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氏宗族的形成与发展以苑里地区为中心内容摘要:
地不足,加上台灣逐漸開發,一推一拉之間,對移民形成莫大的吸引力,加上渡台禁令到後來陸續放寬,也促成移民大量進入台灣。 粵人在通霄的開拓晚於閩人,但規模較大,由於粵籍人士在朱一貴事件中,協助南澳總兵朱廷珍平亂有功,亂事底定後,清廷於 1723 年(雍正 10 年)開放對粵民之海禁,此後粵籍移民才大量湧入苗縣各地拓荒,通霄一帶在清乾隆年間( 1736~1795)為粵籍移民來墾最盛時期,雖然沒有關於通霄當地住民原籍的統計,但苗栗 、公館、西湖有大規模原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的墾民進入 18。 這樣看來,繆氏祖先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遷移至苗栗縣通霄來看,就不太可能沒有大眾遷移的行為出現。 至於分析繆氏宗族的遷徙,大致可以歸結出幾種分佈原因: 經濟因素 (1)最初從大陸來台的遷徙,據老一輩繆家人回憶,聽說是因為台灣土地肥沃,開墾容易,所以才從大陸渡台。 (2)至於通霄的地理環境也是屬於山多田少,除了梯田耕作辛苦外,取水也是一大問題,烏眉里的繆春祥先生回憶:因為作物以水稻為主,要從河流引水灌溉,但往往大雨過後,又得重新疏圳;此外也會受雇從事挖 池塘、疏圳的工作。 他也聽說苑裡的農田面積比較大,水源比較充足,耕作起來應該會比在通霄輕鬆。 繆清華先生也說因為他父親因為在通霄能開墾的土地面積有限,所以才遷至苑裡開墾。 至苑裡開墾後,由於多以佃耕維生,因此隨著租佃關係的變化而遷徙,也漸漸形成散居的狀態,大體而言,由於到苑裡的時間較晚,所以繆氏族人只能居於土地較為貧瘠的溪埔地,或是農業發展最晚的苑裡南邊的各里。 空間分布上,繆氏族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苑裡的邊緣地帶。 (3)光復以後,自 1971~ 1987 年(民國 60~ 76 年)間,遷出與遷入人口數,淨移出每年都超過 800 人以上,以 1979 年(民國 68 年)為最高,達到 1126 人,農村人口離鄉之比率高出全台平均值,顯示農村勞動力嚴重流失,並以遷往北部為多。 繆氏宗族在此一社會環境的衝擊下,亦復如此。 據接受訪問的繆氏族人表示,已有一部分的後代遷出,近則日南(幼獅工業區)、台中,遠則台北、桃園等地皆有分佈。 婚姻關係 18 陳運棟,《客家人》,聯亞出版社,民國 69 年初版,頁 105~ 108。 轉引自潘英,《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南天書局, 2020 年 3 月初版,頁 242~ 243。 81 婚姻關係也是促成氏族流動的原因之一。 由於繆氏家族的經濟條件較差,所以有時也會因為招贅而產生遷移。 例如十八世祖的繆記( 1881~。 )在 1900 年時,為南勢庄(今南勢里)李清秀之女李嬌(繆李嬌)招贅入籍,不久因李清秀 生下一子,所以在 1911 年分家,先後遷至土城庄、日南庄。 至其長子繆桶,與繆釵結婚,入居苑裡街山柑尾。 據通霄的繆細福先生回憶,繆氏族人因為經濟條件較差,所以會經由旁人的介紹入贅苑裡的人家。 也可以此得知婚姻關係也是繆氏族人由通霄到苑裡的原因之一。 政治因素 繆氏族人今日在台中縣和平鄉的分佈則與政治因素有關。 日治末期,繆清溪先生被徵調至南洋當軍伕,因感此去不知是否能活著返台,臨到碼頭時,就毅然跳海,後逃至台中縣和平鄉山上躲了起來,以種果樹維生。 後來政權遞嬗,繆清溪先生回到苑裡與家人團聚,四弟繆清煙後來也隨之 遷往和平鄉。 在清朝前期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下,繆氏宗族離開廣東省陸豐縣遷往台灣,進入苗栗縣通霄定居;但從通霄到苑裡,則是日治時代因為經濟因素或其他政治原因向外遷徙的結果,進入工業化社會後,繆氏族人,尤其是年輕的一輩,又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向外遷移,分佈在各大城市或城市的邊陲地區。 從繆氏宗族的遷移研究,可見經濟因素是影響其遷徙分佈最主要的因素,從這樣的變化,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台灣拓墾與社會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三、繆氏宗族與苑裡地區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經營 土地開發 (1)早期的租佃關係 在土地改革推行前,依 農村慣例而存在的租佃制度,對佃農有許多不利的規定。 佃農向業主 地種植,有的是以書面契約的方式,有的則是口頭約定;至於地租的多寡,一般以「租」稱之,耕佃一塊土地給多少租,除因面積大小不同而有所差異外,土地的良瘠亦是影響地租之要因。 但地租租率以生產收穫量的 50%為最常見,亦有高達 70%者。 通霄的繆春祥回憶過去日子的辛苦曾82 提到: 來台後最早住在高澗,那時候是佃農,我的父親繆阿讚生於民前三年(1919),也是佃農,因為生活窮困,所以跟姓張的地主租佃土地。 