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习惯看中西文化差异内容摘要:

桌文化。 西方饮食礼仪虽然也重情感交流,但强调 幽雅安静的 用餐 环境 ,因此通常只与邻座客人交谈,达到 联络感情、分享意见 的目的。 西方普遍采用分餐制,根据个人喜好点餐,食物专属于个人,注重就餐时的仪态和所表现出的涵养。 西方 大多 以 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 ,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 酒在西方餐桌上固然重要,但秉承按需添加的原则,除了祝福类的碰杯,不提倡劝酒等行为。 二、饮食习惯 中隐含的 文化差异 天人合一 、 综合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之一。 老子说: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 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 自然规律 ,达到 人与自然 和谐。 天一合一观念使得中国人善于用综合 型 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季羡林先生在《“天人合一”新解》中认为,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根本差别在于思维模式。 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兼顾事物整体,承认普遍联系,视人与自然万物为有机整体。 现代科学认为,使用筷子时需要牵动人体 30 多个关节和 50 多条肌肉,比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多出一倍,这些关节和肌肉 刺激大脑神经系统活动, 从而使人 动作灵活、思维敏捷。 阿拉伯谚语说:“智慧寓于三件事物之中:希腊人的头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 ”简单的筷子之中蕴含着对当时而言极为深奥的物理杠杆原理,而中国人的手和大脑因 为使用筷子而变得更为灵敏,这无疑都是综合思维模式的产物。 与天人合一相反的则是西方奉行的天人两分理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分析 型思维模式。 天人两分的核心主题就是 征服和战胜自然 , 即人有统治自然的权力;人与自然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 中 才能求得生存。 西方饮食以肉食为主从本质上反映出 “征服自然”的永恒主题,而以刀叉进食也映射出天人两分 理念 下强硬的进攻态度。 中国人用筷子将食物往里刨,西方人用刀叉将食物向外刺扎和切割,一里一外正是“和谐”与“征服”这两种对待自然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写照。 季羡林先生在《东学西 渐与“东化”》中对西方分析 型 思维模式同样做了解读 :“它抓住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分析下去,分析下去,分析道极其细微的程度。 可是往往忽略了整体联系。 ”一块牛排,必须用刀将它切开,再一小块一小块用叉子送进嘴里,如果不切割就决计不能下肚。 这就是西方人的分析思维模式。 中西饮食结构也反映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