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

对不良企业姑息、纵容,致使 官商勾结、以商养政, 坑害 了民众 的合法权益,也大大降低了 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 (三) 消费者 收入低、 知识欠缺、 维权 意识淡薄。 常言道:量入为出。 从我国 目前居民 的个人收入 状况 来看 ,中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 他们中有不少人在 消费 食品 的时候, 首先考虑的是价格高低而非质量优劣。 目前, 我国城乡中 庞大的中低收入消 费群体对廉价食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 经济落后、 信息闭塞的老、少、边、穷的地方尤为突出。 这就为一些唯利是图 、 不讲道义的 商家 提供了 广阔的 制 售市场。 他们 往往通过 “商品展销会 ”、“送货下乡”等 形式将城区市场已经过期 的 或者 即 将 过期的食品低 价倾销 ,遂使 这些地方 成为假冒 伪劣食品的集散地。 非法食品加工厂 也随之而来,在此安家落户。 另外 , 由于消费者 掌握的食品安全 知识 与 信息 极其 有限, 在消费时难以识辨真伪。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公众与食品企业之间存在着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事实。 消费者可能 只 对 自己经常接触的几种品牌 熟知 ,而对市场上 纷繁多样 的品牌 质量 是否 合格 处于 全然不知或者 知之甚少 的状态。 消费者要了解某类食品的质量状况,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或 者 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 , 而这样 做 就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 因此, 绝大多数消费者就报着 “ 不会有事 ” 的侥幸心理消费, 即使 消费了不合格产品, 只要 对健康 没有 造 成较大危害, 也 因 怕惹事、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不去维权。 消费者这种 淡薄 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在很大程度上 放纵 了不法 食品 企业 的 制假售假 行为。 三、 应对 食品安全 问题 频发的对策 确保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 贯穿于种植养殖、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到消费者食用的全过程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已经引起了公众对食品企业的不信任、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所以说 , 如何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 恢复公众对市场的信心以及重塑政府公信力,已经 成为 横亘在政府、市场与公民之间的一道难题。 因此 , 必须 动员全社 会 的 力量 ,采取多 种 措施 积极应对 , 切 实有效 地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一) 完善 法律体系 ,强化 监管力度。 完善 食品安全法律 法规 体系 、 强化 食品 监管 部门 的 监管 力度 是食品安全的重要 保障。 企业是逐利的经济人,在良心与利益的博弈中,不可能完全期待企业家用“道德血液”来保障食品安全。 作 为一个法制国家,站在法律的高度来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是完全有必要 的。 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前,我国关于食品方面的法律法规多达 78 部,但多是从食品卫生的角 度而不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进行规范,因而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 针对性 [5]。 应该说 《食品安全法》 的出台为防范和治理食品安全问题 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同时我们 也 应看到,《食品安全法》是在一系列食品安全 事件 曝光 、 引发了公众不满的背景下出台的,这就意味着,它更多充当 的是 “救火队员”的角色,而不是对食品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因此,单凭这样一部法律还远远不 够,需要不断出台一系列具体的配套法规和规章。 按照从农田到餐桌的流 程, 应 清理对同一问题的重复与冲突规定,尽快出台包括食品安全技术规章和标准要求在内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逐步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在 完善 食品安全法律 法规体 系的同时,必须 强化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首先, 要 完善多部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 具体 要在农业部 门 、质 检 部门 、工商部门、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