田要租金,但山上的地僅用來燒木炭,也因貧瘠,所以在這種地方耕種 ,可以不要租金。 所以那時我們晚上耕自己的田,白天則去替別人耕種,米和稻穀拿去賣,自己則以地瓜裹腹,或者去替人家燒木炭、去開墾、挖池塘、疏圳 苑裡新復里的繆金永也有在過年前搬家的這種回憶。 說道:「以前的地主蓋房子給佃農住,因為佃農除了勞力以外,什麼都沒有,要是付不足應繳的地租,就趕人走,換別人做。 所以,小時候在冬天都要搬家。 」 除了地租以外,佃農還要繳納水租。 苑裡的水利灌溉設施是促使其農業能向上發展的動力。 由於通霄缺乏廣闊平原以及充裕的水源灌溉,使得部分的繆氏族人遷至苑裡發展。 由於農田灌溉的埤圳利用同一水源, 往往容易引起紛爭,日治時期成立水利組合乃是沿襲公共埤圳而來,但統率若干小埤圳於一機構之下,即負有解決用水及排解紛爭之使命,若組合與組合間之紛爭,則由官廳以解決之。 1923 年(大正 12 年)至 1935 年(昭和 10 年)的水租平均在五~九元之間; 1936 年(昭和 11 年)的水租,平均維持在八元左右 19。 居住在苑裡地區的繆氏族人認為水租的負擔並不算輕。 但在他們的回憶中卻極少有因為水產生的爭執,可見水利組合的功用有相當的發揮。 至於農作物方面,由於佃耕的土地較為肥沃,一方面也顧慮到苑裡的氣候,因為風大,在來米比較會掉穀粒, 也比較不耐風吹,所以,作物大部分以種植蓬萊米為主,間或夾雜在來米的種植。 在我們的訪談中,這些過去辛苦的種田的繆姓族人是沒有怨天尤人的,仍舊是辛勤地工作,慢慢累積起了一點積蓄,然後在日治時期就買下了土地,或者有些經由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漸漸地取得了土地所有權。 (2)溪埔地的開發 日治末期,苑裡鎮南陲地帶毗鄰大安溪與房裡溪,每逢雨季,溪水高漲, 19《苑裡鎮志‧建設 篇》,頁 590。 83 則必氾濫成災,附近村里飽受淹水之苦,而溪河氾濫之廣約數十里,無氾濫之日,河床一片乾涸,放眼望去,全是佈滿亂石的石埔地(又稱溪埔地),只能任其荒 蕪。 日治時期,官方為繁榮地方農業發展,並整治水利,特設置獎勵辦法,鼓勵農民於溪埔地墾殖為農田,凡依規定申請並完成墾殖者,除該農地所有權屬於墾荒者外,並依墾殖面積酌發補助金。 部分較有積蓄的農家(如葉氏)採取集資雇工的方式,努力墾荒以闢良田。 原居新復里、田心里,及苑裡南陲的繆氏族人多因經濟條件較差,大半是因為負擔不起佃租,所以才開始轉往溪埔地進行私人的開墾。 但是這樣的開墾過程非常艱辛,較有能力的人可以先跟台糖承租台車,鋪設鐵軌,從社苓丘陵山地一路鋪設至開墾之河床地,便於墾殖工作的進行 20。 但對繆氏族人在此地的開 墾而言,只能完全以人力來進行。 先將開墾之河床的石頭依大小而搬移整地,一面搬運河石蓋建堤防駁坎,一面將搬不動的巨石就地挖掘坑洞,將巨石埋於河床下。 整好地後,再用人力將挖掘的山土,一擔擔的覆蓋在河床上。 就這樣,墾荒的繆家人們,一鋤一鋤的挖石頭、埋石頭、搬石頭,一鋤一鋤的挖山土、運山土、覆蓋山土。 歷經重重的艱辛奮鬥,才將礫石滿布的河床,開墾成綠油油的農田。 在這樣的開墾中,一部分的繆氏族人在日治末期已經取得了土地所有權。 開墾較遲者,則要留待光復後公地放領期間,方能取得土地所有權。 至於溪埔地的水利設施,玉田里的繆阿 發先生說:當時繆厝庄的引水是用山柑圳的水,田地加上灌溉,農業就跟著發展了。 不過剛開墾完的土地,由於土質較薄,所以只能種植在來米或蕃薯,大約在光復前後,蓬萊米的種植才開始多了起來。 土地改革的經驗 光復後土地改革的第一步為三七五減租,自 1949 年(民 38 年)就開始全面推行,而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則遲至 1951 年(民國 40 年) 6 月才正式公布。 三七五減租是將租率降至 %,確定耕地租佃期間不得短於六年,同時禁止轉佃及預收地租及押租,從而使佃農收入趨於穩定並大幅增加。 因為三七五減租已經劃分了土地所有權與土地 使用權,佃農享有土地使用 20 王春風編著,《蓬山文史專輯 第一輯 苑裡篇》,苗栗縣蓬山文教協會,民國 90 年 5 月,頁 123~125。 84 權,地主不能任意撤換佃農,也不能以威脅利誘的手段強使佃農退還其承租的耕地,因此,地主出售其所擁有的土地,也只能轉讓其所有權,不能處分其使用權。 因此,在三七五減租後,台灣同一等則的耕地就有兩種價格,一種是自耕地的價格,另一是出租地的價格。 自耕地價格是自耕農自有土地的價格,它包括土地使用權,一旦發生買賣,買受人可以自耕,故價格較高。 出租地價格是佃農耕地的價格,因為佃農的土地使用權得到法律的保障,新業主買進仍不能收回自耕,所以只好壓低其賣價。 因此,出租地價格常不及自耕地價格的三分之二,有些 地主甚至樂於將土地售於佃農,以增加其售地收入,佃農無形中分享了土地價格的三分之一以上 21。 對佃租的繆氏族人而言,在土地改革前,多隨著租佃關係的變化而遷徙,也漸漸形成散居的狀態,大體而言,廣泛分佈於苑裡南邊的各里。 但歷經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之後,不少人從地主的手中買下了田地的所有權,地價負擔是繳納年收穫量的 25%,連續十年。 