上,追寻远方。 最远的与最近的 姓名:夏芃 导师:张居祥 学校:盱眙中学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 ”人们习惯将其解读为其极度的抑郁驱使他流亡欧洲寻求震撼。 而我则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追求空间的无尽远点,以期获得自我内心的原点。 二战爆发后,他最终自杀 在流亡的路上,结束了他的生命,或者说是抵达他生命的原点。 而无数的人们似乎追随着乔伊斯的脚步,在空间上寻找自己的距离,于是当人们第一次踏上珠峰,面对眼前一片荒芜与苍凉,竟可以发出“山高人为峰”的豪情壮志,纵然极度的缺氧与严寒已使他们站立显得如此艰难。 第一次面对撒哈拉,第一次徜徉太空,第一次探游五洋,无不发出内心的呐喊与尖叫,仅使眼前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凄凉之状。 我不禁好奇,空间上的远点何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澎湃。 无以言说的疲惫,难以言表的喜悦,像极了列夫•托尔斯泰临死时的神情。 我想那定是触摸并 抚慰心灵时的澎湃,不仅是渴望远行,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是渴望自我,通过空间的无际以获得对自身的启蒙与从容。 最遥远的空间距离,也是其最贴近心灵的距离。 但人们常常被自己身处的小空间中的事务所牵制,而无法在空间上获得对自我心灵的解放。 《在德黑兰读 洛丽塔 》便是一本关于,在逼仄的空间内,如何通过启蒙自身,以获得环境的改变。 当那一群孩子读到“洛丽塔,我的希望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时,她们仿佛化身为洛丽塔,沉浸于爱情的神秘与甜蜜中,无视教室外黑色外衣对她浸泡与约束。 作家常常是囿于自己狭小封闭的空间,不仅是他们孤僻,避世的性格所迫,更是他们孤独的气质让他们必须接近自我内心,怀着悯人的情怀,担当的勇气,诚实记录社会,以正直对时代保持悲观距离,方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群像与缩影。 最接近心灵的距离,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枷锁,反而使他们将毕生的感悟倾泻在铁券丹书之上,承载欢乐,散发神秘,蕴含宿命。 空间上的最远和最近均是作家文学创作的起点,而其作品也成了最远的和最近的影像,无论是时间上最远的开天辟地,天地鸿蒙,亦或是最近的波诡云谲,和睦欢乐,他们是见证者。 还是 内心最远的冷漠,隔阂,无情,最近的体贴,喜悦,文学作品就这样作为连接最远的和最近的纽带,而作家则是那细腻的编织者。 当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著作传在我们手中,这便是最远的圣贤们思想与我们的交流,亦是我们心灵之田贫瘠的土壤与养力的交流。 作者本身也通过作品作为那个自己熟知的“我”与陌生的“我”的一次交流,如莫言酒国中那个略显发福,肥头鼠目的莫言便与作品外的莫言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作者莫言狠狠地揭露了作家莫言,也是完成了自我从最遥远的作家到最近的现实生活中莫言的转变。 作品承载了最远与最近的 交流,亦促进了最远与最近的转变。 作家本身在空间上完成了从最远的到最近的蜕变与升华,亦以最近的到最远的,舒展出无限的空间。 对时代和人类苦难完成了一次理解与解读。 而文学作品亦通过其承载性,传递着文明,完成对自我的剖析。 当主体从作家变成风个体,作品变成思想,这也是同样适用的。 最远的距离俯视到最近的人性善恶,最近的心灵思索迸发出无穷的生命体验与理念,而思考则充当了其中的媒介与载体。 我亦在写作过程中对于空间与时间的观念进行了新一次探索与理解,虽未从最远的朦胧到如数家珍的熟悉, 但我已走在最远的到最近的路上。 最远的与最近的,便是对人们一次挣扎的考验,人们时常纠结其中,显得不安与恐惧,以至于亦步亦趋,患得患失。 其实,我们更多是在半路,寻找着自己的最近的与最远的。 情之所至,笔亦随之,这是文学创作,亦是人生旅途。 最远的与最近的 姓名:刘玥 导师:张居祥 学校:盱眙中学 天空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创造的一件极为瑰丽,珍异的宝物。 只是人们习惯于将峻拔欣秀的山峦,幻生仙境的瀑布,亦或辽阔苍茫的原野看作自然的宠儿, 以旅游的代价,抚慰自己在尘世中不断受创的心。 而我喜欢的,是永远安静高悬的天空。 我时常觉得天空是如此之近,仿佛唾手可得。 它陪伴了我生命中无数个日夜,拥有像母亲那双温柔的双手一样,安抚人心的力量。 最爱的天空是雨后的,经过黑暗的洗劫,它依然澄净,透亮。 它把风雨吸纳了,包容了,用以锻造自己更为宝蓝明净的世界。 上一秒暴雨如注,像人世的灾难,无情地碾压你,那是虽不致命却让人伤痕累累的打击啊,总教人濒临心灵的悬崖。 可是天空,风雨过后,仍然是一颗纯粹通明的心,它坦诚地在你面前,无言地接纳。 不仅自然的 考验,它连人世的作恶也一笑带过。 污浊的滚滚浓烟爬上天空的细密纹理,缓缓蔓延,侵蚀。 可是天空拥有博大的胸怀,它接受被人忽视,甚至伤害的命运。 它像耶稣,只带那颗纯净的心来,直到再也无法展现它月白容颜的那天。 此间的千万个岁月,它就这样宁静地停留在每个人身边,等待我们温柔的一瞥。 于是我知道,天空拥有恒久的生命精神,是一个精神路标。 它如此之近,活在每个人心的缝隙,拥有最为干净的双眸,落下的,尽是安静祥和的目光。 海子说:“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我想,就是那样的空吧,可以于任何一时刻拥你在 怀。 读懂天空,该是这个纷繁嘈乱的世界每个人的必修课。 它能给予我们诗意的畅游,整个身心都仿佛是在冰雪世界里蜷曲了太久后舒展开来,弥漫浸透着难以言喻的轻松与喜悦。 天空是愿意与人亲近的,如同黄铜勾勒过的朴实无华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