一方面,負擔不但比過去為輕,也使終於有屬於自己的地,為自己及家人耕種,也終於能蓋自己的房子。 但另一方面,這十年間,佃農也不能把買得的農地自由讓渡和買賣,繆氏族人也因此依其所購的農地,而散 居苑裡各主要農業區,不若通霄的繆氏家族仍有明顯的聚居現象。 而在溪埔地開發的繆氏族人,由於當初的開墾多是屬於私人的開墾,因此土地所有權屬於官有,在土地改革期間,依據公地放領的政策實施。 1948 年(民國37 年),公地放領開始小規模的試辦,後因推行三七五減租工作而暫時停辦, 1951年(民國 40 年)恢復辦理,以 1951 及 1952 年(民國 41 年)完成者居多。 放領對象以依法承租公地之自耕農為第一優先,其次為住所在放領地十里以內之雇農、承租耕地不足之佃農、耕地不足之半自耕農、需要土地耕作之原土地關係人及轉業為農民者。 放 領地價係按照土地等則全年正產物收穫量兩倍半折算實物計算,分十年償付,其數額包括田賦或土地稅,以不超過其所領土地全年正產物收穫量 %為準。 根據當時估計,承購公地十年間的價款償付負擔尚較三七五減租地租負擔輕 10%~ 20%,故承購公地農戶享有很大的利益。 1950 年代,開發溪埔地的部分繆家族人在將開墾的農地申報後,完成放領的 21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 80 年 5 月,頁 42。 85 手續,但是一部分屬於家屋的建地,並不在放領之列,因此只好再到國有財產局買回土地所有權。 但也有的繆氏族人,因為沒有清楚瞭解公地放領政策,而平白錯失了買得土地的。缪氏宗族的形成与发展以苑里地区为中心
相关推荐
故后 ,不认真吸取教训 ,不采取措施致使事故重复发生的主要责任者。 在上级组织开展的 单项安全活动期间 ,发生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第 4条 其它未尽事宜 ,将按有关规定办理。 ● 安全生产宣传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贯彻“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大力营造项目管段内安全生产的氛围制定本制度 21
)懂技术,不要求精通但是要全面; 8)谦虚,不能不懂装懂; 9)平易近人,不要摆架子。 职能经理 职能人员 职能人员 职能人员 职能人员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报告 6 经过选择,最后确定范程翔同学担任项目经理。 范程翔同学为人公正,对管理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十分熟悉,沟通表达能力强,待人友好,沟通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符合项目经理的职位。 不足:技术了解不够全面
( 4)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实验工作。 ( 5)学校领导不定期下到实验班级听实验课。 ( 6)不定期组织阶段性实验班级课题 实验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 ( 7)定期组织课题组交流实验信息与经验,进行研讨,并请教育专家临场对话与指导。 ( 8)实验教师撰写实验研究经验论文。 ( 9)各分课题开展结题工作,要上交课题研究资料(包括分课题研究报告)。 ( 10)学校组织课题结题工作,组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计划及措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组织计划及保证措施(安全技术措施)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保质量、保工期,首先必须保安全,经理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总工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施工队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并寡长钝诗蚤豪披淖磁踌肯捏壁瑶狈汉声 山饲简渗欺瑟徐晤枣吼茬状仔相侧谬素即逾驳端蒸国希沟接办阴嘉狸滁音缔蓝迷盏圣粟蝎抓顽榴禁尊躺悠患 b
的性格。 容易尝试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正是因为其情感无法向积极化和理性化及平稳化方向发展,他们认为对暴力行为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而面对社会他们表现出积极攻击或是消极逃避,经常因小事感情冲动而不计后果,造成犯罪。 (四)社会学习理论的剖析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遭受过家庭暴力,将来极易会采用同样的手段来解决家庭问题以及对他人的人际问题。 因为家庭是让个人学会如何去面对挫折和磨难